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忍耐超过“临界点”终于“大怒”了

 

《红楼梦》前八十回薛宝钗愤怒发脾气仅一次,就是第三十回...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红楼梦》前八十回薛宝钗愤怒发脾气仅一次,就是第三十回“借扇机带双敲”,王夫人则有两次,一次与薛宝钗同回,就是怒打撵赶金钏儿,另一次在第七十四回,就是以雷霆之势抄检大观园。

值得探讨的是,薛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愤怒发脾气,与同回王夫人怒打撵赶金钏儿异曲同工,都非单一原因,而是诸多原因的总和。


先说王夫人为什么怒打撵赶金钏儿。

王夫人打撵金钏儿的原因,决非“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而是“事多,心烦”,积压的怒气总爆发,矛头直指婆母史太君。何也?因为史太君力挺“木石姻缘”,令王夫人伤透了脑筋。

无可奈何之中,她与当皇妃的女儿商议,借端午节赐礼以“金玉良缘”试探之,被老太君一眼识破,遂有了清虚观之行,击碎了王夫人的美梦,下山后宝黛大闹一场。王夫人那个怒气呀,实实在在是不打一处来,金钏儿撞到枪口上,充当了牺牲品。

——文本说:“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


同回中,一向涵养大度的薛宝钗居然也发怒了,有人说是因为贾宝玉“奚落”了她。笔者以为,贾宝玉“奚落”是事实,但不是宝钗发怒的真正原因,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也非单一,而是诸多原因的总和。

其一,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说明她对“金玉良缘”是十分上心的。如果不上心,她立马系上干什么?宝钗不是不喜欢饰物吗?且有白描为证:“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宝玉本也有红麝香珠二串,有必要“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吗?

文本说: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林黛玉早不来,晚不来,恰在贾宝玉“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就呆了”的时候来了,薛宝钗能不生气吗?但她隐忍了。


其二,在清虚观,薛宝钗挨了一软一硬两刀子,她都没有吱声,隐忍了。

软刀子是史太君投向的。第二十九回文本说:(张道士)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张道士提亲,贾母一方面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另一方面又嘱咐张道士“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薛宝钗和薛姨妈可是就在史太君身边呀!

硬刀子是史太君和林黛玉共同投向的。文本说: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实实在在是听见了呀!能不生气吗?但她也隐忍了。


到了第三十回,一向涵养大度的薛宝钗就再也忍不住了,遇到“导火索”便来了个总爆发,“借扇机带双敲”——借扇敲双玉,愤怒发脾气。

文本写道: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宝钗听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为什么“不由的大怒”呢?第二十回有脂批云:“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所谓“体丰怯热”,便与“太真之肥”有关。明皇说贵妃“微有肌”,而梅妃则呼为“肥婢”。那杨妃千好万好,只有这一点“陋处”。偏把这一点挑出来,岂非专揭人的短儿?湘云说黛玉:“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比杨妃倒也没什么,但专挑人的不好,那就有失厚道了。

宝钗“大怒”的“导火索”,是宝玉“奚落”了她:“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 由此可见,对于宝玉的话,宝钗和黛玉的理解都是相同的。


然而,后文中又有这么一句:“宝玉正因宝钗多了心,自己没趣”。在宝玉看来,是宝钗“多心”了。这又是何故呢?

宝玉曾两次引用《西厢记》戏文(见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六回),那黛玉便顿时竖眉瞪眼、撂下脸来。第二十一回脂批说,宝玉“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当然,这只是宝玉的一时忘情,并非有心取笑,但难免有轻薄之嫌,所以黛玉会恼。

黛玉葬花,是“飞燕泣残红”;而宝钗戏蝶,则是“杨妃戏彩蝶”(见第二十七回)。在作者眼里,黛玉、宝钗堪比飞燕、杨妃。同时,亦难免美人之“陋处”:黛玉怕风,一吹即倒(飞燕之瘦);而宝钗怯热,不畏风吹(太真之肥)。作为一名“赏花人”,宝玉很可能暗地里品评赏鉴过钗黛之美,亦知其“陋处”所在。因此,一旦遇到合适的场景,那样的话便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

所谓怯热和不畏风吹,不过是一物之两面,皆是缘于“太真之肥”。宝钗通今博古,自然不会不知道“明皇戏贵妃”的典故。那明皇说贵妃因“微有肌”而不畏风吹,宝玉则说宝钗因“体丰”而怯热。二者是类似的事。既把宝钗比作杨妃,那他又把自己当成谁了?宝玉此语,似有调戏之意。宝钗的“多心”乃至“大怒”,怕是为此了。

宝玉对女儿们皆有亲近之意,但若分寸掌握得不好,那便是“不逊”了。先是把黛玉比作莺莺,自比为张生;后又把宝钗比作杨妃,又似是自比为明皇了。黛玉敏感,宝钗端严。她们都是未出阁的小姐,自然是矜持自重、不容轻犯的。

“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谁是贵妃的“好哥哥好兄弟”呢?以我的理解,当是指宝玉了(他可是元春的亲兄弟)。宝玉拿杨妃比宝钗,而宝钗则以杨国忠比宝玉:同为贵妃之兄弟,那杨国忠是个奸臣,你宝玉也不是什么好人!至于后面的“负荆请罪”,自是暗讽二玉近日的情事了(先是大闹,后又赔不是)。那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三言两语就轻松搞定。事后,黛玉对宝玉说:你也试着比我厉害的人了。宝钗的确很厉害:真要恼了,二玉加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


人都是有自尊的。而宝钗呢,更是“端肃恭严,不可轻犯”(见第二十一回脂批)。第二十中有一句脂批:“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人需要有底线,有界限。一个人再涵养大度,也不能没有界限。而一味的“浑厚大量涵养”,便是没有界限的一种表现。若是不设界限,对方就可能肆意妄为,得寸进尺。连金桂都知道,宝钗是“不可犯”的(见第七十九回);而“借扇机带双敲”,也让二玉明白了这一点。

合理地表达愤怒,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别人,自己的底线和界限在哪里,而不能随意侵犯。类似地,宝玉也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哪些话是不能在他面前讲的(如仕途经济)。否则,就算是宝钗、湘云,也一样会立马翻脸的。

在笔者看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者,更像是一个符号、一幅圣像,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圣像是让人敬仰膜拜的,而不是让人“怜爱护惜”的。

宝钗也会多心,也会着恼;忍耐超过“临界点”,也会“大怒”。把宝钗惹恼了,那可不是玩的。这样的宝钗,反倒多了几分意趣。如此,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值得“怜爱护惜”的对象。

*图片均来源于百度


    关注 天涯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