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焦虑和抑郁不是你的错,是你身体里的这些“小东西”的锅!

 

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会通过菌-肠-脑轴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引起压力、焦虑或抑郁?压力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那缓解压力是不是肠道菌群也会跟着变好呢?褪黑素不仅对睡眠有作用,还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肠道菌群?脑病肠治,肠病脑治...

本文摘自原创人体微生物组科普图书:《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

肠菌动动小心思,人体健康大变化!

中国肠菌研究领域权威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金锋、朱宝利,粪菌移植专家张发明,食品健康科普作家云无心联袂荐读~
文章下方有购书福利哟!
近年来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会通过菌-肠-脑轴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引起压力、焦虑或抑郁。

2017 年,重庆医科大学谢鹏团队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把无菌小鼠及SPF 级(无特定病原菌)的有菌小鼠分为4 组,其中2 组接受慢性束缚应激处理,这一组的小鼠每天被束缚4 小时,持续21 天。结果发现,相比于SPF 小鼠,无菌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较轻,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等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这个研究证明了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大脑。
谢鹏团队还曾对比过严重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发现他们之间肠道微生物并不相同,严重抑郁症患者有其独特的微生物构成。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和脑中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最终导致宿主出现焦虑样行为。肠道微生物和大脑沟通的物质除了上面提到的激素之外,还有消化道中不同位置和类型的肠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可分泌多种受肠道菌群调节的肠肽(如神经肽Y 家族、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样肽、促皮质素释放因子、催产素、饥饿素等)。

通过抗生素、益生菌或者特别的手段引起的肠道菌群的改变,或许和机体的焦虑及抑郁行为直接相关。连续给10 周龄的大鼠吃抗生素,把肠道菌群都慢慢杀死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成年大鼠的空间记忆力明显减弱,内脏的敏感性和抑郁行为都明显增强,同时,还伴随着五羟色胺和其他激素受体的变化。这就证实了,压力相关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是相互的,它们之间可以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菌-肠-脑轴相互影响。
五羟色胺


无论是激素还是肠肽,这些信号分子就像肠道微生物和人体之间的信使一样,将微生物发出的信息传达给了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

因压力而产生变化的肠道微生物本身也具备了“致病性”。有研究把长时间暴露在压力源下的小鼠结肠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结果发现,在移植一天后,移植了压力源小鼠肠道菌群的小鼠结肠感染了致病菌,6 天后,体内促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都显著上升,并且肠道中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属已经完全消失。这个研究似乎证明了,压力通过肠道微生物是可以“传染”的!

好在,人与人之间并不共享肠道微生物,但也不排除身体上的微生物不发生交换。然而,跨物种的微生物转移也是同样的结果。有一项研究发现,将严重抑郁症患者机体的肠道菌群样本,移植给无菌大鼠,这些大鼠就会表现出和抑郁症相关的行为改变。
如果这种“传染”真的可以在人类中发生,也许我们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了。对于一些压力大,甚至,患有焦虑抑郁的人,如果我们的菌群不够强大,可以考虑暂时远离他们吧,免得你也被传染。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这些人,我们也可以主动接近他们,把我们身体中充满正能量的菌群反向“传染”给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失衡的菌群,也许真的可以挽救一个朋友,使你们成为更好的朋友。


抗抑郁药物
也要通过肠道微生物起作用


肠道微生物要想影响大脑,有两个屏障必须攻破,一个是肠道屏障,一个是血脑屏障。“肠漏假说”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肠道屏障破损,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五羟色胺、γ 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体内促炎因子明显升高,进而影响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所以,靶向肠道菌群的精神疾病药物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目前应用的一些药物中,有一些药物发挥药效离不开肠道微生物的参与。2000 年,有研究发现,一定剂量的氯胺酮可以起到抗抑郁的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常令患者产生幻觉。而氯胺酮包含R 型和S 型,两种类型的药物效果不同,R 型氯胺酮抗抑郁效果更好,有效力更强,更持久,且副作用更小。
氯胺酮是俗称的“K粉”


同样的药品,构型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他们让一种脾气比较暴躁的老鼠,每天暴打模型鼠10 分钟,总共打10 天。当模型鼠满怀期待,热情地想要跟其他老鼠交朋友时,回应它的却是一顿暴揍,这就给模型鼠造成了慢性社交失败压力(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CSDS)。

连续十天的暴揍,这些模型鼠就都变得抑郁了,表现为社交回避,它们变得再也不相信“友情”了,也不愿意再见任何“人”了,具体表现为性动机减少,快感缺失,行为绝望,体重减轻。

等模型鼠备好后,研究人员分别给它们服用R型和S 型氯胺酮,来看看药物的抗抑郁效果。结果发现,药物可以明显改善小鼠的抑郁症状,并且模型小鼠肠道中柔膜菌门及放线菌门的微生物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仅有R 型可显著抑制柔膜菌纲的水平,并且引起肠道中丁酸亚胺(Butyricimonas)的水平降低,说明R 型氯胺酮对那些与抑郁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影响最明显,这个结果就解释了之所以R 型氯胺酮抗抑郁效果更好,是因为它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更显著。


冥想调节菌群,
降压力,抗焦虑抑郁?


既然,压力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那缓解压力是不是肠道菌群也会跟着变好呢?

2016 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先给焦虑患者进行减压训练,通过持续的正念训练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随后,再给患者进行综合认知心理治疗和饮食干预,最终,患者的焦虑症状明显好转,并且肠道微生物也恢复了正常。
这样看来,那些因压力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确实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瑜伽、冥想、正念训练等减压方式得以修复的。最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10 分钟的冥想就可有效预防焦虑。只是不知道这十分钟的冥想是不是也会对肠道微生物造成影响。

除了通过缓解大脑压力之外,菌- 肠- 脑轴作为肠脑和大脑之间上下沟通的渠道,单纯调节这个渠道中的信号分子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褪黑素(Melatonin)是一种内源性激素,由另一种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衍生而来,是一类具有保护幼体或抗衰老作用的物质。以往的研究证明,褪黑素还具有调整动物昼夜节律、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睡眠障碍、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常被用作治疗失眠。有一种著名的保健品“脑白金”,其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


肠道菌群,
褪黑素起效的媒介


褪黑素不仅对睡眠有作用,还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肠道菌群。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睡眠时间少于8 个小时会导致焦虑症以及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上升肠道菌群能够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机体的昼夜节律,而昼夜节律的失调能够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在一项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肠道中有害梭状芽胞杆菌水平的增加,往往和她们的睡眠障碍及疲惫度增加直接相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或许会突然间或永久性地影响机体的睡眠,这种效应可以通过补充褪黑素来缓解。有研究发现,给断奶小鼠补充褪黑素后,它们的体重明显增加,且肠道健康状况也显著改善。
网络上的褪黑素片


褪黑素还会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并且可以显著增加乳酸杆菌属的丰度达三倍以上。补充褪黑素还可以显著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如对氨基酸和药物的代谢,帮助断奶小鼠抵抗60% 的病原菌感染。更重要的是,在抗生素处理的断奶小鼠和无菌的断奶小鼠中,缺乏了肠道微生物,褪黑素就不能发挥原有的效果了。

所以,在动物体内,褪黑素的作用可能是由肠道菌群介导的。


人类也能使用植物激素?
有个题外话非常有必要提一下。很少有激素是动植物共用的,但褪黑素是个例外。原本人们认为,只有动物才有褪黑素,直到1991 年,有人发现植物也产生,并且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激素。

在农业上,褪黑素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刺激剂使用多年,它在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促进种子萌发,调节光周期,调控根系发育,延迟叶片衰老,影响果实成熟和贮藏,提高植物抗逆性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由于其具有抗逆性,那些生存条件不好的植物具有更多的褪黑素,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在大田中生长的植物中,褪黑素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大棚中的,野生的要高于人工栽培的。研究已经证明,植物幼嫩组织的褪黑素含量高于衰老组织;种子里含量最高,而果实中含量最低,人们常吃的葵花籽、甜杏仁和芥菜籽中的褪黑素含量非常高。而加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非常低,如樱桃果汁和樱桃果干中完全不含褪黑素,但冷冻樱桃和冻干樱桃粉中褪黑素含量则较高。

如果有人想通过饮食来改善睡眠,除了服用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之外,还可以通过食用上面提到的这些食物,不仅省钱还可以补充天然褪黑素,同时也给肠道微生物提供了它们喜欢的食物,可谓一举多得。


“脑病肠治,肠病脑治”
通过上面这些研究,我们已经基本上摸清了肠道微生物和大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压力会导致大脑中分泌的神经递质发生紊乱,还会引起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使免疫系统不能很好地识别肠道微生物,一些原本与人共生的微生物,如上面提到的乳酸杆菌,可能会被识别为病原微生物,从而被免疫细胞清除掉,而那些病原菌则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良民”,给它们靠近人体的机会,而它们则趁机侵入人体,引发疾病。
同样的,服用抗生素、药物或不健康的食物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一些病原菌大量出现后,会破坏肠道的屏障功能,通过上面提到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最终,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引发应激反应,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

根据肠道微生物和精神疾病的相互因果关系,在未来,“脑病肠治,肠病脑治”或许可以成为更好的身心疾病治疗措施。
群友福利:

当当十九周年店庆!除了享受大当当5折的优惠外,小编还为大家争取到了额外的优惠哦,全场自营图书在5折的基础上,输入优惠码:CQKVDY(特别说明:优惠码只限在小程序使用哦)还可以再享受200-30的优惠哦!
优惠码


CQKVDY


摘自《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肠菌动动小心思,人体健康大变化!中国肠菌研究领域权威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金锋、朱宝利,粪菌移植专家张发明,食品健康科普作家云无心联袂荐读~

作者:段云峰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茶水


    关注 肠菌与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