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再批“注水剧”: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为何如此难平衡?

 

只有深化电视剧行业创作的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电视剧产品整体品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电视剧“注水”问题。...



文 | 高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来源 | 人民日报(原标题:《用高品质创作挤干水分》)

近年来,电视剧创作方面,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注水剧”受到观众抵制。



电视剧的“注水”是指制播双方为了最大程度追求商业利润,刻意在原著和剧本基础上对作品主题、故事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等进行修改增删,以拉长剧情的行为。

电视剧的“注水”主要有思想、内容和制作等类型——思想“注水”导致作品价值缺失、善恶不辨、格调不高、低级趣味,只考虑经济效益,不关心社会效益。

内容“注水”体现为故事拖沓、节奏变慢,粗制滥造、虎头蛇尾,本应是节奏流畅的故事,却硬生生被“凑集数”拖垮;

制作“注水”则多表现为工业机械化生产,拼凑剧情等,如一些五六十集的电视剧四五个月便“破茧早产”。

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要根据艺术创作规律,让作品篇幅服从叙事需要,由内容情节发展支配。电视剧作为文艺产品,检视其成功的标尺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其载体。

电视剧创作应根植现实,放飞想象,为力求作品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生动,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活,不宜拘泥于篇幅。



一部电视剧精品的诞生是相当艰辛且投入巨大的创作历程。作为艺术家的创作主体通常坚守艺术美学导向以通俗的艺术形式实现价值和情感表达;作为制作发行主体的影视公司、电视台力求通过艺术商业化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投资主体的其他商业机构和广告商等部分利益相关方则多追求经济利益和市场逻辑,希望以最少成本将电视剧的艺术产品在市场上转化为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商品,创造可观利润。

因而,电视剧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不吻合的问题时常出现。这也是电视剧出现“注水”问题的重要原因:不同利益主体在创作中的博弈角力容易使文艺作品迷失方向——电视剧的艺术属性与商品属性发生矛盾。



从电视剧受众的角度来看,艺术欣赏过程是否悦目、赏心和共鸣最终决定着电视剧的成败。

观众的思想水平、审美趣味与艺术鉴赏能力差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的基本判断。

因而,电视剧创作者更需研究大众艺术趣味的嬗变。只有精品战略才能让电视剧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娱乐至上的作品多为浅层次感官娱乐体验,极易造成大众审美疲劳。

当前电视剧按集论价的销售模式为“注水”剧赢得一定生存空间,但“丢质保量”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不仅很难保证电视剧制作方回收成本,更可能因不尊重观众而折戟沉沙。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已掀起一股清新脱俗的升级之风。随着观众对文艺作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过去依靠数量规模扩张的“挣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

只有深化电视剧行业创作的供给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着力提升电视剧产品整体品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电视剧“注水”问题。



延伸阅读:别让“注水剧”逼走观众

文 | 高媛媛

来源 | 《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24版

近年来,电视剧产业化运行机制发生变革,市场化增速加快,为追求商业利益,制作方有意拉长电视剧篇幅,这种处理方式已成为某种业界“潜规则”。

《大唐荣耀》从60集拉长为92集,《择天记》从50集拉长到55集,动辄80、90集的电视剧屡见不鲜,新《还珠格格》99集、《天天有喜》91集、《隋唐英雄》120集……长剧越来越多,剧情拖沓、内容稀薄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某些口碑良好、被誉为“良心剧”的作品也存在人为拉长“凑集数”等问题,挑战着观众耐心的底线。



事实上,电视剧集数变长,是制作方和播出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电视台认“流量演员”,少数演员片酬激增,拍摄和后期制作投入越来越大,使得电视剧制作成本不断增加,面对以集数定价格的买方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方通过拉长集数,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依靠贴片广告收回成本的买方电视台来说,剧集越长,植入广告的空间越多。

为了延长剧集,制作方通过增加无关主线的人物、设置毫无意义的台词以及重复再现故事情节等方式“注水”,一批营养匮乏和审美薄弱的电视剧占据了荧屏,形成电视剧制作的不良风气。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试想,一部正常收视率为2%的电视剧,收看人群就有2600多万人,一集电视剧45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钟,那浪费的时间就是2.6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

对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来说,“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电视台来说,不啻是一剂鸦片:提振一时,贻害无穷,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让电视剧越来越难以黏住观众,电视整体收视情况必然雪上加霜。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10—12集,英剧更少,一般一年一季,一季3—9集。相比这两个国家,美剧的剧集往往较长,但由于竞争激烈,如果收视率不好,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这使得美剧制作追求精益求精。



日剧《宠物情人》剧照

我国电视剧产业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但说到底,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解决电视剧“注水”问题,涉及多方利益,需彼此之间通力合作。

对制作方来说,应实施剧本战略,加强编剧在电视剧中的主导地位;要减少对“小鲜肉”的颜值依赖,把精力集中在故事讲述、情感传递和价值观表达上;要按照合理的比例配置演员、导演、编剧、服化道等人员薪酬。

对于播出方来说,应鼓励制播联手和传统购销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优质剧作资源,在电视台购买电视剧时,可以改变以集数购买的陈旧方式,综合电视剧品质、预估收视率、话题性及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再进行定价,避免制作方人为拉长剧集;在发行和销售层面,对于品质优秀的电视剧要多渠道运营。

杜绝“注水剧”的产生,还需要监管部门鼓励制作方开拓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拥抱“好故事”。我们的观众,也应该提升审美能力和批判眼光,拒绝“注水剧”。


    关注 有点儿内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