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兰陵:崇儒尊礼千年古镇 齐鲁沃土兰花飘香

 

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双手,耕耘劳作、践行探索,这就是今天的兰陵。...



CCTV-10
12月29日 晚间22:19
《中国影像方志·兰陵》
“高陵沃土,水甲一方;兰草繁茂,郁金飘香”。
寥寥数笔,描绘了当代文人印象中的兰陵。
传说,楚国的屈原北上出使齐国,途经这座边陲小城,看到这里土地丰饶富足,山野遍布兰花,富有浪漫情怀的屈原便将此地更名为:兰陵县。
今天的兰陵,从城市建筑风情,到日常生活元素,总是活跃着兰花的倩影。
兰花不仅诉说着兰陵县名的由来,也在历史的千年更迭中,见证着兰陵人世代传承的勤劳与智慧。
古圣先贤荀子与兰陵的命运相融交织
在兰陵镇,有一座占地7.7万平方米,庙墓合一的大型建筑园林,这就是荀子庙。
战国时代的荀子,一生游历列国,三次居于齐鲁之地,他笃实好学、不倦求索,成为继孔孟之后的杰出儒学家、思想家。

荀子逝世后,却没有葬回赵国故里,而是长眠于齐鲁之南这片平原之中。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

——引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5年,荀子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前往兰陵担任兰陵令。

这个机遇,使得荀子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付诸于实践。

荀子上任不久后,春申君听信小人谗言,解除了荀子的官职,无奈之下,荀子回到赵国。

随后,意识到错误的春申君再次向荀子发出邀请。因为牵挂着兰陵的百业待兴,荀子只好又一次来到这里,继任兰陵令。

自此,他再也没有离开兰陵。
荀子担任兰陵令时,主张“平政爱民”、“强本节用”,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这让饱经战乱的兰陵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荀子在兰陵执政了近二十年,著书立说、传道授徒,把先进的思想文化与人文情怀,融入进民风淳朴的兰陵,沉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荀子庙的后圣殿,碑廊上刻着流传当世的儒家经典《荀子》三十二篇。

“……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引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史记》中记载,荀子倾尽心血,写完这部旷古巨作之后,长眠于他所依恋的这片兰陵热土。
兰陵独有的舞蹈:“猴呱哒鞭舞”


男耍花棍,女打洛子,山东省级非遗“猴呱哒鞭舞”传承人曹洪兵正在表演的是兰陵县独有的舞蹈“猴呱哒鞭舞”,又称“猴舞”,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
和其他的传统舞蹈相比,“猴舞”要求表演者随着打洛子的节奏模仿猴子耍花棍,动作夸张、表情怪异,逗乐是其最大的特点。

据当地流传的说法,在旧时代兰陵的先辈们依靠“猴舞”这门手艺外出讨生计,挨过了艰难的时代。

他们通过这种欢乐夸张的表演,逗乐了无数的观众,也给自己的困苦生活平添了不少慰藉,后来这门手艺被传承下来,逐渐变成了兰陵当地的特色民俗。


2008年,“猴舞”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郭泥塑:万千人物 生活百态


“小郭泥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相传“祖师”李宗标从艺于天津“泥人张”,之后汲取各家之长,最终把泥塑手艺带回小郭村,由此开创了“小郭泥塑”,流传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初,这门手艺被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郭泥塑”的造型夸张而不失生动,线条简单却十分精巧。
从神话故事到戏曲小说,各式人物、飞禽走兽,其创作灵感无不是信手拈来。

都说泥土是静默的记忆,但生于泥土的“小郭泥塑”却能发出声响。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小小的物件,芦哨。
原来,早年为了谋生,先辈们对“小郭泥塑”做了一次创新,他们将一小截芦苇杆,封装在泥塑里留下气孔,自此成了“小郭泥塑”独有的特色。

“小郭泥塑”仿佛一件简单的小乐器,轻轻一吹,"唔唔"作响,既好玩又好看。
在齐鲁之南,这片膏腴之地的累累硕果,是农耕传承与践行精神共同孕育的绿色结晶,而滋养它的园丁,正是今天的兰陵人。


中国影像方志

《兰陵篇》

播出时间:12月29日 22:19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田楚韵 胡悦 程乾(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