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拉黑家长”的背后,是愈发普遍的「多米诺」怪象

 

教育不止眼前的值日生,还有远方的自我成长...

家长群又双叒叕出事了,这次是一位家长被老师单方面“拉黑”了。

近日,一张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引起热议。截图显示一位妈妈在凌晨给老师发了一条长消息,消息内容大致是希望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并让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当上值日生。老师没有立即回复,不久后家长发现自己被老师拉黑。
来源:澎湃新闻


之后,家长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孩子已经如愿做上了值日生。虽然事件尘埃落定,但却引发了众多人的讨论。

大部分网友心疼老师,认为家长凌晨发消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后续报道中幼儿园园长提到,老师刚生下二胎宝宝20个月,家长屡次向老师提出让自己的孩子当值日生的要求。因不堪其扰,老师选择拉黑了家长的微信。
来源:微博评论截图


但有人觉得老师完全可以选择白天回复消息,或是微信消息设置免打扰,直接拉黑的做法不合适。
来源:微博评论截图


过去家校联系较为松散,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等方式。但当家长与老师有了私人的微信联系后,双方都处于更为亲密的交往状态。家校距离更近的同时,微信交往边界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相比起传统方式,无论是消息的发送时间、回复速度还是发送的内容都有了新的注意事项。

此次事件中“凌晨发消息”和“拉黑”就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时间主要在白天,家长凌晨时间发消息确实考虑不周,但幼儿园的老师直接拉黑的做法也不妥当。

但看似一件由“微信社交礼仪”引发的小矛盾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抛开微信这个沟通渠道,这实际上是每一位家长在参与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与协调。
被拉黑的家长解释说,半夜发微信是因为下班晚。不求老师特殊照顾,只求不冷落。老师是否真的差别对待,个中龃龉我们无法判断。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想让老师多关注自家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知著君以为,在各方观点中,有一个易被忽视的点:这位家长发信息的目的是争取一个大家平等的机会。家长出面为孩子争取值日生,就能够达到公平吗?

另外,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和老师的沟通有其必要性。但从本质上讲,值日生任免属于班级事务,家长亲自出面向老师争取值日生资格是不是属于越界?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生活的度和界限究竟在哪里?
家校关系悖论:寻求特殊照顾以达到公平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虽然家校沟通渠道变了,无论如何不变的共识是:老师多关心自己家的孩子总归没有坏处,因此和老师建立亲密联系很有必要。

不久之前,一篇《开学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在朋友圈热传。如今家长的家长群变成了“表演艺术家们”施展演技的舞台。为了和老师打好关系,家长们自然不能放过在家长群中表现的机会。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长们为了与老师打好关系也是很拼,无论是“我谨代表全体家长”的感谢用语,还是活动后的长篇感谢作文都必不可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这样的“戏精派”,“马屁派”也不落下风,每天必发早晚安问候,有的家长甚至会在节假日赋诗一首。这年头做家长没点文学素养,还真不敢在家长群里发言。不过还好,还可以选择全员复制。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略显浮夸的“排队点赞”、“盖楼感谢”、“戏精附体”的「语言贿赂」让老师无语,也让家长无奈。

有家长抱怨,有了微信群后天天都在开家长会。群消息瞬间99+,老师发的重要通知淹没刷屏的回复中。而老师也不堪其扰,本该是促进有效沟通的家长群却成了彼此的隐形负担。

尽管如此,和老师搞好关系早已是一个共识,和老师的人情往来也确实能够促进家校沟通。上个月甚至有莆田的一位家长向老师晒出家中官员图谱,请老师多关照自己孩子。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家长以官威寻求老师关照,这样极端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但无论方式如何,在家长看来,在班级中其他孩子一旦有了“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会丧失老师关注的可能性。

这样来看,在孩子的教育中,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去寻求特别对待,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关系闭环。

退一步讲,一个班级有着自身运行的规则和制度。值日生的任免依据是孩子平时的表现,但考虑到鼓励孩子,老师也会适当安排大家轮流去当值日生。

那么家长绕过规则直接为孩子争取值日生,这是否是一种插手班级内部事务的行为?对班级中的其他孩子是公平的吗?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做法会不会破坏原有秩序,从而形成新的不公平。假设所有的家长通过这样方式为孩子争取值日生,作为老师又该如何处理?

电视剧《你好 旧时光》
影视剧《你好 旧时光》中高二学生凌翔茜的妈妈被观众称为最写实的“中国式家长”。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我是为了你好”。在生活中从早晨刷牙的牙膏到晚上的牛奶都事无巨细,学习上对凌翔茜也高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害怕女儿不被老师重视,甚至在分班后去找了班主任让女儿当班长。

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很普遍,他们普遍认同教育公平和平等,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被不公平对待,却在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却寻求特殊性。

虽然这样的结果只会带来新的不公,但家长们出于无奈,有越多的人寻求特殊照顾,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就有越多的人复制这样的行为。
亲自为孩子争取班级C位,真的好吗?

无论是深夜发微信,还是家长群上演“吹捧”大戏,究其原因,家长们过于“热情”的出发点都是:一切为了孩子。

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亲自下场为孩子争取资格,是最佳解决方式吗?

在这里有一个前提,不提倡特殊照顾,但并不意味着要杜绝所有的家长和老师的人情往来。毕竟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各方参与,适度的沟通和交流会省去很多麻烦。

在理想状态下,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机会,这是对于规则的遵守,同时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过程。在“特殊照顾”下的孩子,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能够得到机会,对于公平竞争的理解自然会有偏差。家长参与得过多,只会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孩子也将没有机会学习怎么做一个成年人。

但在此次事件中,完全依靠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争取值日生的机会似乎并不现实,因此家长去找老师沟通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毕竟在孩子主动争取无果后,由家长和老师沟通解决问题是更为现实的方法。所以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关键点还在于在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配合上,双方的参与需要一定的度和界限。有哪些事需要家长配合,哪些是属于班级事务需要由老师来引导。一旦度把握不好,都将影响到问题的解决。班级是个小集体,在班级的具体事务中,老师是这个集体的主要引导者,无论是家长参与过多越俎代庖 ,还是老师“甩手”让渡,都不是良性的家校互动。

比如昨天,网曝江西几名家长因未批改被老师在家长群中点名,目前由于言论过激校长已向家长道歉。但家长批改作业的问题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争论,过去批改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老师的任务,怎么如今需要家长来做了?
来源:微博评论截图


时代在变化,教育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但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终究不同。在这个问题上,在倡导良性互动之余,还是要“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关注 知著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