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的无限远方

 

未来的汽车产业一定是无比美好的,每一个汽车人都应该为能够身处于一个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而感到荣幸。...




提示:点击上方"关注我"↑快来吧,亲

若干年以后,车企还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吗?

那个时候,为车企工作,会让我们感到自豪吗?当中午走出写字楼去就餐时,你会把工牌挂在脖子上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看见呢,还是直接塞进屁兜让它消失?那时候的车企,会像现在的大型金融企业和巨型高科技企业一样美女如云吗?那张名片和工牌能点亮某些地区丈母娘的眼睛吗?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周前的10月24日,马斯克给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

在彼时特斯拉的财报发布会上,马斯克向在座芸芸的分析师们断言,未来的特斯拉不仅是现在的特斯拉,还会是Uber,以及Airbnb……

马斯克也许还是保守了。

若干年之后,那时候的汽车,绝大多数会是电驱动的,自动驾驶会成为标配,汽车芯片的计算能力将抵得上若干台现在算力超强的巨型机,车身上的激光雷达能够对周边方圆300米以内的东西进行不间断地扫描,车内拥有丰富的屏幕以及支撑AR和VR应用的设备,这将导致汽车将变成移动的游戏厅、歌厅和电影院,5G或“N”G网络将不知疲倦地为车辆和外部世界提供高速连接,汽车还是一台容量巨大的超级移动“充电宝”,通过APP的权限控制,可无线为周边的智能设备供电……

这一切,其实并不遥远。

而当这一切都成为现实之后,未来的车企还将会是现在的苹果或小米,甚至还是国电或中石化。在不远的将来,围绕着车企,将会产生出非常多的、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伟大的商业模式。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上看,未来的车企,都会非常“性感”。

然而,要到达那样的胜境,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当历史的脚步行进到2018年的冬天时,电动车的崛起已经难以遏制,自动驾驶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尽管如此,百年汽车产业上下游数以亿计的从业者,尚未从“沉睡中”醒来。

从五大湖地区的底特律到中国的山城重庆,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沃尔夫斯堡到中国的东方明珠上海,从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到中国东北的汽车城长春,数以千计的汽车流水线的运转节奏,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打乱。

汽车工厂,代表了人类工业化生产的最高水准,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象征,但它是否还能够继续保有这样的荣光呢?

与源源不断的流水线相配套的是森严的体系,各种顶着系长、课长、科长、担当、处长title的人们,像螺丝钉一样,有着精密的日常安排,为了维持庞大流水线的运转,周而复始地进行重复性的劳作。

在美国的底特律,有很多汽车工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生产线的操作工,并一直呆在流水线上,直到退休。然后,汽车企业完善的退休金计划,将继续发挥作用,让这些操劳一生的人们安度晚年。

对他们而言,改变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们是否在汽车企业里面学到了足够多的技能,以对抗复杂的现实社会?我想,他们自己一定会心存疑虑的吧。

哪怕是在中国,车评君的大多数同学,从毕业进入一家车企到现在,就没有离开过。在一家企业,稳定地待上15年,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不可想象的。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汽车企业,恐怕是这个体系里的“社会主义”。

这些车企,在年复一年地、稳健而又持续地运营着,养活了地球上非常庞大的人口。比如日本,汽车工业解决了这个国家8.3%的就业问题,为全日本贡献了23.9%的研发费用,占日本外贸出口额的21.6%。

在商业社会里面,成为一家百年企业,非常困难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汽车产业,百年老店多如牛毛,没有一百年的历史,是一种耻辱。

甚至于已努力打拼了15年的特斯拉,在这个行当之中,居然会被定义为“初创公司”,这令马斯克愤怒不已。

然而,这里是汽车产业。

所以,当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科技革命,将要席卷这个产业的时候,更多的反应是冷漠,以及根深蒂固的抗拒。

在这些情绪中,一方面饱含了对百年汽车工业所取得成就以及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打破已经延续了将近百年的惯性生活而产生的不确定性的恐惧。

因此,当电动车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更多的传统汽车人是抵制的。他们咒骂特斯拉的成功,他们对电动车初创企业蔚来汽车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抨击,他们甚至不愿对这些新势力做一些基本的研究,就本能地说“no”……

事实上,他们在拒绝一个机会,一个让百年汽车工业重现荣光的机会,让自己的工作再度受人尊重的机会。



汽车工业已经堕落了,难道不是吗?

在新锐的、朝气蓬勃的科技公司的冲击之下,步履蹒跚的百年汽车工业,老态毕现,暮气沉沉。
这样的情况,在10年之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已经一目了然。

在那一波惨烈的经济衰退中,北美三大汽车巨头中,竟然有两家陷入“破产保护”。昔日五大湖区繁荣兴盛的汽车城底特律一度沦为“鬼城”,从此一蹶不振。

汽车产业工人的处境日渐艰难。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中产阶级”,在全球贸易的冲击之下,北美的汽车企业已经难以支付为维持这些汽车工人体面的生活而所需的高昂工资了。

大量的产能、供应链被转移到加拿大、墨西哥、中国、越南、泰国、印度、匈牙利等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

美国的中西部成为了“铁锈地带”。

拯救这些“铁锈地带”的,不是由美国产业工人力挺上来的特朗普所实施的“闭关锁国”的政策。

“铁锈地带”的希望更在于Waymo的无人驾驶技术,在于Uber这样的新经济模式。

通过关税和政策人为地提高外国企业的进入成本,让效率低下的北美制造业苟延残喘,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通过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或者改进产品的服务体验。

而对就业人口的吸附,不能指望保护落后产能,而是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服务业吸附更多的就业。

汽车产业形态的变革,才有机会在后续创造更多的商业模式,吸附更多的就业人口。



为什么不改变呢?

在潮流面前,再强大的企业,依然是难以抗拒的。

活生生的、惨痛的历史已经一再上演。

电动化的趋势难以抗拒。

不要错误地以为未来的汽车动力总成构成中,燃油车和电动车会并存,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的关系是0和1的关系。

燃油车退出市场的路径不是线性退出。任何一个产品和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所呈现出来的市占率下滑曲线,都不会是线性的。

在前期,新兴的事物无论是性能还是成本,都处于劣势,只能获得非常低的市占率。

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替代产品的性能优势会愈发明显,成本劣势会被规模化逐渐抹平,一旦越过临界点之后,燃油车的市占率下滑曲线会变得非常陡峭,甚至是自由落体。

原因很简单,一个营业额持续下跌的企业,很快就会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库存的积压会快速地侵蚀利润,使得现金流的周转出现问题,导致崩盘。一个企业,当营业额持续下滑的时候,它的运营体系是没法快速等比例缩小,这就会因为失血过速而发生衰竭。

自动驾驶的浪潮也无法阻挡。

2019年毫无疑问将会是自动驾驶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全世界的人们,将会在不同的应用场景,看到更多的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

自动驾驶汽车,走向我们的生活,只是时间的问题。

与此同时,车联网对汽车使用体验、交互体验的变革,正在积蓄更大的势能。我们可以预期,在一两年之内,人们在做购车决策时,车联网系统的使用体验,将会成为关键的决策因素。

AI和数据,在车联网的进化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车联网生态的运营,开始成为显学,更多的开发者将会加入到对车主的服务中去。

就在今天晚上,特斯拉V9.0版本的软件正式推送给了中国用户,完成更新之后,用户将会愉快地新增了盲区警告、行车记录仪、障碍物感应限速等功能;而鉴于中国人即将迎来一个严冬,特斯拉的V9.0版本额外增加了一个“寒冷天气套件”,使得用户可以一键打开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以及雨刮加热等。

这才是智能汽车产品运营正确的打开姿势。

在未来,购买一辆汽车,不是买回家一台硬件,在硬件的背后,会有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团队,每天在夜以继日地为你进行迭代开发,增加新的功能和服务。

你会发现你的自动泊车功能越来越好,也会发现你的语音助手越来越聪明。

这样的事情正在不断地上演……

汽车产品,再也不会是过去百年所延续的那样的机械产品,汽车的属性即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成更多的,连我们都无法想象的东西,变最终改变整个车企的商业模式。

一如马斯克说的,除了是车企之外,还会是Uber、Airbnb等更多的东西。

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企不得不变。

与此同时,全世界范围内,聪明的人,聪明的钱和聪明的企业,都已经看到了汽车产业美好的未来,能够把汽车制造、出行、物流、能源、互联网、“商业地产”等行业整合到一起的产业,是一个充满了无尽想象力的产业,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进来了。

新进入者,不仅仅是造车新势力,还包括实力雄厚的苹果、谷歌、百度、阿里、华为、软银、三星、英特尔等,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对未来的争夺是惨烈的。

替代竞争,将逼迫车企不得不变。



未来的车企应该往哪个方向变呢?

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工牌熠熠发光?让众多的美女与帅哥们,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投来崇拜的目光呢?

没有人掌握解答这个问题的钥匙、这把通向未来的钥匙。

但也许,我们可以找出一些方向性的东西,缩小一些范围,使得更多的、奋进的从业者们,更好、更快地自我迭代。

首先,未来的车企里面,人们的观念应该和现在不一样。

未来车企的人员,相对比于现在,会养成比较好的用户思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判断问题的依据,更多的会以用户利益出发,而不是现在的从运营和制造出发,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与用户形成博弈关系。

这些员工,和过去相比,应该更加开放,更愿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新知识,能不断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更多的不可能,不断地实现自我成长和迭代。

与此同时,未来的企业组织应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等级森严。

好的企业组织应该尽量地扁平化,能够支持快速决策,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应该网络化,而不是现在的树状,管理者试图通过垄断更多的信息,来形成对员工的“威权管理”。应该让一线的员工,尽可能多地得到相应的信息,使之在打战的时候能快速决策。

企业的管理者在打造企业文化和设计制度时,要鼓励创新,能够宽容员工所犯的错误,创新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将会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企业要在文化和制度设计上,应鼓励员工自我学习和成长,打造学习型的组织。

未来的车企,企业的经营应该是围绕着产品,以产品为主,而不是像现在,容忍同质化的产品竞争,通过供应链、制造、渠道和市场营销的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的毛利不断下挫。

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打造优质的产品,通过提升单品的市占率来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应该会成为未来的车企的重要特点。

未来车企的能力体系,恐怕和现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现在的车企,所谓的研发体系,主要以工程为主,设计为次重要,产品甚至不会被归于研发部,而在市场部。

未来的车企,一定会是以产品为主,产品部门要为用户体验负最终的责任,且在未来还会有产品运营和BD合作部门。

哪怕是在工程研发部门,能力体系的构成,和现在也会完全不同。

现在的车企,工程研发团队,主要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在未来,软件工程师至少会在研发团队中占据半壁江山,而在软件工程师团队中,AI和算法工程师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此外电子电气工程师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他们对芯片的理解,对通信的理解,都将是打造一辆面向未来汽车产品必不可少的能力。

AI、车联网、自动驾驶,甚至是区块链,都将会是汽车企业的工程研发团队的必备技能……

对于所有的汽车从业者而言,如果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完善自己的技能包,傲立于百年汽车产业变革的潮流之巅,这个时代将会给予加倍的回报。

未来的汽车产业一定是无比美好的,每一个汽车人都应该为能够身处于一个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而倍感荣幸。
招   聘
《建约车评》招聘内容编辑,希望与具有如下特点的你,一起打造不凡的汽车科技新媒体。1. 人品好,三观正;

2. 极强的进取心;

3. 文字好,以写作为信仰;

4. 心态极度open;

5. 英语好。

简历请发2691378@qq.com,附上任意自己满意的作品。


建约车评  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关注 建约车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