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周知,事关所有人!央视沉痛发声,尤其是这个季节……

 

浙江之声,与新闻同行...

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哦~
先来看央视早前的一个视频↓


而秋冬季节
更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的高发期
上个月
两则新闻让人痛心:


▼ 10月6日16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系系主任金煜,也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年仅39岁……

▼ 10月11日上午8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教师赵艳云在华中科技大学旁听课程时突然心脏骤停,不幸去世,年仅35岁……
九成猝死/脑溢血/心梗都与熬夜有关!


中国睡眠医学协会调查显示:90%的年轻人猝死/脑溢血/心肌梗塞都与熬夜有关,而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习惯。
除了熬夜,
生活习惯也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的硬伤之一
↓↓↓
以前脑外伤病人多,现在脑血管病人多!
作为浙江省卒中学会的首任会长,国家脑卒中筛查和防控中心主任,有一点变化,张建民教授感受很深。“我入行时,脑外伤病人很多,但过去这些年,脑血管病人大幅增加。”

“从前,基层医院会接诊大量因车祸、工伤等意外造成的脑外伤患者,脑外伤的手术量基本是基层医院脑外科的第一名。

但如今,脑血管疾病大幅上升,来我们科室进修脑血管手术和介入的医生也越来越多。按照这样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中年人体检,这两个检查要加上!
对成年人,尤其是有脑卒中高危因素人群的体检,除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基本检查以外,每年体检,张建民教授有两检查格外重视:

一个是颈动脉B超,一个是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一个中年人倒下,一家人都残缺。我一直想通过媒体呼吁一下,建议中年人体检增加这两个检查。



颈动脉B超可以有效诊断、评估颈动脉壁病变,特别是一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及时给予治疗;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是对颅内血管进行筛查,有无动脉瘤或狭窄等脑血管疾病,防范于未然。”

张建民教授说:“脑血管疾病和现代人生活习惯不佳,精神压力大分不开。高血压患者有没有控制好血压,直接关乎到脑血管病爆发的概率。患有高血压是否及时有效地控制,最终发生中风的机会相差十倍。”
6种坏习惯,让你血管里容易存斑块!
1

天天吃外卖

跟在家吃饭相比,外卖的食物多是高盐、高油,吃多了高盐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而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壁,加速脂质在血管壁沉积。

2

烟酒不离手

即使吸烟不多,10年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即使戒烟后,要过10年才能完全修复血管内皮的损伤。大量饮酒不但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还可损害肝脏影响脂质代谢。

3

爱吃大鱼大肉

人摄入过多营养,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聚集在血管里。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

4

盐、糖、油吃得多

长期高油脂饮食,容易增加血管中的血脂浓度,增高脂类物质胆固醇的浓度,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小斑块,让血管通道变窄,血流受阻。

5

不爱动

如果缺乏运动,血液中的废物排不出去,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就会囤积在血液里,使血液变得浓稠肮脏,在血管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不定时炸弹”。

6

睡得少

熬夜时,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血液流速变慢,血管表示“压力”很大。
另外,
糖尿病患者的增多,
尤其是年轻化,
也正成为亟待充分引起重视的中国人健康问题。


上周,小编就曾给大家报道过一则新闻:详情→才20岁!女子被查出得了这种病!医生痛心:一辈子都治不好!这习惯很多人有

其实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才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的杀手。

而很多人发现,生活在一起的一大家子人先后都“染”上了糖尿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糖尿病不是传染病,却有在家人中“传染”的现象,怎么回事儿?
糖尿病会“传染”有两个原因
一家人有相同的先天基因
一是因为糖尿病有100多个易感基因,也就是说,一家人可能因为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所以一起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比没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可高出数倍。
共同的生活习惯


虽然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人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但多种环境因素才是触发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外部原因。

一家人同吃一锅饭、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通常有同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1

  食量大
一家人中,有一个饭量大的,通常也会带动其他人吃得多。研究表明,长期过饱、食量大,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发生糖尿病。
2

  口味相似
家人之间,口味也经常类似,比如都是重口味爱好者。而动物肥肉以及油炸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容易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以及并发症风险。
3

  进食不规律
一日三餐如果不规律,血糖一直在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久而久之,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也就随之而来了。有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餐少于2次的人,比每天都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增高50%。
运动习惯类似
有的家庭吃完晚饭会相约出去遛弯儿,但有的家庭会窝在家看电视。如果每天久坐且运动量小,脂肪就会在腹部堆积,出现“大肚腩”,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5

  睡眠作息类似
当一个人打破自己的生理规律,会损伤内分泌系统,患糖尿病的几率也就增加了。欠上短短30分钟的“睡眠债”,就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显著的影响。
6

  家庭情绪影响
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家庭中,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心理压力大,极易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紊乱。这种情况下,即使清瘦型的人也有患上糖尿病的可能。
这样做“隔断”糖尿病


1. 控制饮食,生活中的饮食要减少总热量,减少饱和脂肪,增加纤维素等。

● 每天1斤蔬菜,

● 每餐主食少于2两,

● 每天的植物油控制在3汤勺,

● 每天可吃少于4两的低糖水果,

● 每天可吃5份蛋白质,

● 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

● 每天至少喝7杯水。



2. 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

如果要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一周必须达到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 快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 改善睡眠。

睡眠状况跟糖尿病风险有关系。

● 每天23点前上床入睡,偶然一次不得不熬夜的话,别超2点。

● 睡前不宜谈论家庭中不愉快的事情。不生气、不过喜、不伤悲。

● 在睡前3小时内,不宜再看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和书籍。

● 睡前可做些放松运动,如按摩、静坐、冥想等。



4. 肥胖者要积极减重。

当体重超标,或体重高低反复时,体内的胰岛素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曾分享“三步减肥法”,说自己就是靠这个减肥成功:

● 第一步,把饮食减下来;

● 第二步,把运动加上去;

● 第三步,饮食控制加运动。

原来吃的品种都不少,但所有食物一律都砍掉一半分量。等身体适应这样的食量后,加上日常规律的运动,每天走走路、跑跑步等。



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世界卫生组织
对影响健康的因素
进行过如下总结
健康 = 60%生活方式 + 15%遗传因素 + 10%社会因素 + 8%医疗因素 + 7%气候因素
健康才是最根本的幸福!
没有了健康都是瞎忙!
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自己,


    关注 浙江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