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看“人工智能”如何进行“大鼠实验” 大学

 

脑洞大开...

脑洞大开!看“人工智能”如何进行“大鼠实验”



【采访】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潘纲

潘 纲:我们这个例子主要是想展现一下计算机的信息怎么传给大鼠。

可以看到这个沙盘上有很多不同的箭头,我们通过电脑外部的信号就可以让大鼠朝着这个方向去走了。在大鼠头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通过手术把这个电极植入到大鼠的相应的脑区上去,这样的话我们外部的信号就可以通过电的方式传给大鼠。

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事情跟传统的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传统的人工智能可能更多的是说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的这种智能。我们是想着生物自己的这种能力怎么样跟外部的计算机互补、融合。计算机利用人的能力,其实反过来也是人在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吴朝晖:搞计算机的同志一般是提一个模型,再提一个计算体系结构,换句话说把脑放在计算体系里考虑。现在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基本可以验证在啮齿类动物当中,我们可以在三层模型上进行智能的叠加。当然这个方向是比较新的,我们希望在这个方向能够继续前进,特别是在更高的智能形态上,比如说学习、记忆,就是认知层次上来进行。

【短片】

潘纲:30年甚至50年以后,其实我们觉得更大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在普通人身上。人的能力、生物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我们进化了这么长时间,能力的增强非常有限。但是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能力怎么能嫁接到人身上,让人的能力增强,我觉得从更远的角度看,这方面应该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黑科技!“人工智能”将为农业发展带来哪些红利?



吴朝晖: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我们也确信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动力源泉是来自于交叉、汇聚。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交叉汇聚的战略来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来深度地推动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来进一步地引领在这个领域的交叉汇聚的趋势。

【短片 农业用无人机】

【采访】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 何勇

何勇:这个是我们浙江大学研制的农田信息获取的无人机系统,它机载装备一个信息获取的光谱系统,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无人机飞到田里以后,它会在这个田里面不断地拍出这些照片。我们可以把这整块田的照片合成,甚至可以解析出这里面的植物长了多高、长势怎么样,有没有病、有没有虫,它的氮素、营养氮、叶绿素是多少等等。有了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就可以对这块田进行变量施肥、喷药。

人工智能的这种应用就能够准确地来进行判断,这个植物到底需不需要养分,这个植物到底有没有病、有没有虫,那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来解析这是什么虫。通过大样本的学习以后可以把它自动识别出来,识别的准确率现在可以达到95%左右。这套系统,将来我们在农业上的应用就可以有很大的价值了。

吴朝晖:计算机科学和神经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的应用科学的融合发展,构造很好的生态,使得这些相应的学科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当中不断地交叉汇聚,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这体现在学科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特别在未来复合型的研究生的培养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 整治雾霾?安个大电风扇就行了…"学风漂浮,不尚实干不求实效,严查!

最后期限还有2个多月!尽快投案自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这位副处长,干的工作是"监督自己人"


    关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