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升级,年轻态的《吐槽大会》如何构建“喜剧+”模式 ?

 

以喜剧为壳,以思想为核,通过表达方式的转变去构建与共享属于年轻人的新语态与生活方式,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喜剧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





文 | 茶泡饭

第三季《吐槽大会》不管是嘉宾阵容、节目内容,还是传播影响力,依旧显示出强劲的原生动力。究其原因,便在于对于“吐槽”,这种年轻态沟通方式的定义与延伸。

用吐槽去拉近彼此间距离,用喜剧去抚慰心灵,用包裹着欢笑的深度思考去鼓舞那些在现实中彷徨纠结的人们。作为以喜剧脱口秀为主要形式的综艺节目,《吐槽大会》的成功在于从根本上抓住了喜剧打动人心的内核,那就是在调侃中去观照现实,在欢笑中达成对美好价值的共振与认同。

从第一季专业喜剧脱口秀形式的惊艳亮相到第三季深挖喜剧内核,构建并延展“喜剧+X”的价值模式,被赋予破圈、升级、新语态等新内涵的《吐槽大会》用嘉宾的自省与节目自身的成长映射并推动着时代价值的迭进。同时,也用一种最简单、最轻松的方式丰富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享受着思考的愉悦和喜剧的魅力。

喜剧+X
《吐槽大会》的“破圈”进行时


在《吐槽大会》中,我们看到了“喜剧+X”模式特有的影响力和潜力。其中,X是跨界破圈的专业领域和专业人才,是音乐、体育、国粹、电影,也是积极向上的能量价值,也是鼓舞人们走出阴霾和低谷的同理心与感染力。

从第二季的国足队长冯潇霆到第三季的拳击冠军邹市明和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在喜剧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体育选手的身影。
除此之外,京剧演员王珮瑜、篮球解说张卫平、指挥家金承志等非娱乐圈人士都通过《吐槽大会》的舞台向观众展现了除专业爱好者之外公众甚少了解的一面。

当经历、压力、动力被幽默化、吐槽化成为引人一笑的段子,不同专业领域及文化语境的圈层壁垒正在被打破。在第三季第6期体育专场节目播出之前,一篇《张卫平老爷子要上吐槽大会了!什么水平?》的帖子在知名体育论坛虎扑步行街上走红。

节目播出时,不仅喜剧爱好者们看得酣畅淋漓,许多体育爱好者甚至从未关注过竞技体育的普通观众都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民体育课。

从篮球解说中的“合理”梗到“两岁就能平稳自由落体”的体操梗,再到“如果没有邹市明,很多人对拳击的印象只会停留在泰森咬耳朵”的拳击笑谈,在貌似不靠谱的夸张和吐槽中,运动员训练的艰辛和竞技体育的残酷性被形象鲜活地展现出来,也让许多不了解体育的观众知道了原来体育的门道这么有趣。
京剧演员王珮瑜口中的“丑行开会”,体操冠军李小鹏口中的“运动员这个行业就像登山,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困难”,李诞吐槽黄圣依说“在《功夫》里的演技跟棒棒糖难分伯仲”等,虽多是玩笑之语,却让人在拍案之余有所回想。

如张卫平在当期节目吐槽最后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在体育常识的普及之上,还有对体育精神的关注。节目中,拿过24次世界冠军的王楠说,“没有一个人是永远的冠军,也没有一个人是永远的赢家,输赢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你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这或许才是《吐槽大会》能够持续走红的关键所在,有吸引人关注的笑点与看点,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痛点,更有引领年轻人学习和反思的满满的“知识点”。如同果味VC,享受了水果味道的甜蜜,也补充了人体不可或缺的维生素。就一档喜剧节目来说,着实可贵。



吐槽心理学
“喜剧+X”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喜剧的艺术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喜剧的主题,是深刻的社会内涵,谐则是喜剧吸引人的表现形式。当喜剧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也就失去了灵魂。作为一档喜剧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最吸引人的一点,莫过于用吐槽代指的喜剧脱口秀形式将大家关注的议题,进行反刍式的幽默化表达。
从情绪疏解的角度来看,吐槽是对压力的释放,也是对自己价值的输出。吐槽人人都会,但想要“吐”得好看,“吐”得漂亮,却是难上加难。

就这点来看,《吐槽大会》用“吐槽”的形式为观众铺设了一个能够轻松踏入的门槛,同时也用吐槽背后的现实观照给欢乐增加了一些沉重的砝码和难得的高度。

从节目形态来看,《吐槽大会》中的“喜剧+X”既在嘉宾阵容和议题选择上覆盖了社会生活各领域,又将互联网上碎片化、浅显化的即时热点与背后的现实意义和内在价值进行了巧妙桥接。

节目中,经历了人生起伏的张韶涵说,“我不需要给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被称为“优质偶像”的王力宏说,“没有人是完美的,哪怕是王力宏”;被吐槽总是演“傻白甜”的演员陈乔恩说,“我为什么要被别人捧在手心?我自己有手捧红了我自己”。
透过演艺圈的浮华喧闹,《吐槽大会》中的艺人嘉宾们不再是常规意义上贴着名利场标签的流量代称,而是同样笑过、哭过、失控过、努力过却始终不服输、不放弃的人。

在吐槽与自省中,他们呈现在镜头前的不是光环下的华衣美食,也不是生活的凌乱琐碎,而是从平凡到成功之路的付出与汗水,独立与奋斗。

此外,Rock的健身科学方法,思文的家庭情感感悟,程璐、呼兰的喜剧新人悲喜录,都让节目呈现出多层质感,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事业,都在让人捧腹的喜剧段落中包裹着答案。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像他们一样,千头万绪,一地鸡毛。身处充满槽点的生活,却能苦中作乐,笑对人生,这才是节目中吐槽高手们的厉害之处。

对于艺人嘉宾来说,《吐槽大会》的舞台上呈现的是踏实努力方能成功的励志心态;对脱口秀演员们来说,《吐槽大会》则是在鸡毛蒜皮中发现生活之美的绝佳舞台。



如果说,一个喜剧段子代表着一面镜子,那么《吐槽大会》就是映射社会现实与时代价值的多棱镜,在反射与观照中,照见自身,照见他人,也照见社会。

“喜剧+X”下一站去哪儿?
一直以来,喜剧都是备受观众喜爱的大众艺术形式。在综艺节目领域。喜剧类节目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小品、相声到脱口秀,荧屏上的喜剧形式不断丰富,喜剧自身的构建方式也在升级。
相比于常规喜剧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将喜剧看点置于“吐槽文化”这一互联网语境之下,用更贴近年轻受众、更适合社交互动、更具备新媒体传播优势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受众门槛,实现了与年轻观众的零距离代入,从而形成更具感染力和融合力的喜剧氛围。

很多人把《吐槽大会》第一季的出现当作喜剧脱口秀专业意义上零的突破。事实上,从第一季中作为一门手艺的喜剧脱口秀到第三季中演变为一种沟通方式的喜剧生态,《吐槽大会》节目自身也完成了从1到X的飞跃。

从零到1,从1到X,从喜剧节目的角度来看,是深耕内容品质,积极探索延伸的创新突破;从喜剧脱口秀行业的角度来看,是不断搭建平台,助力新人成长的生态繁荣;从作为核心的喜剧内容来看,则是不断叠加与累积价值内涵的聚变反应。
在《吐槽大会》制作出品方笑果文化创始人叶烽看来,《吐槽大会》的成功背后是年轻态喜剧行业的崛起,“真正的成功秘诀不是某个人特别厉害,而是因为它背后有整个行业的支撑。”

从《吐槽大会》到《脱口秀大会》,包括李诞、池子、庞博、建国、程璐等在内的一大批专业喜剧脱口秀演员被推至台前,为观众所熟知,实现了喜剧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和输送。

近年来,喜剧节目不断涌现。在丰富荧屏、拉动收视与点击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喜剧资源的快速消耗。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喜剧人因为密集的比赛日程而苦于没有灵感,而单纯表演跨界所带来的仅仅是浅层的喜剧变化,缺乏深度的反馈创新。
相比之下,《吐槽大会》的“喜剧+X”模式在思想落点以及模式搭建上都先行一步。节目中,跨界破圈不再局限于合作演出,而升级迭代也不止于单纯节目流程的变化。

其中,既有内涵价值的迭代更新,也有行业模式生态的构建。以《吐槽大会》为支点,不止培养了大批喜剧专业人才,而且通过线下活动和衍生品的发掘,带来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剧场去现场感受喜剧脱口秀的魅力,或尝试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和人生感悟写段子、讲脱口秀,参与到“隔屏吐槽”等喜剧创作中。

以喜剧为壳,以思想为核,通过表达方式的转变去构建与共享属于年轻人的新语态与生活方式,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喜剧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

从延伸范围来说,“喜剧+X”空间更大,触手更多,从内核深度上看,“喜剧+X”的根基更深,养分更足。也基于此,《吐槽大会》才能成为源源不断将“槽点”转化为“正面知识点”,“打气”与解压并行的常青综艺节目。


    关注 有点儿内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