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小习惯,能让你的工作和学习更高效?

 

有哪些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的不起眼的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对你的生活产生巨大改变?...



原文来自热爱分享高效学习,和个人成长方法的知乎用户米洛(知乎搜索:米洛),已授权MOOC学院转载。

有哪些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的不起眼的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你变得更高效,对生活产生巨大改变?

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很有价值的小习惯。这些习惯中,有些是我通过吃亏学到的,有些是我在与学霸,职场大神,创业成功者相处中,耳濡目染学到的。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效工作

1
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

许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常常忽视手头任务的轻重缓急。到头来就是每天花了很多时间完成了许多不重要的任务,收获了大量虚幻而无用的“完成感”,却没能实现真正的个人突破,结果在竞争中被对手越甩越远。完成不重要的任务,最多也就是生命中的隔靴搔痒。不断完成重要的任务,才能让我们真正成长。
2
学会做计划

每天早上花10分钟左右写好当天的to-do list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合格的to-do list应该包含明确的截止日期 (deadlines) 和目标 (deliverables)
如果我们不想一辈子做普通员工,我们就应该学会做计划,因为做计划是领导者的必备能力。大多数人每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别提帮别人想明白他们应该干什么。如果我们想做领导者,就必须想明白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也必须想明白自己团队里的下属每天应该干什么。
3
学会及时总结

在每个讲座,会议,或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学习经历后(比如读完一本书的一个章节),花30秒左右写下我们本次学到的要点(通常为1~2点)。这种总结比单纯记笔记的效果要更好。我们可能边听(看)边记,记下了许多内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做这30秒的总结。虽然过程很短,但总结与记笔记完全不同。总结能调动我们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确认信息优先级的能力。总结一定要及时。如果我们等读完书,开完会,听完讲座后若干个小时再去总结,我们或许能回忆起一些细节,但我们极有可能忘了一些细节上的细微差别  。这些细微的差别包括演讲嘉宾说话的语调,某一句话引发听众强烈共鸣的具体原因,或我们在听到某个细节时从内心迸发出的非常微妙的感受。
4
学会使用白板来阐述自己的思路

语言的沟通效果其实比较有限。比如,在向他人描述一个复杂的过程时,如果我们仅仅提供文字信息,他人就很有可能产生误解。相反,如果我们学会通过在白板上画草图来传递这些复杂的信息,他人产生误解的几率将大大下降。毕竟,很多人都属于视觉学习者 (visual learner)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用画图来阐述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梳理自己的思路。
5


为每一次会议做足准备

会议需要占用所有参与者的时间。所以,一场10个人参加,持续20分钟的会议,其实是200分钟的时间投入。如果我们是会议的发起人,我们就一定要努力尊重所有参与者的时间,为每一次会议做足准备。参与者在会议前需要准备什么信息?在会议中有哪些主要议题?这些内容,我们都应该提前告知会议的所有参与者。
6
总结上一个演讲者的观点

在参加一个演讲或类似的活动时,如果我们有机会发言,可以在发言时先总结上一个发言者观点中我们最认可的部分。这样,我们即可以展现自己的确有认真听,也可以将上一个演讲者的光芒,引到我们身上。
高效学习
1
通过实践来学习

和不少人一样,我曾混淆了有效学习和学习式娱乐。有效学习指的是通过实践等手段内化所学知识,使其为我所用。而学习式娱乐指的是享受汲取知识,并将其保存至大脑短期记忆的快感。比如,我走马观花地看完了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这本畅销书,我会很自然地觉得很爽,因为我完成了一项任务。但是学习式娱乐终究只是娱乐,而不是有效学习。

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即国外很流行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法 (Project-based Learning) 。比如,我在看了硅谷著名风投家Guy Kawasaki经典的PPT教程《The 10/20/30 Rule of PowerPoint》后,就立刻动手按照书中的指引制作了一个PPT。随着实践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也最终内化了这些PPT制作技巧。
2


通过向他人讲解来学习

如果我们无法简单明了地为别人讲懂一个复杂概念,我们其实还没懂这个概念。因此,要检测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一个复杂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别人的老师。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少有教学机会,但是,互联网中有许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论坛中答题,通过写技术型博客,通过微信群答疑,来找到自己在理解中的欠缺,并及时补足。这样,我们不仅能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还能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讲解。何乐而不为?
3


给收藏的内容分级

我们平常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后通常都会收藏。细心一点的人,会在收藏时做好分类。但我觉得还应该更细一点。在同类别中,比如学习方法类中,再建立高中低三个等级,这样就可以确保之后我们能快速找到该类别中最重要的文章了。
4
想到好点子后马上记下来

想到好点子后,一定要立刻记下,否则很容易忘。千万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很多时候,我们一旦忘记了那些好点子,就很难再想起来了。因此,当灵感来时,我会立刻拿出手机在印象笔记里完整地记下我灵感的具体细节 。如果当时不方便打字,我会用语音记录。如果不便用手机,我会在大脑中不断默念这个想法,防止忘记。
5


读书要思考,没必要读完一整本

很多书其实只有几章甚至只有一章是精彩的,有用的,其他章都是打酱油的。这就好像一张专辑,往往只有两三首好歌。我们很少会强迫自己听完一张专辑中的每一首歌。同理,我们也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完成感”,而强迫自己读完每一本书。
6
不要轻易感动自己

曾经的我很容易感动自己(其实就是矫情)。背了三个小时单词,做了两个小时阅读就仿佛经历了人间最难以言喻的苦难,就仿佛成为了世界上最努力的那批人之一。现在想想实在太幼稚。其实,容易自我感动的一大原因是缺乏比较。当我们觉得自己努力到不行了,就出去和牛人比较一下吧,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够努力。
成功的社交
1
提问前先自行做足分析和调研

不做任何前期分析和调研,就把很大很复杂的问题直接抛给他人寻求帮助,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都会碰壁。如果想让别人更愿意帮助我们,我们应该努力做足分析和调研,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块,让别人知道我们已经做了许久的前期资料搜寻和分析,实在是有个点搞不懂,解决不了,才寻求帮助。
2
有节制地吐槽

许多人酷爱吐槽,甚至在和他人刚认识时,也能毫无顾忌地各种吐槽,全程吐槽。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那些充满负面情绪的人。所以,下次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要有节制地向他人抒发这些负面情绪,否则我们就会不小心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3
缓和地向他人传递负面评价

当我们在给予他人的作品差评或中评时,我们往往喜欢先说一句 “我这是对事不对人噢” 或 类似的话。仿佛我们说出这句话后,别人就会客观理性地对待我们之后要给出的差评或中评。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就是对于自己的评价。否定我的作品,就是否定我这个人。也许这些人冷静下来后可能会意识到我们的评价的确是对事不对人,但在接到负面评价的那一刻,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其实,我们应该缓和地向他人传递负面评价。我们不要孤立地评价一个人作品,而要去对比眼前的作品和这个人曾经的作品。比如,当我觉得一个合作伙伴设计的一个按钮与整个页面不太搭时,我不会单单评价这个按钮的设计,我会说,我觉得你之前为C页面设计的C1按钮,和为D页面设计的D1按钮都和整个页面非常契合,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现在这个E页面的E1按钮我觉得跟整体不太搭,要不你再改一下?
基于我的经验,这种评价方式对他人的情绪冲击往往比较小,也不容易让人觉得你是通过否定他的作品在否定他这个人。当然,有的人也许会问,如果第一次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没有参照物怎么办?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拿这个作品与他的其相关他闪光点去进行对比。比如,选择字体的品味对比选择配图的品味,或对于挑颜色的品味等。
4
弄清自己和他人处在友谊的哪个阶段

人和人的友谊有很多个不同的阶段。比如,刚认识不久的属于泛泛之交(所谓的混个脸熟),互相帮助过几次,建立起对各自的信任之后,才能成为不错的朋友。经过多年的相处,发现彼此价值观相同,彼此有圈子上的交集,彼此能够互相帮助,才能慢慢成为好朋友。不要随便认为别人是我们的好朋友,更不要随便要求别人以好朋友的标准来对待自己。如果我们在与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相处时,始终生活在 “对方是我的朋友” 的幻觉中,很容易既让自己内心受挫,也让对方觉得自己 “想太多” 。
你有什么小习惯,可以当“绝招”用?
连续几天都在讲“养成习惯“的主题,大脑和肌肉一样,只有不断训练,不断重复,一次又一次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才能有所进步。如果想培养一个新的好习惯,不妨就从今天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格外有效的小习惯,不知道文章中的内容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你有什么生活中独特的小绝招?在评论中分享吧!

AI:在每天微信的结尾卖萌,这样大家就会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是不是=V=


MOOC学院

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文具推荐、留学考试...

关于学习的一切,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还有微信沙龙、每日一TED、组队学习等精彩活动,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

微信号:GuokrMOOC



本文由知乎用户米洛授权MOOC学院转载,二次转载请直接联系原作者。


    关注 MOOC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