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全职带孩子吗?你家孩子怎么也生病?”

 

让孩子感受到爱,教会孩子表达爱,让他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即便孩子没有什么天赋,将来不会出人头地,也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活得幸福,不是吗?...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宝多妈

图片:pixabay

我是个全职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陪成长,到如今,陪了近六年的时间了。

因为我是全职妈妈,别人对我有着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毕竟,全职带孩子不就是为了把孩子带的更好吗?

所以,有些问题总是被人直接或间接的问及。

比如,从早期的:

"你不是全职带孩子吗?你家孩子怎么也生病?"



到现阶段的:

"你家孩子认识多少个字了?全职带的孩子,应该平时教的多吧?"



有质疑,也有单纯的好奇。

我全职带孩子,的确是为了把孩子带的更好,但,我不太喜欢被别人用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定义,也并不认同所谓养孩子"更好"的标准。

孩子养的到底好不好?并没有专门的机构详细的评判标准判定。

正因为如此,谁想要批评,随便就能揪出个小细节,点评上一两句。也因为如此,很多全职妈妈容易被外界干扰,患得患失

我从重围中突围,再回头看,我发现,我陪孩子陪的最好的只有三点:
 1 
婴幼儿阶段的情感连结


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很多人关注的孩子的发育情况:吃的胖不胖啊?长得高不高啊?牙齿长了几颗了?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婴幼儿时期,我基本做到,他饿了就有奶吃,睡醒了睁开眼就能看到妈妈的笑容。

婴儿最初具有全能感,认为世界与自己浑然一体,如果养育者足够好,婴儿的全能感便得到满足,并通过养育者的及时反应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

人格健全的养育者能把安全与爱传递给婴儿。婴儿将这样的特质内化,今后遇到挫折也能勇于面对。

孩子再大一点,我时常跟他说"情话",一点都不怕"油腻"。

他最初,对父母的爱也有些许不确定:"要是有别的小孩比我可爱呢,你也最爱我吗?"

"那我也最爱你!"

我的无比笃定,让他也无比笃定。哪怕有人说:"你妈不要你了",他也不以为意:"才不会呢,我妈妈最爱我了。"

他不怕妈妈离开,我觉得,这才是我陪的好的检验标准之一。
 2 
高情商的源头是情绪管理


孩子的情绪管理是个大课题。

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也是正常的,无法避免的。

悲伤、失落、挫败……消极的负面情绪人人都会有,只是,不可过度。过度的负面情绪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他的人格构建,甚至影响他的未来生活和事业。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出现时,父母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要教会他化解,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所谓情绪管理,不单单指控制自己不发脾气,而是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就拿哭闹来说,可能大家都觉得,孩子嘛,哪有不哭闹的,不管是"哄",还是"呵斥",哭闹停下就算解决了。其实不然,当时不处理好,很多情绪问题会就此积压

学习管理情绪之前,需要接纳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哭或者不哭,没有一定的对错,遇到事情,有什么样的具体反应,也没有优劣之分,只看家长如何引导。

就算是一些成年人,也并不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会消化不良情绪,委屈、疲惫、怨恨……任何一种情绪波动都能使他理所当然地、怒气冲冲地肆意伤害身边的人,这是低情商的表现。

一个人,学会正确的表达自我,拥有稳定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内化成好品质。而好品质带来的益处是无穷的,看起来是高情商,最实质的内在是拥有幸福的能力。

我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干预,有和颜悦色的“不要哭,慢慢说”,也有每次的哭闹、悲伤或愤怒之后,心平气和的“复盘”。

总体来说,成效还是有的,他的性格乐观开朗,也会正确表达情绪。他生气就说“我很生气”,要求妈妈来哄一下,嫉妒就说“我很嫉妒”,请妈妈也给他与爸爸同样的待遇。

他的表达是从自己出发,而非指责妈妈太凶,偏心,我觉得这就是我在他的情绪管理上的成功。

很多人的情绪表达大部分时候都是不是表达,而是在发泄,所以伤己伤人,妨碍沟通。

举个例子,老公回家晚了,老婆多半会说:“这么晚才回来,你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

这样的表达主语是“你”,趋向于批评、指责,这样一来,接下来多半是要吵架。

而健康的情绪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这样表达情绪的效果,高下立现。
 3 
陪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这个社会上充斥着刻板印象、歧视、还有一些反智言论。即便我认知清醒,也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不被影响。

有一次,我和宝多在外面玩,他看到一位女士在抽烟。

我们家宝多爸不抽烟,身边的朋友里,男士抽烟的也少,女士几乎没有。他大约是第一次注意到"女人也抽烟"。

他惊讶又好奇的小声问我,说:"妈妈,那个阿姨在抽烟,她是坏人吗?"

他这么说,我是很震惊的。身边的人没有人持有这种观点,我不知道他这样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

我立刻说:"不是的,男人能抽烟,女人也能抽,抽烟只是一个个人习惯,和坏不坏是完全不搭界的。"

纪录片《出路》的导演郑琼说过:"……你可能(要)把很多在这个社会里面,在这个教育当中,植下去的一坨一坨的屎都得挖出来,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的人。"

“女人抽烟就是坏女人”,这是社会环境给孩子脑子里植入的“屎”。

《出路》中的采访对象,甘肃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马百娟,从小也是有梦想的,她希望长大了去北京上学。然而,十五岁她就已经辍学了,随后不久,她结婚并怀孕。

她的父亲说:"女娃娃就是别人家的人,书读少一点,够用就行了,生了娃,拖累也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干不成……"

这是社会环境给马百娟脑子里植入的“屎”。

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多多少少被植入过这样或那样的"屎",而读书,阅历,见世面,是我们往外挖这个"屎" 的过程。

扭转观念是让人震动的,我自己在这个过程里,惊讶,慨叹,甚至痛惜——我怎么没有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

因为自己有切身体会,所以,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真正有益成长的道理,忍不住想要早点讲给他听,有毒的言论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尽力帮他过滤。

在读书,阅历,见世面之前,父母的教育,也能帮他抵挡一部分恶俗。

让一个男孩在幼年就明白,吸烟只是一种习惯,而绝不是区别好女人和坏女人的标准,总好过,他成年之后,面对一位抽烟的女士满心疑惑:这位女士明明为人还不错,为什么她竟然要抽烟?

我陪孩子成长,把这三方面陪好了,让孩子感受到爱,教会孩子表达爱,让他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即便孩子没有什么天赋,将来不会出人头地,也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活得幸福,不是吗?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简介:宝多妈,全职妈妈,自由撰稿人。养育孩子是一次自我成长,比起抚养者,她更愿意做孩子的同路人。微信公众号:贝多星光营 (ID:beiduohui000),欢迎关注。文章首发于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