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内容由这些决定?(1678期)

 

人类的大脑天生讨厌创新...

编剧帮专栏作者  
刘开建
/文
  


西方哲学里有句话叫“形式决定内容”,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感知的形式。即,你的感知形式决定了世界的表象。我们把此再具体化一些,换个说法依然成立,即思维的形式决定了思维的结果。我们靠思维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果,不取决于我们思维的对象是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思维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于从事内容创作的人有哪些启发呢?
内容本身不产生新内容
把思维所得出的东西称之为创意,其实有些狭隘,我们不妨称之为思想或者内容。那么,我们现在探讨的就不是创意,而是内容。内容是什么?它可以是一个新思想,也可以是一个创意,也可以只是一个假说,它是一个思维的结果。我们讨论的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常会说,人要多读书,多经历事,经历多了人就会成长,就会成熟。放到创作上,我们也大概会说,多看片子多读书,看多了就会写。这仿佛给人一个假象,是这些内容直接导致了新内容的产生,实际不然。一座图书馆放在那里,它自己产生不了一本新书,一个硬盘放在那里,它自己产生不出一个新电影。内容可以影响、启发我们的思维,但内容本身并不产生新内容。是思维形式决定了输出内容的形式,思维的不同形式让内容产生了不同的内容。两个同学,出生在相同的家庭,读同一所大学,在同一个单位上班,读同样的书,接触同样的人,但他们在精神世界上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对立的人。二人具有同样的经历或者说是“内容”,如何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呢?那必是思维形式不同的结果,单从一点来说,如果思维导致了价值观的不同,这可能就会造成日后二人生活轨迹的极大不同。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把这句话完善一下,应该是:拥有知识的人具备形成力量的基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掉入了一个认知的陷阱里跳不出来。我们把知识当成主体,把智慧当成客体,把内容当成主体,把思维当成客体。我们常常对于学习知识这件事抱有极大热情,却对于整顿思维形式这件事很少花费力气,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思维形式的不同对于内容的产出到底有如何的影响?你有没有追问过时间和空间是什么?爱因斯坦追问过。你有没有追问过“天道”是什么?老子追问过。

我们都是思想家的傀儡
思维不可能是真空的通道,思维与内容是一体的,尽管现在我们把二者抽离开来讨论。倘若没有了内容,思维如何独立存在?那么大脑这个器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必然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那么必然有内容进入思维。有内容进入思维的通道,思维必然对其作用,只不过具体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即便一个智商低下的傻子,他也会在大小两个肉包子之间选择那个大的,说明他还启用了一点点思维。

内容不产生内容,思维本身也不能直接产生内容,必须给思维以内容它才会产生内容,但是思维却决定了输出的内容,不同的思维形式便决定了不同的输出内容。我们把思维比作一头奶牛,当我们不停的喂给奶牛草的时候,有的奶牛挤出的是奶,有的奶牛挤出的水。那些挤出水的其实是大多数人,而能够挤出牛奶的,其实是屈指可数的思想家、科学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智力,他们的用智方式和用智强度与常人不同,这决定了他们能够产出璀璨的思想,而不是由于他们思维里输入了多大量的内容。牛顿提出万有引力构思的时候不过二十几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也还不到三十岁,他们当时的物理学知识远比五六十岁的教授要少得多。可见,内容输入的质和量,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基础作用。用智方式才是关键,思维形式才是关键。



读《论语》,一定不会让你成为孔子一样的圣人,读康德,也基本不会让你变成另外一个哲学家。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终其一生可能都不具备产生新思想的能力,是先哲们提供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眼睛。再说的直白点,我们于世界而言不过是瞎子而已,我们不过是借助思想家的眼睛看世界。儒家影响中国甚至东亚文化圈几千年,于普通百姓而言,不过是在用儒家的文化来解释世界按照儒家的规则来生活。基督教用上帝解释世界,于是基督徒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我们何曾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没有。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

——王东岳

虽然我们总能在坎坷的生活中获取些许的生存智慧,甚至有时候会为这来之不易的智慧而自鸣得意,却不知,这些小智慧于思想家的思想而言微不足道,因为我们不过是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我们不过是思想家的傀儡。
大脑的机制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在《大脑的机制》一书中提到,人类的大脑天生讨厌创新,大脑喜欢的是模式,它偏爱的是执行模式。他把大脑比喻成一个沙滩,新生儿的大脑是平整的沙滩,一旦有新信息进来,就像雨水滴落在沙滩上,就会在沙滩上留下痕迹,形成一个凹槽,下次再有雨水进来它会进入哪里?会流入已经形成的凹槽,因为这里地势低。久而久之,大脑沙滩上的凹槽越来越多,即便再多的水进来它也会进入已经形成的凹槽里,慢慢的有几个凹槽越来越大,所有的水基本都会流向那里。这就是我们大脑慢慢形成的思考模式。



水会流向凹槽,是因为这样流过去比较省力,就像大脑偏爱执行模式一样。新信息进来,如果有模式,它优先执行模式,如果没有模式,它就找相似的模式,总之,一个原则,怎么省力,大脑就会怎么来。比如我们早上穿衣服,不会考虑先系哪个扣子,也不会考虑先穿裤子还是先穿毛衣,这一切都是自动完成。而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小孩子却要思考这些,甚至会因为奇怪的穿衣方式而被家长训斥。执行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它能最大限度的节省脑力的消耗。但执行模式,永远不会有创新发生。想要创新就必须跳出模式。

所以前文中,我们说内容不直接产生内容,必须有思维力量以及思维形式来作用才会产生内容,但是由于人的大脑天性使然,所以人会慢慢固化下来一种思维形式,通常来说这种形式是比较省力的,几乎不产生什么新的内容。比如,虽然我们在书店能够看到上千种书,可是真正极具思想性的有多少呢?可能不过几十部,其余大部分不过是某些内容的重复和延伸,或者互相重复和延伸。本篇文章也不例外。



我们读了某书,接受了某个观点会误以为这个观点是自己的,其实不是,这只是作者的观点,我们再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追溯,发现作者的主要观点来自于另外一个作者,以此追溯下去,我们会发现真正能产生有价值思想的只是少数几个作者,其余无非是在不断复制和延伸。

我们之所以不断强调读书的用处,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是因为仅仅使用别人缔造好的现成的知识,就足以让我们活得清明,幸运一点,甚至可以让很多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万不可把使用知识和生产思想划等号。
用思维整顿思维形式
正是因为大脑天性的使然,再加上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驯化,使得我们的大脑早早的就丧失了创造性,过早的就把思维形式固化下来,于是我们变得没有了好奇,没有了怀疑,我们变得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我们乐于使用知识,却不擅长调动思维,我们获得了使用知识的技能,却没有获得调动思维的力量。

其实只要我们踏实学一点先哲们的思想,再加上一点点好运气,我们就可以活得自在。只是,倘若先哲们的思想不过都用在实用上,却从未改变很多人的用智方式,从没调动他们的思维,想必这也不是他们的初衷。如果我们能够谋求哪怕一点点思维或者思想上的进步,我们就不应只在现成知识本身寻求满足,我们应该跳出现成知识去整理知识背后的那个思维,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思维力量的训练上,花在对思维形式的整理上。



如果我们思维的形式里从来不存在质疑、否定、假设、求证这些东西,我们就无法踏入真正的思考、求真的路径,面对不同领域的不同问题,我们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思维形式来完成思考,只是若想得出有价值的结果,我们需要不断地整理思维形式,而不是无边的搜集信息。因此,用思维去整理思维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进行任何有效思考的前提。

如何用思维整理思维形式,就是不断的质疑自己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仅仅质疑思考结果。我们要追问的不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是为什么我会这么思考。我们要不断的质疑我们的思考方式,从而慢慢找出思维形式的破绽和漏洞,然后再一步步的重新整理思维形式,让新的思维形式再对进入思维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获取思维的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编剧帮立场。
供大家交流与学习
作者简介
刘开建(新浪微博@编剧刘开建),专注于轻喜剧创作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头脑风暴”式的创作方式错在哪儿?

◆ 嘿,喜剧电影!你把“电影”二字丢了!

◆ 春晚小品缺的是一个喜剧演员还是剧本?

◆ 这么喜欢赵本山的小品你真的了解吗?
E N D 
往日精彩内容
40部经典作品的诞生 | 编剧嘉年华将开启 | 编剧合同
束焕岳云鹏快手抖音战绩 |《影》翻车 | 周迅陈坤扶贫
影视宣传、转载联系 ◇ bianjubang002
编剧经纪、剧本经纪业务联系 ◇gangqinshi01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 微博


    关注 编剧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