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到底是大学,还是城?

 

大学城,小确幸。...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45个城市故事


19年前,中国高校开始史无前例的扩招,每年一度增长30%。大学校园不够用,这种尴尬,一再放大。

城市中心区找不出空地来建校园,于是政府跑到市郊画个圈,开始兴建大学城。

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

这19年来,政府建好一座座空荡荡的大学城,然后陆续把数以千万计的学生“赶”了进去。在广东,每6个大学本科生就有1个在广州大学城读书。

起初,搬宿舍换校区,成了大学四年最牵动情绪的大事件。

后来,一座普通大学城,每年承包十几万学生的青春记忆。
“欢迎来到首都北京”
北京沙河高教园区
@沙河村民(2017至今)
都说work hard, play hard,但从我的大学里进城,就是一件极其hard的事,但也是一件充满了仪式感的事。

因为我每次都会收到短信:“欢迎来到首都北京。”
“加班可以,不洗澡不可以”
广州大学城
@Leaf(2013-2017)


我是女生,大四时,天天背着电脑,挤地铁1个半小时去实习。

经常边跟excel搏斗,边求舍友留热水。加班夜太短,通勤路太长,洗澡水凉凉凉。在南方的大学城生活,一不小心就要变成咸鱼。
“出校门要先坐火车”
武汉黄家湖大学城
@天天(2013-2017)


学校也超级偏远,去哪都要先去火车站。
“大学在一起,联谊最方便”
广州大学城
@Sophia (2004-2008)
十所高校同在一城,偶尔去“串门”换下伙食,看展看表演。共享的空间,仿佛世外桃源。

记得一晚看“天鹅湖”,主办方特意把广外和华工安排坐一块,哗,全场骚动!

男女生坐一起都能骚动,这种纯粹的时光,我记了十几年。
“出门碰到的都是学霸”
深圳西丽大学城
@汤琪琪想要变得可爱(2017至今)


第一天入学,我用半个小时就逛完了大学城,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大学城了吧。

不过和清华北大做了邻居,出门都是学霸,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很早就立志读研,每天努力学习。
“大学生兼职就一定高大上?
才不是。”
长沙岳麓山大学城
@杜老板(2010-2014)
大一到大三,我到学院对面的餐厅,做兼职服务生。

店里卖麻辣香锅,我一个月最高拿三四百。在六七年前,这个钱不算少。

我和老板、大厨很谈得来。只要我兼职领班,老板就可以睡懒觉,他们特放心,叫我杜老板。

厨房师傅常会多炒一小碗,让我偷偷吃。餐厅里所有的菜我都吃过,但是都没点过。
三年兼职下来,我了解到服务员并不是低端行业,厨师比想象中还要难。

真希望有一天我再次走进那家餐厅,说一句“赵哥,佩姐,我来吃饭了,员工价打九折哦!”

但是那条路旁的民房都拆掉了,餐厅早已不存在了,老板和老板娘的手机号也联系不上了……

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大学城,也吞没了一些记忆。
“感谢给我免单的所有老板”
长沙河西大学城
@xybkx1997(2015至今)


大学四年,和大学城里各个饭店的老板熟络。

熟到老板出新品会被叫去试吃,或者偶尔大方免单。

我一度以为,所有的老板都会在你钱不够的时候大手一挥不用给了。

感谢这些老板!
“找不到老师讨论问题,
和函授有差吗?”
兰州榆中校区
@hutao
最难以忍受的,是和老师无法便捷地联系。

经常遇到“老师回老校了”、“老师回新校了”以及“老师今天门诊”这种委屈,想讨论问题的热情也被磨灭。

新校区设在城市边缘,老师还住在城里,只有上课时才出现,我觉得自己上了一个假的全日制大学:这和函授有啥区别?
“不搬校区,同学聚会都抬不起头”
北京大兴
@Rebecca


赶上扩招的80后们,大学没搬过几次校区,同学聚会恐怕都抬不起头。大学四年,我搬了三个校区。
“你没体验过市中心,你不懂”
广州
@Y. Gao(2015至今)
在市中心上学,最高端的写字楼和商场,都在几站地铁之内。升大三的时候,学院突然宣布高年级学生全部搬到大学城。

我们一万个不愿意。专业学的是酒店管理,大三开始实习,一般在市中心星级酒店。由于行业性质,半夜下班,在所难免。

想到要走在黑漆漆的大学城里,小女子瑟瑟发抖。

学生代表直接找校长谈判。经过学生的两轮投票,我们放弃大学城宽敞舒适的宿舍,争取到了留在市区的权利。

许多人向我安利大学城,但我只想说一句“你没体验过市中心,你不懂”。
“看小贩躲城管是我每日的消遣”
北京沙河高教园区
沙河村民(2017至今)


出了校门,马路对面就是蓝色彩钢板。每日消遣,是校门外见到城管会拔腿就跑的小摊小贩。

每次不想写作业,想一想学校外面,再想一想进城,算了,还是呆在学校写作业吧。
“从家去学校,像是在度假”
武汉黄家湖大学城
@soda(2016至今)


每周一早上摇摇晃晃坐公交去学校,周五再晃晃悠悠坐公交回家。

我曾抱怨过这地理位置,甚至空气质量,但我后来慢慢收敛戾气,发觉有很多看不见的好。

学校自己养了鱼喂了鸭子,还开垦了苗圃和菜园。有时候在学校里晃荡,仿佛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周末回家是进城,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反而像度假。

我懵懂无知的年纪,被大学城妥帖照顾,想来也很幸运。

每年冬至前后,捕鱼师傅和志愿者会一起下沁湖,拉网捞鱼。

“没什么好不好,习惯就好”
广州大学城
@三朵云(2018至今)
要在大学城生活,请谨记两个字——习惯。

习惯了出岛至少要提前半个小时,习惯了大学城北站永远人满为患,也习惯了小谷围宽敞但车少的马路,习惯每天去贝岗吃吃吃的生活。

大学城的生活未必完美,但因为有那些人儿,所以在我心里满分。
“毕业后我却住进了大学城,
一住就10年”
重庆大学城
@TT
重庆的大学城,平坦得像北方。

初建时,从熙街到陈家桥一路荒芜,路也是坑坑洼洼。偶尔去新校区参加活动,脚下的自行车,颠簸并没停过。

我并没有在那里读大学。没想到,毕业后工作却选在大学城。

一开始各种不方便,现在真觉得这里好,吃的多玩的也不少,空气都比主城新鲜。

在这里生活了快10年,每次看到学生的模样,还是会感慨青春的美好。
“13年过去,
当年的荒岛变成了小城市”
广州大学城
@ Muhu·isika śakti(2004-2008)
2004年,广州大学城第一批“拓荒者”。

到处是土坡和在建工地,绿植没长起来,蚊子倒是多得吓人。买生活用品,要打摩的去几公里外的小超市。

去年10月重回一次大学城,这里已经发展得无比繁茂,像个新兴的小城市,郁郁葱葱,四通八达。

我站在曾经的436宿舍门口感慨了好半天:真的是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坐在机动车道打牌,
师弟师妹都不懂“
广州大学城
@日天(2007)
念书时,我和室友坐在内环路上打牌。前几天回去一趟,那里,竟然,堵车了!

都抱怨大学城远,其实,大学从来都不近。

北京的名校大多建在乱葬岗上,广州的老牌高校没一个在老城里,杭州城更是被三本高校围得满满当当。

大学城,到底是大学,还是城?

到底是像城市一样的大学,还是由大学组成的城市?

我想,这是一座特殊的城市。

而这座城市,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大学的模样。
城内有着低廉的物价、便利的生活、互通而友善的邻里,甚至和现实压力保持了不近不远的距离。

对于这里面的学生来讲,这或许是一个理想尺度的城市。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中,有数千万的同龄人和你一样,在人生的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走上了另外一条特别的路。
在城市的郊外,正值最好年华的学生们,失去了一些意料之中的,也收获了一些意料之外的。

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决定,都是在这里做出的。

放到更长远的历史里看,大学和城市,一直都是动态过程:大学建在郊外,城市发展过来,把大学挤走,如此往复。

站回到人的尺度来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可以肯定,那是一段值得感谢的纯粹时光。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每天12点至14点、18点至20点

在后台回复「碎片」

捡起一块城市碎片

发现一段城市灵感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关注 那一座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