抄袭“有利”不能成为抄袭“有理”丨心理杂货铺

 

中国科学院大学选修课科幻文学课的授课教师给22位学生打出零分,原因是抄袭。这件事值得叫好,但22人抄袭,这个数字也触目惊心。不仅抄袭文字、段落算作抄袭,抄袭研究想法也是抄袭,但这种抄袭更难被“抓现行”。...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前几日,国科大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授课教师给多位学生打出零分,原因是抄袭。清华、北大随后也开始注重整治选修课的抄袭问题。抓作弊、抄袭这件事值得叫好,但顶级学校抄袭成风,也触目惊心。

现在的抄袭,不仅抄袭文字、段落算作抄袭,连研究想法也抄袭,但这种抄袭更难被“抓现行”。作为期刊编辑,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抄袭检查软件对稿件进行检查,对比语句的相似度,按一定的比例确定是否文章有“抄袭嫌疑”。但是如果是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剽窃,再高明的软件也没办法识别。跟国内外的同行、同事们聊天,不少人亲身经历或者听闻过“剽窃思想”的例子:被研究助理抄袭申请书、被合作者剽窃研究方案、被审稿人盗用分析思路……但这些除非偶然,一般极难被发现。

几年前,Nature 上曾发表过一篇印度学者的观点文章,题目是“Stop teaching Indians to copy and paste”。这篇文章开头的故事不仅印度人,绝大多数中国人也会很熟悉:作者8岁的儿子在考试中要回答“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回答,老师却因为他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来回答给扣了分。老师们照本宣科、学生们机械重复,“教什么学什么”,而不是学会如何提问、如何思考。这样的教育模式养成了学生们思维的局限,认为“复制粘贴”没有什么,甚至到大学、到研究层面也是如此。抄袭研究申请甚至论文的事情屡有发生,却没有得到严重的惩罚。作者认为抄袭妨碍了科研创新与进步。

不仅中国和印度,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抄袭、剽窃、作弊这些现象。Fargen 等人对有关医学生或住院医生不专业和不诚实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涵盖1980年至2014年的51项研究。在考试中作弊、抄袭、伪造简历(申请书上的出版清单)在被调查人群中达到5%-15%。未完成检查工作但报告已检查、虚报值班时数的发生率更是高达40%-50%。而在以色列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匿名问卷调查中,25%的学生承认在作业中抄袭、12.5%的学生承认在考试中作弊。比较作弊和不作弊的学生,诚实的学生自我形象更积极、对未来的期望更高、总体心理更健康。在作业或考试中作弊,也更可能违反其他的社会规范,比如交通违章。

即便是作弊的学生,也有超过半数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那为什么还会作弊呢?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些答案。黑暗人格会更容易作弊、剽窃,或者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黑暗人格由三种负面人格构念组成:权谋主义、自恋和亚临床精神病态。权谋主义,类似我们所说的“厚黑学”,有控制他人的倾向,而不顾他人是否受苦;自恋,往往有着不可一世、高人一等的态度;精神病态,则是冷酷、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研究发现,黑暗人格更容易获得个人成功。对于所谓成功的追求,也是作弊的强力推手。有研究发现,在学校里更受欢迎的学生更善于说谎;甚至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被夸奖聪明后,也更可能在游戏中作弊。

仅有少量学生认为作弊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而这个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低。总体而言,青少年比小学生更容易作弊,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更有能力作弊并避免被抓)、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变化(儿童更听老师话,而青少年更受朋辈影响)等等。另一方面这也反应了道德感的发展变化。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对道德的判断取决于事件的结果,受到惩罚的就是不道德的,反之就是道德的。年龄稍长,符合社会或他人的普遍看法便是道德的。逐渐长大后,青少年知道了“灰色地带”,对错要根据情况来判断。在这样的“灵活”道德观下,就可能出现“有时候作弊也无妨”的态度。尤其当周围的人都作弊,就更可能随波逐流。实际上,周围的人是否作弊,是影响作弊行为和对作弊态度的最大因素。

有一些人认为,作弊是偶发事件,不会影响自己本身的道德品行。研究发现,学生发生作弊行为,会将其原因归结到外部,跟自己隔离开来,并显出更少的愧疚和羞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作弊带来的不良情绪。实际上,不少学生会将对作弊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分开,比如女生虽然在态度上更反对作弊,但在行为上并不会比男生少。但是,作弊的确会影响学生的品行,诚信是社会的根本,作弊的行为会降低学生对信任、公平、责任感的价值判断,降低对这些品质的重视,可能演化为更大的问题。

是否作弊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成绩的要求、自我控制、形象管理、惩罚的严重性、对被抓可能性的估计都可能影响到是否作弊的决定。伊朗的一项研究对大学生剽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影响对剽窃的态度的因素包括教育因素(忽视对剽窃严重性的教育、欠缺学习和写作技巧、对作业质量的压力、时间压力等等)、人际因素(朋辈影响、不公平感)、个人因素(剽窃很容易)。不少人作弊,是因为觉得自己不会被抓到,这种认为坏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认知偏差造成对风险低估,从而铤而走险。打零分的苏老师,就是打破了这种“免疫错觉”,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虽然重罚能杜绝抄袭行为,但诚信却要从小抓起。实验中,5岁的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诚实”的声誉,就能减少作弊,因为诚实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需要更高的自我要求和约束。关于大学生作弊动机的研究中,那些不作弊的人往往存在“道德锚点”,比方说以身作则的教授或者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如何防止作弊、杜绝学术不端,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教育问题,更需要社会的规范与文化的传承。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关注 中科院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