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娃“超级简历” 焦虑的中产阶级父母有什么错?

 

比起用力过猛的简历,冷嘲热讽更令人恶心。...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艰难,以及,我们原本应该得到更好的对待。——遇言姐


近几天,一份上海幼升小简历刷爆了朋友圈,甚至刷到了海外媒体圈,刷到了纽约时报。
▲澳洲ABC:一个5岁孩子15页的简历:中国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不遗余力;英国BBC:5岁男孩15页的简历刷爆中国网络;纽约时报:5岁孩子15页的简历吸引了中国人关注

简历中的小朋友年仅5岁,为了能让孩子进入一所民办双语小学就读,家长制作了密密麻麻整整15页的PPT。遇言姐看看自己一页A4纸的简历,也是感受到了暴击。
这份简历从家庭、性格、经历、爱好、教育观念、老师评价、阅读书目,360度展现了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优秀,别人家的爸妈有多么上心。网友们纷纷哀叹,感觉自己妄活几十年,还不如这名5岁的娃娃。

小朋友的父母亲皆毕业于复旦大学。爸爸是某汽车公司自动驾驶事业部高级经理,妈妈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董事经理。家中还有一名2岁的弟弟。
▲“复二代”这个词稍嫌扎眼,学历又不能遗传,得等娃考上复旦才能叫二代吧?


▲性格展现,包含了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好品德:自信大方、奋勇争先、耐挫坚强、友善耐心

识字方面,孩子有1500的识字量(遇言姐说:“可以读人民日报了”),年阅读书籍500本。此外,每周还要写三篇英语日记。
▲对比下我家甜豆5岁时拼音还没学明白,也是一声长叹

游历方面,这名孩子去过东南沿海、南亚诸国以及日本。
▲这是每年都出国旅游的节奏

爱好方面,父母的口气略大,把文史、艺术、数理、运动,所有人类文明全部涵盖进去了;科学上,孩子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热胀冷缩;艺术上,孩子学习钢琴、街舞和绘画;运动上,孩子每周踢两次足球,已经掌握自由泳,还获得了围棋11级证书。
▲孩子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
▲孩子2018年的英语阅读书目,这样的目录做了5页

跟这娃一比,遇言姐也是深有渣感。
讲真,我羡慕这个孩子


15页的幼升小简历已经叹为观止,网友的评论则更是雪上加霜。

有点评称这份简历毫无干货不说,还暴露了缺点。

猜测孩子祖父母没有亮点,父母都是外地人;

家住郊外的新区,买不起1500万起的学区毛坯房;

体育爱好是廉价的足球和游泳,乐器是人人可得的钢琴(划重点,人人可得);

没有请过私教,没有海外稀缺读物(要多稀缺?中世纪手抄羊皮卷?);

没参加过专业夏令营(要多专业?Java编程?量子力学?乔叟赏析?);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5岁孩子你要人家输出什么?)

旅游地仅集中在亚洲(不然呢,5岁登乞力马扎罗?)

综上所述,孩子考不上心仪的小学。
还有点评说,自己亲戚家的孩子(咋不说你自己的孩子?)在初三时就拿到几项发明和实用专利,两篇SCI(确定不是家长代写的?),一堆机器人大赛的获奖;

家长作为高管仅仅是刚刚上台面的水平,最好是体制内实权家长,巨富或者有稀缺资源的(李嘉诚的孙子还用为了上民办小学做PPT吗?);

出国旅游几天不算数,得是年年暑假去国外上夏季学期,做到英语跟老美一样6。
还有人举出了其它更为牛逼的幼升小简历,以证明15页PPT中的孩子不值一提。

比如清华爸爸+复旦妈妈家庭,3个月开口说话,18个月背《弟子规》,能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会算2的13次幂、分数和小数的换算,懂得核反应堆原理、碱基配对、RNA转录、函数和极限……
▲这些问题,大人又有多少懂的?

一份5岁孩子的简历,被“内行人”嘲讽“住的地段不够好,祖父母不够显赫,旅游地点不够远,兴趣爱好不出奇,目标小学不尖端”。遇言姐觉得,再这样说下去毫无意义,因为鄙视链是没有尽头的。

如果说这份5岁娃娃的PPT用力过猛,那些字里行间透着“你不配”的冷嘲热讽则令人恶心。
关于这份15页的简历,知乎上一位清华博士说出了遇言姐的心声:

“羡慕!”

这位清华经管和工程博士是这样回答的:

本来想说我小时候玩泥巴不也考上名校了,但冷静下来后,我只想说:‘羡慕’。

没学钢琴,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活了二十多年,从没看过英文原著的小说,没有消遣性地应用过英语,看视频要找有字幕的,至少要有英文字幕的。

虽然借出差机会去过不少地方,但境外只去过台湾和美国。第一次出国已经是20多岁年纪。
遇言姐自己也是深有同感。

想想我5岁的时候,上的是全托幼儿园,每周只能回家待一天;

爸妈连我的课本都没打开过,更别说陪我一年读500本书了;

小学五年级开始学英语还算早的,很多同学是初一才开始学韩梅梅和李雷;

玩泥巴时看到有小伙伴痛苦万分地被叫回家弹琴,我庆幸自己不用学。老妈更是找了个省事省钱的借口:“某某家买了钢琴也不弹,当摆设还得每年调音。”

再想想我刚出国读书时那些因为语言拖累而举步维艰的日子,连hangout 都听不懂,还以为是要吊死谁,说起来都是泪。
要说当年的家长们有多忙,肯定没有如今的年轻人忙,基本都是在国企、政府、工厂里混日子,钱虽不多,但压力小,中午还能回家做饭吃饭,甚至睡个午觉。

看着如今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何等呕心沥血,不遗余力,遇言姐真的很羡慕,因为我在那个年纪从没有得到过如此丰富、如此优质的资源,而这些遗憾实在不能用“我小时候玩泥巴不也一样考上大学”来辩解。
焦虑的中产阶级不该遭到嘲笑


对于这份15页的PPT,很多人质疑在攀比教育下,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学会了多少,丧失了多少孩提的快乐。

这些问题固然值得商榷,但遇言姐更感慨的是——这位孩子的父母所付出的时间。
平均每天1-2本,由孩子主导的阅读需要多少母/父子相对的时刻?盯写每周三篇英语日记,要牺牲父母多少得之不易的睡眠?

被鄙夷“廉价”的足球、围棋、游泳、画画、街舞,每堂课都要家长接送+辅导,这又是几许投入?

如果网上的推测属实,一对原生家庭普通的外地夫妻,考上了国内一流学府, 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 在上海郊区买了房子,生了两名差三岁的娃,每天在外打拼的同时,还要抽出2.5小时来陪孩子。

事实上,圈里已经有知情人在说,孩子妈出差都要带着娃和阿姨一起,就为了多攒下点亲子时间,也是real不容易
再说说费用支出。孩子投考的民办小学,一学期学费4万7,的确比不上德威、世外、包玉刚。但作为一对没有背景,没有暴富,处于技术阶层的家长,能够负担起两个孩子总共20万/年的学费也是非常了不起了。可以说,这对家长给了孩子从物质到精力,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
▲横扫各种奖项的电视剧《大小谎言》中,最令中国父母们羡慕的莫过于单亲妈妈租个睡折叠床的烂房子,孩子就能进入对应的公立小学,享受跟PayPal董事家娃同样的教育

这原本是一个身边的,真实的励志故事,却不知为何被辣么多“高高在上、睥睨众生”的人嫌弃又土又low,而部分嘲讽的理由又相当荒唐可笑。

比如,学钢琴不够出奇的说法。钢琴因为有键盘,音固定,是非常好的入门乐器。遍及全球的雅马哈音乐学校一直都是用钢琴作为音乐启蒙的工具,孩子通过钢琴把乐感和乐理掌握个差不多,再根据喜好发现其它乐器。

而类似小提琴这些弦乐,由于技巧手法复杂,没有绝对音准,拉个三年仍然刺耳,不具备初学趣味性,尤其不被老师推荐给幼龄儿童。

至于管乐,则可供练习的曲谱少,双簧管、圆号、长号,小朋友根本吹不响。剩下一样竖琴,起价就要20万。
至于说孩子的书单中没有海外稀缺读物就更扯淡了。最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经久畅销的作品,苏斯博士的系列绘本半个世纪以来发售了6亿本,至今被作为必读系列推荐给儿童。

还有“没参加过专业夏令营”一条,甜豆5岁时在加拿大,我给她报过林林总总10来个夏令营和冬令营,主题无非是玩水、玩球、手工涂鸦、逛动物园等,没有一个能符合“专业”的概念。
▲全世界的儿童夏令营都差不多

被热议的一家人是一线城市中产阶层的缩影。

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口不过2千8百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正规公司、企业工作的年轻群体。

文中小朋友的父母亲缴纳着30-50%的个税,承受着高房价和通勤难,小心翼翼地维持紧绷的生活,还要自己出钱出力为孩子讨一张小学录取的门票。

这样的一家人招谁惹谁了?不是被嘲笑炫耀作死、用力过猛,就是被鄙夷不配做阶级跨越的大梦。
前几天,遇言姐跟朋友聊天,大家都哀叹每天都生活在恐慌中,从就医到入学到通勤,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一不难,人们不惜互相踩踏,争夺有限的资源。

然而,却很少有人问一句,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艰难,以及,我们原本应该得到更好的对待。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小贴士

公众号改版了,为了大家不错过推送消息,建议你按照图片的提示,将「遇言不止」设为星标(安卓用户设为“置顶”)。


    关注 遇言不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