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你肯定不敢再忽视低血糖了

 

与受到广泛重视的高血糖不同,低血糖往往会被大家忽视,其实,如果把高血糖比作群狼,那么也可以将严重的低血糖比作猛虎,它对人体健康的打击有可能是巨大甚至致命的。...



与受到广泛重视的高血糖不同,低血糖往往会被大家忽视,其实,如果把高血糖比作群狼,那么也可以将严重的低血糖比作猛虎,它对人体健康的打击有可能是巨大甚至致命的。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特点是高血糖,过高浓度的葡萄糖长期、持续地随血液流向人体各个组织、脏器,慢慢撕啮、舔噬机体的血管、神经,引起血管和神经病变,最终导致脑卒中、心梗、肾衰、失明、下肢坏疽等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积极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延缓、阻止这一进程。但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高血糖的另一面是低血糖。让我们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揭开低血糖的神秘面纱,还原出它的本来面貌。

葡萄糖的摄取和分解

我们每天都要摄入各种食物,这些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经过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并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经过一系列分解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多余的糖分则会被肝脏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在机体需要时再重新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稳定的血糖浓度。除了进食和糖原分解,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类物质也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这就是血液里葡萄糖的三大来源。

有来处,自然也有去处。葡萄糖会在氧化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能量,对于维持机体物质代谢、脏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合成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还可以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这是葡萄糖的三大去处。

低血糖对大脑的危害

当然,提供能量是葡萄糖最重要的生理作用,尤其我们的大脑是能量消耗大户,它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依赖血液中的葡萄糖。但是,正常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能维持数分钟脑功能的需求,大脑必须依赖血液循环源源不断地供给葡萄糖和氧气。如果低血糖持续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发生脑水肿、缺血性点状坏死、痴呆、昏迷甚至死亡,这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大脑缺氧状态极其类似。另外,低血糖还会影响心脏的功能,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这里我们所说的低血糖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偏低而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至于血糖降低到什么程度会引发临床症状,个体差异性非常大。医学上一般将血液葡萄糖浓度小于2.8 mmol/L作为低血糖的切点,但对于广大糖尿病病友来说,血糖一旦小于3.9 mmol/L就已经属于低血糖范畴了。另外,有些时候,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能检测血糖或者检测血糖并没有低于3.9 mmol/L,也应按照低血糖来及时处理。
正确识别和处理低血糖

当头晕、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症状发生时,立即饮用果汁、含糖饮料,或吃上几片面包或饼干,症状往往就能迅速缓解。如果服糖5分钟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应立即进食更多的糖分。如果出现了严重低血糖,比如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的,除了提供食物,还要争分夺秒,尽快送医院诊治,及时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必要时还要注射胰高血糖素,千万不能耽搁。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昏迷,应忌经口喂食,以免发生呛咳和窒息。

合理饮食与运动,预防低血糖

合理饮食是预防低血糖的基础,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建议在餐间和睡前少量加餐。当不得已延迟进餐时,要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由于酒精能够阻碍肝脏输出葡萄糖、并促进胰岛素分泌,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病人还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运动的时机和强度也很重要,最好在餐后至少1小时后进行运动,避免空腹时运动,参加运动前也要适当进食,如果要运动时间较长,还应在活动结束后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自测一下,以确保安全。对于正通过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病人,由于运动会使四肢血流增加,加速皮下胰岛素吸收,运动前要避免把胰岛素注射于胳膊和大腿等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充分了解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学会自救方法,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要让糖尿病患者以及家人都能够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量的降糖药物,并定期复诊、检测血糖,根据医嘱调整剂量。另外建议糖尿病病人随身携带方糖、饼干等含糖食品,万一低血糖发作,可立即服用,及时纠正低血糖。同时还应随身携带健康卡,注明本人的身份、住址、家庭电话、所患疾病、使用的药物等情况,以备不虞。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低血糖的狰狞面目并不难辨认,正确和及时的处理也不困难,但在有些时候,低血糖的表现却深藏不露、很不典型。比如说,患者并没有感到明显的心慌、出汗、饥饿感,却出现了头痛、烦躁,甚至突然情绪改变、言行怪异,这时,患者身边的家人、朋友要特别引起重视,有条件的话,尽快利用血糖仪进行现场测量,并第一时间送医院就诊。


    关注 健康与营养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