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畸形竞争 深入关注才能发现优劣

 

真正深入到汽车市场,或许你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产品......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某些东西频繁出现在网络、电视和广告牌上,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少见到?到目前为止,貌似没有谁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地域、生活圈子都有所不同,所接触到的事物自然五花八门。或许这件东西曾在你的生活中频繁出现,或许它真的根本未曾来过。不过,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是否有谁曾真正关注过它们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没有。这或许才是这个问题最真实的解答。

1

营销带来畸形竞争



汽车市场向来竞争激烈。其中,有些车型在上市之后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某些车型却如同被下了魔咒一样,出生即巅峰,然后一路下滑,甚至最终走向停产。本田旗下有这样一款车型—思铂睿。思铂睿在上市之初,曾定位在雅阁之上。其比雅阁更为前卫的设计以及黄金动力组合,让它成为了那个时代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翘楚。不过,就这样一款翘楚之作却成了本田挥之不去的痛。它由于不符合中国市场的审美,如今已面临停产。除开思铂睿以外,有着相同命运的车型还很多,而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却是其过分的营销手段。相比于成熟的欧洲、美国、日本市场,中国市场对汽车的需求相对更复杂。



大多数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只有少数关注其产品实用性,这便让某些企业有了可乘之机。许多企业在新车上市之初,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给自己的孩子做宣传,目的便是为了夺人眼球。它们大肆把研发精力投入到外形设计、内饰豪华感营造上,出色的外形和内饰也确实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正是如此,许多企业也“误入歧途”,造成了市面上许许多多同质化的产品纷纷入市。同质化的出现,貌似有了更多选择,但是其品牌影响力决定了价格。也就是说,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买到的只是一个品牌,而非更出色的产品。这种不对称的消费方式,便是市场的畸形竞争。

2

自主品牌任重道远



说到同质化,就不得不提咱们的自主汽车品牌。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自主品牌车企有40家左右。由于自主品牌车企起步较晚,其技术实力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它们在造车之初,一些选择合资,一些是在其他领域达到一定资金积累后,通过收购没落的外国品牌而崛起。所以,它们基本上一开始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它们真正开始作为的时候,却刚刚是营销风气最为严重的时候。为了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一些车企走上了“抄袭”(例如众泰)之路,一些车企走上了“多生孩子好打架”(例如奇瑞)的路途上。当然,还有一些根基比较雄厚的车企则是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现实总是残酷的,合资品牌在先入为主和产品力都占优的情况下,其市场份额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没有办法,只能是以多欺少,以价取胜。自主品牌从2012、13年开始至今,越来越多汽车产品如春笋般生出,从A0级一直到中级,好几百款车型。而这些车型当中,无论从尺寸来看、从价格来看,每一级车型都高达近百款。虽然有着如此高体量的产品种类,但是自主品牌仍然只占了整个市场不到50%的份额。这样的落差,各个自主品牌不得不反省: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到底是数量?还是质量?这个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种类吗?

3

自主与合资差距并不大



合资品牌也有同质化。例如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他们旗下有好几款车型都本是同一台车,只是外观略有调整(具体不再赘述)。那么,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质量差距真的那么大吗?近年来,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合作深度进一步加深。像吉利在收购沃尔沃过后,其推出的领克品牌,完全能和合资品牌匹敌,甚至有赶超的趋势。还有像长城旗下的WEY,其口碑质量也得到了国外友人的认可。而像长安、奇瑞这类技术企业,在技术上也均获得了一些国际奖项。事实证明,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像比亚迪等这类新能源企业,更是比许多合资企业做得更好。常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相信自主品牌定会在未来全面赶上、甚至超过合资品牌。





在这个数字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所得到讯息都是在被筛选之后而来。而忽视了细致的考量。汽车本来只是一件工具,只是在商业竞争中它才被赋予了情怀和价值。当你去真正关注它你会发现,无论任何汽车产品,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解决人类的出行,改变世界生活节奏。那些畸形竞争、广告营销不过是浮躁社会的一个现象而已。




    关注 重庆森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