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学术交流,推动抗肿瘤新药 I 期临床试验开展 ——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研究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美中抗癌协会(USCACA)和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共同主办的"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研究高峰论坛"于12月7-8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导读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美中抗癌协会(USCACA)和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共同主办的"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研究高峰论坛"于12月7-8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本届论坛荣幸地邀请到多位国内、外著名教授与大家分享早期临床研究的原则、设计方法;早期药物临床中心建设;早期临床的医学统计等精彩内容。目的是为了加强早期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和培训,掌握早期临床研究的统计方法,了解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至首次人体试验的研发路径,并建立有效可行的安全评价体系。

此外,在论坛上,还提供了虚拟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数据,由参会者一起充分交流讨论,设计 I 期临床试验方案,并由授课专家做精彩点评,为参会者提供了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的机会。
(部分参会专家合影)

(前排左起依次为:Anthony Tolcher教授,Jack Lee 教授,Jay Mei 博士,李进教授,严立教授,Tim Yap 教授,嵇元博士,Max Ning 博士,Joseph Camardo博士,Matthias Mueser教授;后排左起依次为:陈小祥教授,盛立军教授,刘天舒教授,石建华教授,许青教授,于国华教授,殷咏梅教授,秦娟主任,郭晔教授)


论坛吸引了来自医院、研究机构和医药研发企业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和医学总监参与(其中临床医生102人,药企45人,旁听16人),成为一场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研究极具特色的学术盛宴。
会议开始
CSCO、ECCO理事长李进教授、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和USCACA主席严立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并对远道而来的美国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秦叔逵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这是由中国临床肿瘤学者自愿组成的、致力于肿瘤学研究的民办非营利性学术组织。其宗旨是积极开展多中心协作临床试验,推动中国临床肿瘤学事业发展进步。中心任务是开展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搭建中国特色"TCGA"肿瘤基因信息大数据平台,培训肿瘤临床研究专业人才。

秦教授专门感谢USCACA对CSCO和ECCO学术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罗氏、礼来、百济神州、交晨生物、三生制药、复宏汉霖、宝船生物、诺诚健华、春天医药、养生堂等医药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秦叔逵教授现任解放军八一医院 副院长兼全军肿瘤中心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副理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和研究。已参与273项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118项作为主要研究者。
本次会议以专家的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肿瘤学临床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着重研讨中国抗肿瘤新药 I 期临床所面临的问题,目的是提高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经验。

李进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对于新药审评审批政策改革创新、调整完善,大力推动了临床研究的进程,迎来了临床研究的大好时代,希望通过彼此间的合作,积极促进中国东部地区首先把临床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李进教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理事长,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理事长,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和研究,特别是靶向治疗。已参与150项国内、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USCACA主席严立教授发言中,首先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致以热烈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对所有参会者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也希望能通过本次会议推动中国抗肿瘤新药的早期临床研究, 特别是肿瘤新药研发企业与学术界临床试验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合作。
主要内容


早期药物研发:企业的视角


严立教授首先介绍了抗肿瘤药物的早期临床开发。以往使用线性、逐步开发的模式,即从 I 期做到 II 期,再到 III 期研究,抗癌药物约95%在临床试验中失败,不仅时间长,而且损耗巨大。现在需要新的模式来开发抗肿瘤药物,在 I/II 期放弃毒性大和疗效低的药物,使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识别优质药物,进入 III 期研究。通过加速审批途径,促进有效药物快速开发并上市,能够使患者更早获益。


严立教授是USCACA主席,也是中国抗癌协会和CSCO委员,北京大学和延世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腾盛博药首席医学官。全面负责临床开发、监管事务、医疗事务、药物警戒、质控等职能,负责开发和推动临床项目和注册的执行。
Jay Mei(梅建明)博士从企业的角度介绍了如何看待新药的研发。目前,FDA批准的新药所需的平均研发成本是26亿美元,大约需要7到10年时间,还面临开发失败的风险。Jay Mei博士从患者选择、样本量计算、起始剂量估算、给药间隔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设计临床试验,并就如何选择临床试验机构、如何分析数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人类和肿瘤的斗争不会停歇,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Jay Mei博士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专业,是Antengene公司创始人,主要从事新药开发。在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拥有27年的经验,参与从 I 期到 III 期的近10种药物的40多项临床试验,涵盖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全球临床研究和开发。


早期药物研发:资深PI的视角


Anthony Tolcher教授从主要研究者(PI)的角度对药物早期开发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药物开发是肿瘤学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对于研究者,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意味着责任,我们进行I期研究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们开发的药物将用于子孙后代。


Anthony Tolcher教授是一名内科医生,现为NEXT OncologyTM的创始人,在早期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方面有25年以上的经验。他参与了许多新药的 I 期临床研究,包括Keytruda、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


早期临床研究原则、设计、方法


Tim Yap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药物开发中临床前数据的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临床前测试,安全性和毒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将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新药 I 期临床试验。随后,秦叔逵教授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做了精彩点评,他指出国内根据CFDA的要求,有三个讨论节点,跟Yap教授介绍的很类似;另外在做First in Human试验,安全性是需要首要考虑的。

国内 I 期临床试验逐年递增,对临床研究机构的需求迫在眉睫。Tim Yap教授结合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临床上建立一个具有综合转化医学能力的早期药物研究试验单位,为国内早期药物临床中心建设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Tim Yap教授是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肿瘤内科医师,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医师-肿瘤内科学家,任职 I 期临床研发中心,具有丰富的转化医学经验。
Anthony Tolcher教授详细介绍了 I 期临床研究包括研究方案、安全性管理、主要目的及研究终点,以及PK/PD基本理论,包括PK/PD的关系、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国内专家潘宏铭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Tolcher 教授分享的内容对我们国内的 I 期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值得大家深入学习。


潘宏铭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副院长,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CFDA新药审评专家,浙江省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主任。擅长恶性肿瘤的诊断、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


医学统计在早期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和结果解读


Jack Lee(李君愷)教授介绍了早期临床研究的医学统计,包括剂量递增模式、最大耐受剂量定义及 II 期研究推荐剂量选择(RP2D) 和研究终点。他还介绍了 I 期及后续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推论,包括剂量扩大队列试验,毒性及有效性监测, I/II 期方案设计,寻找最佳生物剂量(OBD)等。随后,李进教授对其讲解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指出,医学统计人员在国内需求量特别大,统计结果的解读对 I 期临床试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Jack Lee博士是生物统计学教授,肯尼迪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定量科学副主席。Jack Lee教授积极参与肿瘤临床试验和基础科学研究超过30年,并在分析从转化研究收集的生物标志物数据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全新i3+3设计


嵇元博士回顾了主流剂量爬坡试验设计方法——3+3设计,这是传统的基于模型的 I 期试验设计的代表,由于操作简单,被广泛使用。但其应用只限于每个剂量6个人,在临床研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嵇元博士在此次论坛上分享了一种更好的 I 期肿瘤剂量爬坡试验设计方法——全新i3+3 设计,其不需要模型,且不受患者数量的限制,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嵇元博士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工作了9年,担任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目前是芝加哥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专注于转化癌症研究的创新计算和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及GO/NO GO决策


Joseph Camardo博士讲述了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试验面临的挑战。他指出药物后期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来自于试验设计、药物本身的缺陷、以及对早期试验结果的主观判断失误等。可见抗肿瘤新药开发是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Joseph Camardo博士以Brivanib、Figitumumab、MAGE-3等药物的临床试验为例,讲述其 III 期试验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在抗肿瘤新药开发之路中做出GO/NO GO决定。


Joseph Camardo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曾担任惠氏临床研究负责人和医疗事务负责人,现任Celgene公司高级副总裁,全球健康主管和公司事务成员。


早期临床研究:监管机构视角


Max Ning博士从监管机构的视角,介绍了肿瘤早期临床研究的关键评价因素。他认为充分的行为和可靠的结果是客观发展的关键,应保护研究对象,获得知情同意,遵守执行良好的监管标准,数据管理和分析需要完整准确的记录,对安全性和抗肿瘤数据进行客观评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对药物的成功开发至关重要。


Max Ning博士是获得委员会认证的肿瘤内科医生,也是美国华裔血液及肿瘤专家学会(CAHON)的终身成员。还担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泌尿生殖科的主治医师和副研究员。曾被FDA授予杰出科学成就和服务奖。


I 期临床研究设计模拟及分组讨论


为了让参会代表更好的互动交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本次论坛进行了 I 期临床研究设计模拟,包括2个Case study:一是严立教授分享的ALK小分子抑制剂,二是陈小祥教授分享的anti-PD1大分子抗体。所有参会者按照每组临床医生+医药申报方的组合进行分组讨论,依据提供的临床前数据设计 I 期研究方案并制定方案大纲。大纲包括 I 期研究中各大要素: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终点、研究人群入排标准、起始剂量及剂量递增方案及设计原理、安全性及有效性监测时间点、统计学分析设计等。

会议当天各组人员讨论激烈,更有讲者嘉宾到各组进行指导,讨论持续到晚上11点。针对模拟的方案大纲,每组派代表进行阐述,Tim Yap教授、严立教授、Anthony Tolcher教授、陈小祥教授,Jay Mei教授、Matthias Mueser教授、李进教授等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反馈。现场全程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情高涨,参会者受益匪浅。


陈小祥教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现任和铂医药执行副总裁, 负责临床开发和注册科学。曾任BI总部任新兴市场医学负责人,成功领导团队完成20多个新药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及新药注册工作,涵盖了肿瘤、自身免疫等诸多治疗领域。


Matthias Mueser教授先后在法国、德国接受专业的医学培训,并获得执业医学认证。曾在Merck KgaA担任肿瘤学医学顾问和在BI担任国际肿瘤治疗中心副主任。负责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及肿瘤产品管线开发。现任AmoyDx的医学总监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国际顾问。
会议总结
历时一天半和一个晚上,本次会议圆满结束。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届论坛让自己收获满满,对大会主办方和授课专家表示感谢。同时提出建议,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出国门就能聆听、学习国际著名专家的课程同时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精彩点评并了解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最近进展。

严立教授简单介绍USCACA的奖学金项目,可支持国内参与早期临床肿瘤新药研发的年轻医生和工作人员,赴美短期进修。

李进教授最后表示,本次论坛会议顺利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大多数肿瘤研究中心还没有进行新药 I 期临床试验,可以通过学习逐步开展。明年我们还要增加 II 期临床试验的培训,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和医药企业研发人员能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创新,并且应用快速审批设计,让广大患者能够更快用上新药、好药,更早获益。期待未来我们能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和教育更多医学人才,引领国内肿瘤学临床研究,推动抗肿瘤新药研发,造福中国和全球的肿瘤患者!

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办公室供稿。此文版权归ECCO,如转载需征得ECCO授权。


    关注 医脉通肿瘤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