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一个脊柱外科专家的家国情怀

 

初次见到刘晓光,记者脑子里兀自冒出四个字——“相由心生”。眼前的刘晓光,就是一个宽厚儒雅的专家,笑眯眯地将他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徐徐道来,不急不缓。用的是他特有的陈述方式,夹杂着他时不时出现的“哈哈”的自信或是自嘲的“刘氏微笑”。...

初见刘晓光

初次见到刘晓光,记者脑子里兀自冒出四个字——“相由心生”。眼前的刘晓光,就是一个宽厚儒雅的专家,笑眯眯地将他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徐徐道来,不急不缓。用的是他特有的陈述方式,夹杂着他时不时出现的“哈哈”的自信或是自嘲的“刘氏微笑”。


手术室中的“定海神针”

作为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疼痛中心主任,刘晓光擅长脊柱各类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特别是以脊柱肿瘤、结核、胸椎管狭窄症和脊柱微创手术见长,他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多种微创技术治疗各类脊柱疾患,许多患者指明要他亲自主刀。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刘晓光个体主刀的退行性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例数位居世界第一,更难得可贵的是,他所主刀的患者无一例瘫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他所带领的北医三院脊柱微创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以经皮脊柱内窥镜为代表的脊柱微创技术,也居于国内外前列。

在外科手术中,退行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风险要比颈椎、腰椎相关疾患的手术风险高不少,尤其是它的致瘫率相比其他手术高出很多。因此,有许多外科水平其实非常高的医生,因为退行性胸椎管狭窄症高居不下的致瘫率带来的深深的挫败感,而使自己手术时候患得患失。刘晓光解释说,这种手术引起的瘫痪并不能归结于手术失败,但是患者毕竟瘫痪了,这是一个医生和患者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刘晓光坦陈:“我不能保证我在做下一例手术的时候不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但是前期这些成功的病例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他常常提及患者无限期盼祈求的眼神,总是督促他把每一个病例都当成他的第一例手术去看待,做好一切医学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绝不允许有任何一个细节的闪失。
而刘晓光的自信来自于他早在博士期间给自己定下的“一大、一小、一难”的研究方向——“一大”就是以脊柱肿瘤为研究方向;“一小”是具体到脊柱微创手术;“一难”是攻克现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胸椎管狭窄症。当年定下的既定目标成为刘晓光这么多年外科医生职业生涯的支撑与信念,一直指引他在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我的性格中有沉稳的一部分,也有冒险的一部分,所以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超强,自信心也超强。”“当医生最吸引人的就是挑战性,风险越大成就感就越强。”镜片后面闪烁着睿智的目光,甚至带着一丝智者的狡黠。

在未知的医学领域,创新总是充满挑战和风险。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探寻多年以后,刘晓光和他的团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而他,愿意当那个带领大家攀登险峰的领路人。近期,刘晓光领衔的项目“基于增强现实的脊柱内窥镜手术术中实时可视化虚拟仿真系统的应用”启动。他希望借助健康领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契机,以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重点突破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在骨科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前沿技术,以推动国内骨科微创手术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希望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脊柱外科的学习曲线,把技术操作变得简单、易行,易于推广,同时减少患者和医生的放射性暴露。”

好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先导者、引领者。在这个问题上,刘晓光毫不忌讳他的“私心”。他把医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愿意自己成长、成为技术大牛者;一类是希望师傅带徒弟、徒弟能超越前辈的。他说“如果我成为顶峰,这个专业就不会发展——希望我的团队能专注于脊柱外科微创,去总结、推广这项技术,超越我。”

“我希望我和我的团队做一个高贵的人,我们的行为、素养、风格、气度、格局,都是高贵的。”刘晓光如是说。



抗震救灾中的指挥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时任北医三院副院长的刘晓光临危受命,作为原卫生部首批北京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带领着来自9家不同医院的49名应急人员,于13日立即奔赴伤亡最为惨重的北川县,开启了18天的艰苦救援。

到了北川后,刘晓光全面负责医疗救治。他快速建立医疗救治工作体系,使救治工作有序高效,制定规范,用极大的勇气力主保全部分伤者的肢体;他和队员一起风餐露宿,把食物和帐篷让给受灾群众;他们顶着酷暑,冒着余震和随时被感染的危险,一家一户地巡诊、发放防疫药品;他还强令各医疗救助机构做好检伤分类,保证相邻帐篷间有足够的间距,甚至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发现一例气性坏疽的疑似患儿时,顶着压力,关闭了非常宝贵的一间手术室,进行封闭消毒,防止了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刘晓光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与其他分队长讨论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应急工作体系,包括指挥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医疗保障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等5个系统。构建宏观体系的同时,他又提出建立微观的沟通机制,从而做到了让每个应急队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回京后,他参与牵头成立了国家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并将灾难救治工作细化为各种规范。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时,这样的应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效性和及时性方面相比汶川地震时的救援上了一个台阶。此时,刘晓光的身份是国家整体医疗救治监督组组长。而在此后,针对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的救灾体系和应急机制,为了更有效地救助更多的生命,刘晓光也提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

回京后,他参与牵头成立了国家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并将灾难救治工作细化为各种规范。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时,这样的应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效性和及时性方面相比汶川地震时的救援上了一个台阶。此时,刘晓光的身份是国家整体医疗救治监督组组长。而在此后,针对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的救灾体系和应急机制,为了更有效地救助更多的生命,刘晓光也提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



即使时光已流逝多年,伤痛逐渐逝去,但回忆起这段救援的日子,刘晓光掩饰不住地有些激动。他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感叹每个医生“救人”的执念。作为医生,刘晓光对待大灾大难面前的生死早已超脱,他说,倘若生能够带给每个人长久的发展,又能帮助别人,则生而有益;倘若死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救助,则义不容辞或大义凌然,死亦无惧。

他更为感叹身后站着的“国家”。作为医学专家,他经历过许多救援,也见识过世界不同地区的灾难救援,他毫不掩饰心中的自豪:“整个救援过程反应迅速、救治完全、组织严密,在大灾大难面前,才能体现出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你才能感到国家的强大力量。这样的救援只有中国能够做到。”这就是他的大爱,他的家国情怀。

心系航天的勇者
这个宽厚、气定神闲的专家,还是心系航天事业梦想成为军人的勇者。

刘晓光对自己从事的医生这个职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医生是拥有高智慧、高技术,以及丰富的人文、心理知识的一个职业,其工作富有挑战,受人尊重,能够充分展示男性魅力和英雄形象。而同样是充分展示男性魅力和英雄形象的职业——军人,却是刘晓光心底的梦想。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的刘晓光听从父母建议选择了医学院,以至于“整个大学一年级都没有好好学习”。回忆起年轻时候的迷茫和冲劲,刘晓光更像是踌躇满志的年轻人,眼睛中闪着期盼而热切的光芒。

这个平时除了看医学专业书籍,就是看各种军事方面书籍的脊柱外科专家,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军迷”。而在所有军事相关的行业中,他最感兴趣的是航空航天方面。这位常常紧握手术刀、沉稳应对手术中各种情况的脊柱外科医生在工作之余拿的还是刀——只不过这把刀是刻刀。他用各种各样的刻刀,用木头、金属、塑料等各种各样的材质做了无数的航空模型——他甚至拥有自己的“模型工作间”。他兴奋地提起自己的航空知识——“北航的校长都觉得我可以去当教授了呢”。
工作中,他是用手术刀冷静地解构着病人身体的脊柱外科专家;生活中,他是用刻刀激情地刻画出心底强国强军梦想的航空爱好者。他甚至带点羞涩的笑容说“就是喜欢,没有原因”。但是冥冥之中的选择与安然,成就了作为医生的刘晓光,也铸成了他心底没有成为军人的遗憾——“许多搞航空航天的人在山沟里呆一辈子,甚至一辈子默默无闻,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我就愿意做这份工作。”

从此,世间多了一位救死扶伤的脊柱外科专家、医学教授,却少了一位风举云飞的航空航天专家。其实,医生和军人一样,更多的是奉献,甚至牺牲,二者何尝不是殊途同归呢?

如果再有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会选择医生还是军人?——面对这个问题,刘晓光特别真诚地说:“这辈子当了医生,下辈子就当军人吧。”


    关注 健康与营养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