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华夏论坛 共话神经科学 ——2018华夏神经病学论坛专家采访纪实

 

在2018华夏神经病学论坛会议期间,我们集众家之长,特别邀请了来自神经科学及精神病学领域的14位专家,围绕专家讲题内容及未来发展方向、前沿进展对临床医生的启示、论坛亮点与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对话,现汇总并归纳成精彩合辑分享给广大医生朋友。...

导读

2018年11月23-24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承办的2018华夏神经病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年会在京隆重召开。本界论坛群英荟萃,大咖云集,汇聚了海内外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就目前自然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神经疾病最前沿、最热点的进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在会议期间,我们集众家之长,特别邀请了来自神经科学及精神病学领域的14位专家,围绕专家讲题内容及未来发展方向、前沿进展对临床医生的启示、论坛亮点与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对话,现汇总并归纳成精彩合辑分享给广大医生朋友。
大会现场
(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学术专访精粹


医脉通:关于您讲座的主题,神经刺激治疗老年人抑郁症的进展,我们想知道神经刺激治疗老年人抑郁症的效果是否优于药物治疗?

Daniel M. Blumberger主任医师:关于神经刺激治疗,我认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神经刺激优于药物治疗,因为药物会有副反应,如代谢变化、体重增加,而神经刺激很有效,能减轻经济负担。
医脉通:神经调节疗法会不会取代药物治疗?

Dr. Walter Paulus主任医师: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调节疗法并不会取代药物治疗,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在未来可能两者结合取得更大的效果。
医脉通:目前大脑网络的研究、神经调控的疗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您觉得这些进展对于神经精神疾病领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王玉平主任医师:目前大脑网络研究进展很快,神经调控技术方法种类越来越多,适应证也越来越明确,对具体参数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因此,在未来,对神经精神疾病的调控治疗会愈加重要。此外,医生应更好地理解焦虑和抑郁的边界,首先应从症状上区别,再从机制区分开,进而对症治疗。

医脉通:您此次的一个讲题是顶叶神经调控,您在顶叶神经调控和脑研究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进展?

王玉平主任医师:顶叶功能复杂,可控制身体各部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大脑网络的核心节点。抑郁症、焦虑症和痴呆患者的顶叶都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所以,通过调节顶叶的功能状况,可缓解多种疾病的症状,治疗的疾病也会更加精细。
 

医脉通:用量表来解析焦虑抑郁,这种方法给医生的诊疗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王红星主任医师: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从临床角度去掌握大脑疾病所导致的功能变化,尤其是情绪的变化具有一定难度。而借助于标准化量表,可以帮助医生理解一些症状,比如抑郁的内涵是以不开心为主的一种负向情绪,焦虑则以担忧为主,而二者的外延则可引申到多种躯体疾病的表现上,但这种躯体不适往往可能由不开心所致。量表可让医生对临床症状的识别、疾病的评估与诊断趋于一致性,并对疾病临床、病理生理表现的理解更为深入。
医脉通:在本次会议中针对癫痫领域您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分享,您可以介绍一下您分享的主题是什么吗?还有一些什么样新的观点?

朱国行主任医师:这次我主要分享了癫痫重复发作及癫痫治疗的相关知识。从重复发作的认识过程出发,明确了其定义与诱发因素,并分析了应如何从病因、临床方面去判断及识别,最后还谈到了临床实际工作应如何管理。

在癫痫治疗方面,我认为应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治疗。随着人们在遗传,电生理,以及脑的功能生理功能的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医学界对癫痫治疗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应根据不同的病因、机制来决定患者所适合的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医生应尽早识别癫痫症状,了解其全病程,及早控制,尽量减少癫痫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与损害。
医脉通:在癫痫的药物治疗方面请您作一分享。

李志梅主任医师:目前虽然新型抗癫痫药正在得到不断研发,但通过其治疗而达到完全无发作的患者比例并未明显提高。临床实践中,神经科医生应完善病史采集,观察患者的发作的类型,并参考既往抗癫痫药的用药史来制定当前的治疗策略。

同时,还应做到合理地调整用药,包括不同机制药物的联合治疗等,力求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此外,自身免疫性机制在癫痫病因中的作用应引起医生的重视,可通过抗癫痫药和免疫治疗去控制癫痫的发作。
医脉通:神经学的学者未来在哪个方向上进行努力能够更好地发表一些文章?需要注意哪些?

李党生总编:我们团队主办的杂志成为了业内颇有影响的期刊。我认为想要在一个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首先要有好的成果,这便需要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解决,在了解机理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干预。其次,好的写作也是必要的,好的成果经过好的写作,最后会转成一篇好的论文。此外,还要注意一下是否有创新性以及是否符合期刊的需求。
医脉通:焦虑抑郁共病失眠的这种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您觉得会是什么样的?

赵忠新主任医师:关于焦虑抑郁共病失眠互相因果这一话题,我认为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还应对不同的抗抑郁药物及镇静催眠药之间的区别有所了解。
医脉通:额颞叶变性目前的诊疗进展是什么?额颞叶的这种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彭丹涛主任医师:目前,额颞叶萎缩痴呆发病率逐渐提高,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给对家属的护理、社会带来负担。另外,额颞叶痴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线的药被指南所推荐或所应用,故患者和医生均觉得比较棘手和困难。额颞叶痴呆是综合症,很多异常蛋白都可以导致其发生。未来诊断标记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化诊断提供了可能。
华夏论坛寄语


王玉平教授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本次会议的亮点在于强调了医院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此外,加拿大精神科专家讲解的无创脑刺激治疗抑郁症研究的进展也颇为吸睛。论坛一直致力于热点的发现与规范的普及,希望今后抑郁症领域内容占比更大,首先强化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同的疾病知识,如器质性疾病;其次是将焦虑抑郁症精细化。
王红星教授表示,既往神经科学领域关注的主要是躯体疾病、大脑疾病本身的损伤,近年来则更加关注疾病损伤所带来的看不到的大脑功能的损伤。

本次论坛汇集了最近一年以来,包括脑血管病、神经免疫以及身心疾病等在内的神经病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突出表现在其中两方面:第一,焦虑抑郁失眠可应用物理治疗;第二,对于焦虑抑郁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也希望论坛继续发展网上培训,保持论坛特色,最后衷心希望论坛可以继续举办下去,并赢得更多同行的认可。
王朝东教授表示,非常欣喜能看到首次在本次论坛中设立了遗传性分论坛。随着新的技术出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也认识到,其实很多无法诊断的疾病以及一些所谓的疑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性疾病。因此,遗传技术不仅仅适用于罕见病的诊断,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期待未来进一步得到推广。最后,因为神经领域的精准医学刚刚起步,希望通过华夏论坛,可以逐步将神经科学引向精准医学。
王群教授更为关注本次会议指南更新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王群教授认为,了解目前的癫痫药物治疗国际指南推荐,尤其是2018年的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推荐的第三代的抗癫痫药物如何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癫痫的精准治疗方面,叶静教授表示癫痫的精准治疗发展得比较快。癫痫疾病病因多样,所以精准治疗首先要精准诊断,可以通过影像学核磁共振筛选结构异常的病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基因分子的角度识别癫痫的可能病因。癫痫精准治疗未来的发展一是通过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手术、经颅磁刺激、咪唑神经刺激素缓解癫痫发作。
对于癫痫领域未来的定位和规划,朱国行教授谈到,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此,首先应加强患者的癫痫教育宣传,使其了解更多知识,及早就医,正确就诊;其次应促进临床医生掌握癫痫的处理规范。另外,还应结合其他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该论坛未来的定位及建议,李志梅教授认为,目前的抗癫痫药只能控制疾病发作,而不能从病因上解决癫痫问题。期待未来能出现一些靶向病因的治疗药物,但这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赵忠新教授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本次论坛所覆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包含多个专题,每个医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论坛进行深入学习。他建议,未来论坛可就某一问题的讨论更深入化,使医生更好关注专业知识,节省时间。
高利教授在采访时为我们传递了本次论坛的亮点,“华夏论坛”四个字代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提示临床医生应该以中国特色医学为导向。中国特色医学模式的发展在于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相结合,研讨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追求最好的疗效、最小的副作用、最佳的卫生经济学指标。未来,希望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出台更多相关政策,使中国医学发扬光大。
彭丹涛教授表示,过去我们将焦虑抑郁狭隘化了。实际上,焦虑抑郁不单单是情绪问题,各种疾病都可能导致与焦虑抑郁同样的五羟色胺递质紊乱的问题,广泛地涉及到萎缩性疾病,甚至各种躯体症状等。因此,我希望焦虑抑郁的诊断名词得到一些新的改进,比如用神经功能紊乱来进行定义。
詹淑琴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结合最新的神经病学及各个领域亚专科的进展,具有前沿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许多高学术水准的专家参加,各个亚专科论坛重点的亚专科学科的一个专题发言,同时还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班,适应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关注 医脉通神经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