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对《培训》杂志说:“培其所长,训其所短。”我们记住了……

 

向国学大师曾仕强致敬。...





生死是有命的,但过程很重要。我们要欣赏那个过程。

——曾仕强

本文是2018年11月推送的第25篇干货,计462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本文根据《培训》杂志2006年~2007年过刊整理而成。

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辞世,享年84岁。

先生一生著书立说,游学授课,教导我们修己安人,倡导情、理、法三者融合的中道管理。他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主张以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事情。

十二年前,《培训》杂志幸得先生赐教,于2006~2007年间开辟专栏。 追忆往昔,如今唯此十二卷在手。先生长辞,言犹在耳,硕望永存。
先生在《培训》杂志上开设的十二期专栏
先生与《培训》杂志副主编陈强的合影留念
先生赠予《培训》杂志副主编陈强的箴言


谨以此文向先生致敬。

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侨,回到祖国经营企业,十分感慨地说:“刚开始看到大家都在研读美国式管理的书籍,以为可以放心地运用美国式管理。没多久便发现此路不通,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情况。于是改采比较邻近的日本式管理,以为同文同种,应该比较可行。想不到也行不通,完全没有日本人那样的团队精神。索性把自己在马来西亚所用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拿出来应用,竟然也没有效果。现在,已经死心塌地,知道非用中国式管理不可,毕竟每天面对的,绝大部分是中国人。”

人世间的事情,不外乎“大同”“小异”。管理学者,必须重视大同,才能够从中归纳出一套理论。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士,最好依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把小异找出来,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求符合实际需求,获得最大利益。

大同部分,形成管理的普遍性;小异部分,则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特殊性。两者须兼顾,就是大家常说的,管理必须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不一样的企业文化,效果才能提升,效益才会增加。既然如此,在中国社会,自然要善用中国式管理的必要。

根据先生的观点,共整理出“中国式管理”的12个特性:

01
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在法治之外还重视德治。儒家文化圈各国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证明儒家所倡导的“合理适应现世”超越了西方清教徒所奉行的“合理支配现世”,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美国式管理,重视附加价值的工业产品在智慧财产权上面赚取厚利。中国式管理,重视边缘、血缘关系的横向交流,由促进物资交易而获得利益。前者很容易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后者才有可能互助互惠而彼此抬举。

合理不合理,并不是单方面可以认定的,必须双发共同商量,甚至还要顾虑第三方感受。中华民族“彼此、彼此”的交互主义,将在二十一世纪普受欢迎。美式合理主义,愈来愈行不通,和谐仁德的合理主义,才是未来的新趋势。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2、3月合刊

02
中国式管理的时代性


科学发达,对于人类知识的增进,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对于人们的道德,都没有什么作用。知识愈多的人,不一定品德修养就愈高尚,这是大家都看得到想得通的事实。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家深信知识就是力量,更是重知识而轻道德,造成人类社会的莫大隐忧。

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管理,必须格外重视道德。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已经成为最大的无形资产。我们长期仔细观察,发现做大、做强、做久,而又做得有价值的事业莫不是凭借管理者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有以致之。

现代化管理,由于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逐渐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制度是必须的,然而制度化的管理很难发挥合理的应变力,不容易适时调整,以适应各种接踵而来的变化。人不可靠,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以提升其信任度。所以道德的要求,日趋重要。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4月刊

03
中国式管理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意思,是将所有想得到的代案(彼此可以互相代替的方案),全都列举出来,安排在妥当的层次,而不加以排除。我们还要时常提醒自己,最好的方案往往就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个。

因此常常保持谦虚的态度,多听、多看、多看、多问,排除成见和歧见,不要先入为主,以期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寻找出此时此地真正合理的那一个,才算是克尽己责,问心无愧。

管理者的谦虚,表现在多问问题,多提疑难,而少表示意见。因为管理者一旦有所表示,就非常不容易听见不相同的意见。那些在上司面前坦白说出相反意见的勇者,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姑不论其动机为何,至少在沟通艺术方面,缺乏修养。

主管真心要听部属的意见,只要不提意见,却能够把自己的意见隐藏起来,变成合适的问题,便可放心地让部署先说。接下去看他们怎样说,用不着鼓励大家有话直说,而且要明说,以免弄得自己承受不了,反而恼羞成怒,造成僵局。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5月刊

04
中国式管理的均等性


我们常说:“一家公司要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但是一家公司的失败,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够了。”中国式管理,如果有导向的话,应该是理念导向,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管理。

然而,我们的理念,并非单一性的,而是多种理念的均等性。我们有许多相关理念,共同整合再安人的大目标之下,形成一以贯之的多元目标。这些多元目标,其重要性是均等的。

总裁的态度,秉持“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原则,听听生产部门的意见,看看销售部门的反应,问问财务主管的看法,再征询管理和总务部门的观点,然后加以综合判断,做出此时此地的决策。为什么此时此地呢?因为时间、场合有所改变,很可能出现不一样的决定。

单一性的变动性较小,而均等性的变动性通常比较大。决策所需要的时间,单一向比较短,而均等性比较长。缓慢做决定,快速执行,是均等性的正常表现。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6月刊

05
中国式管理的创新性


我们并不反对创新,更阻挡不了创新。我们只是建议,在过渡时期,企业界不妨采取市场区隔的方式,有些行业,有些公司和国际接轨,采取西方“站在变的立场来创新”,以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某些行业与公司则坚持“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创新”,以造精品,方便使用却节省花费。

创新是必然的,不创新即落后,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新有好有坏,新有优也有劣。必须谨慎小心,保证好的新和优的新,才能促进社会、造福人群。否则胡乱创新,未经实证便贸然推出,徒然令人眼花缭乱,是非不明,却又缺乏信心,造成市场的纷乱,人心的不安,又有何用?利用创新的美名,制造不实的宣传,对创新的破坏,实在很大。

我们衷心盼望,都能够逐渐走上“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创新”,不欺骗,不夸大,实事求是,创造出真正好的事物,以增进人群的福祉,同时也改善社会风气,不再盲目地求新求变。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7月刊

06
中国式管理的道德性


在管理上,西方重视制度,我国则重视恕道。《大学》说,居上位者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态度来对待部属,部属也不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不良态度来对待居上位者。凡是在前面的人,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不好态度来对待后面的人。左边对右边,右边对左边,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实在可以补制度的不足。

若是制度加上恕道,岂非更加妥善!

人为万物之灵,竟然搞不过头颈上这一条领带,弄得非它不可,否则就不能和国际接轨,请问是什么道理?即使暂时摔不掉,也应该放宽松一些,好让良心和脑袋畅通,使伦理和管理合一。中国式管理的道德性得以彰显,才是全人类的福气,全宇宙的真正演化。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8月刊

07
中国式管理的真实性


管理者必须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部分合起来看,才能掌握全局,弄清楚真实的状况。数字只是现实看得见的部分,却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我们刻意将数字弹性化,也就是模糊化。这样做并不是我们缺乏精确的意识,或者不重视数字管理,完全是出于实际环境的需要,非如此不可。

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对于一切数字都要弹性化或模糊化,只要诚信的条件充足,大家都充分信任,数字可以精确化,到时候再改变,大家也不致怀疑。

最重要的的是不能心存欺骗,骗得过一时,骗不了多久。一旦丧失信用,大家就会特别提高警觉,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难度, 明明是真的,大家也会怀疑,就算一再说明,大家也认为“此地无银三百两”,完全是心虚的表现。

信用是自己一点一滴逐渐建立的,稍有毁坏,便很难恢复。我们原本就多疑,加上情报灵通,遇到可疑的情况,警觉性特别高。想骗西方人比较容易,要骗中国人,实在很困难。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9月刊

08
中国式管理的制衡性


人类的尊严,在于享有高度的自主。自己有权做出决定,当然应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人类的价值,在于享受自由自在的愉快气氛,不需要样样看人脸色。这两种要求,中国式管理都做到了。

往昔农业时代,我们习惯于透过指责、怒骂、诅咒来达成制衡的功能,做得不好会挨骂,表现欠佳会挨打,声势凌人时也会遭受背后的诅咒,这些都是事后的算账行为,对“未雨绸缪”“及时校正”“确保品质”,并不能有所作为。现代化中国式管理,在制衡方面,必须针对这三种要求,做出更深一层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认清,事情的控制重在看得见的有形部分。从建立标准、分辨差异到设法校正,都有一套大家看得见的硬件。在这一方面,注重科学化和制式化,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人的控制,由于我们爱面子、重自主、不受管的关系,最好采取看不见的无形运作。不明言、不着形迹,也不方便公开。人与人之间,很难有什么秘密,所以无形和有形,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

对事的控制,是普遍的、必然的、不能有例外的。对人的制衡则是针对违规乱纪的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需要。没有不法或偏差行为,便不必依法处置。但是对违法乱纪的人,则必然要动用相关的设施。例外太多时,固然应该修改制度,以减少例外。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10月刊

09
中国式管理的无为性


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自道家首创,为儒家等学派所宣扬,现已成为中国式管理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天道是指“自然规律”。“人事”的内涵则古今一致,都是指“各种人事活动”。推天道以明人事,意思是推广自然规律来化解各种人事问题。

孔子把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应用于管理,提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至少包含三个层次:

无知。只要主管认为自己有知,大部分下属都会自动地装成无知,以满足主管的表现欲。“上有知而下无知”是常见的现象。很多上司明知“有知”会累坏自己,会伤害下属,更有可能妨碍下属的成长,却始终如此,不想改变。

反过来,上司无知,才能够引发下属的有知。上司能够把表现的舞台让出来了,下属自然乐于登台表演。于是,在职场中培育下属,大家越成长上司越轻松省力,人才断层的苦恼也将消除于无形。何乐而不为呢?

无能。上司很有能力,而且急于表现。下属看在眼里,自然心生警惕。不要和上司抢功劳,以免遭受打压。 同样的道理,自动扮演无能的角色来充分配合,结果是累坏了上司,下属也不能长进,对整个组织,造成很大的伤害。大家都有能力,并且乐于表现,这总比主管一个人独撑大厦要安全得多,也有效得多。

无所作为。这句话的意思不能完全依照字面来理解,说什么没有任何作为,或者不需要有所作为。真正的用意应该是“尽量减少看得见的具体作为,却巧妙地增加一些看不见的引导作为”。看得见的具体作为,尽量让下属去表现。带给他们越多成就感,他们自然就更乐于卖力表现。上司应该动脑筋,以无形的、看不见的引导行为,来诱使下属自觉地工作。用无所作为来诱使有所作为,才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具体作用。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10月刊

10
中国式管理的交互性


鲁国的国君定公,有一次问孔子,上司对部属,部属对上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孔子回答说,上司要看得起部属,部属要对得起上司。

一方面“看得起”,一方面才“对得起”,彼此是相对的,称为交互性。有一方面“看不起”,就可能引起另一方面的“对不起”,这才是合乎人性的互动法则。但是,过分地以牙还牙,毕竟属于不义,所以恕的意思,便是一再包容、宽恕、体谅,给对方一些调整、改善的时间。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6年11月刊

11
中国式管理的善良性


真诚的老板,平日十分关心员工,决不把员工当作工具来看待。先关心员工的安全,再交待干部好好处置,便成为尊重员工(不让员工产生自己不如机器重要的错觉,以致丧失了自己应该有的尊严,更觉得老板冷漠无情)、尊重干部(不让干部觉得老板有意在自己面前苛责员工,给自己难堪,也使得员工以后看不起自己,增加自己领导上的困难)的合理表现。

既然如此,干部感激老板之余,当然不敢在员工前面出卖老板,只有动脑筋,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7年2、3月合刊

12
中国式管理的简易性


有人认为上司和部属朝夕相处,有什么话直说就是,这样含含糊糊令人费心猜想,实在不是好办法。这种人迟早和上司处不好,因为直来直往,彼此愈来愈率直,就会愈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很快就会受不了,产生心理上的裂痕,反而很不容易修复。

中国式管理主张化繁为简。但是,未经深入分析,不容易抓住重点,简易不得。所以刚入社会的人,应该耐心学习,从繁杂中文逐渐领悟,才能够精准地以简易来反应。

——摘编自《培训》杂志2007年4月刊

经师易求,人师难遇。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根据《培训》杂志2006年~2007年过刊整理而成。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又是一年双11,到底有谁成就了阿里?

领导,你可以没有酒,但不能不会讲故事啊

在企业中,该如何处理“有能力的混蛋”和“无能力的好人”?

阿里、腾讯、京东的组织变革竟出奇一致?背后的趋势是什么……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