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奥数黄了?呵呵。

 

你不写,就算浑身都是道理,也永远不会有人听到你的声音。...

作者丨小石头

来源丨小石头侃升学

(ID:xiaoshitoushengxue)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005年,钱学森院士在接受时任总理温家宝探望时的一番诘问,史称“钱学森之问”,时常被有心人拿来厚古薄今。

钱学森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固然耀眼,但公道地讲,很多地摊文学玄乎的描绘还是有些夸大其词了。一来,大师们以文史类居多,大抵是国学范畴;二来,多是拿着前清的俸禄出国留学,与所谓的“民国”教育毫不相干。

真正由民国培养出的世界级大师,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杨振宁,李政道
今日的语境下,哪怕是突然冒出几个陈寅恪、郭沫若似的人物,我们恐怕也不能说中国教育就飞黄腾达了。“理工类学生”,“做出一些国际性成果”,可能是钱老之问留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2009年,三部委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联合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涉及高校20所,学科5个,分别是数、理、化、信、生。又称——珠峰计划,旨在培养出我国自己的学术大师。

为了避免该计划被有心人挪为他用,教育部原则上希望各高校埋头苦干、不加张扬。但在2010年以后的招生里,各高校还是不约而同地向学生大力介绍该计划的重要性,以期增加其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2019,是珠峰计划第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钱老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年头。上月同期,高教司司长在拔尖计划2.0展望交流会上,对已有成果做了简单叙述。
已有六届毕业生5500人
97%继续攻读研究生
67%进入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
10%进入前10名的大学深造
首届毕业生,已有40人获得世界一流大学教职
还有个数据不太正面。首届毕业生中,有39.2%的已经偏离了基础学科领域,如果算上就业人数,这个比例会更高。

而高教司司长自己评价的拔尖计划1.0版本是,初步实现了“成材率高”、“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

短短几个事实,我们倒是能从中分析出诸多道理。
第一,但凡涉及“超常教育”,一般由高教司/高校牵头,是属于高等教育那一脉的东西,和大家关心的义务教育没什么关系。

第二,国家搞超常教育,是为了培养拔尖创新能出成果的人才的。如果偏离了基础学科路线,例如你搞金融去了,其实并非国家支持的超常教育的初衷。

第三,什么是上边眼中的拔尖?六届拔尖人才5500人,而同期高考考生有5500万人。万里挑一,你才是值得被关注的拔尖。
其实,很多高校已经对“投入很多资源,顶尖学生却搞金融IT”这个现象颇有微词了。即便在珠峰计划内部,这个比例也是惊人的。

清华大学首期珠峰计划的毕业生中,有4人选择了就业,全部从事了现实收益上佳的IT。同属计划内的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偏离既定基础学科的比在50%以上,西安交大更是80%以上。

试想,珠峰计划尚且赋予了学生一些社会责任感,那么顶尖大学的其他学生,他们为了现实利益从事金融、IT的比例又有多少呢?又有几个人愿意踏踏实实的搞研究呢?
您可能会说,那国家应该重点解决科研人才的待遇问题啊?确实,小石头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这就会涉及到更多部委的协调,不是教育部自己能解决的了。

所以,为什么最近这些年提教育公平的次数远甚于超常教育、拔尖教育?小石头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自己说的就是全部原因,但肯定有两条是这样的:
1、超常教育投入产出比小、收效慢。教出来的学生由于社会原因全干别的去了,即便撒大网有几位科研搞出来了,那可能也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了。而给几百位贫困山区的孩子、或是大城市务工子女建点学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

2、我们压根就没有探索出真正适合的超常教育方式。珠峰(拔尖)计划2.0,才第一次将试验二字抹去。至于前几批学生的成果,我认为和计划实行之前比,提升有限,还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因素在内。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产包括小石头在内,提出一套超常教育理论的说辞,里面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的进步”的使命感各占多少,是一件不太拿的上台面之事。
因为我们在听到这样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心里做出了选择,您愿意孩子搞三万块的投行工作,还是在实验室里拿八千的铁饭碗呢?

所以这个群体提出的拔尖/超常教育需求,在上面看来更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带不来太多收益,也固然激不起什么浪花。

有些家长会认为,忽视了拔尖创新人才长达十余年的挖掘、早期培养过程,是一件不合适的举措?有些信息,您还可以细品一下。

比如,早培初中四个班,高中变成两个班;十一二四,升高中会与三三进行一些学生交换;YCB每年一等奖更迭率60%以上;某KB最强班升班时只有30%原有学生能留下。

我们再把时间线放长一点,比如:YCB一等奖,有多少转化成了初中联赛一等奖?多少转化成了高中联赛一等奖?多少转化成了清北?初中六小强SYB,有多少考上了高中六小强SYB?多少上了清北?
我们发现,时间线拉得越长,这个比例留存的就越少。一个孩子,很难一直保持在高水准。如果在小学最好的一批和大学最好的一批中建立一个对应关系,10%都算很给面子了。

比如今天,我朝心血来潮,把AS合法化了,在小学阶段大搞特搞,投入了大量社会资本遴选优质苗子。结果这些苗子到初中就剩一半了,高中就剩30%了,到大学能搞可言的就剩5%了。反倒我没怎么关注的小同学们,跟着老师踏踏实实学习的冒尖了,那我何必投入这么多呢?
所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在高中、在大学,直接选出最好的苗子,培养培养就可以出锅了。至于低龄阶段,您就好好吃大锅饭吧。

节骨眼上,小石头给您分析了一下某些政策的考量。这些政策一定让本号粉丝中的很多人不适,但这些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既成的大方向,无可撼动了。

如果我们每天抱着一种对抗的心态,看一些“AS黄了”、“JW就是不考虑家长关切”这样骂个没完的同行文章,除了更丧气以外有什么用呢?

小石头这里,姿态高得多。我建议各位家长粉丝,利用好手头的权力,积极参政议政。
2008年,教育部着手起草了一份叫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里面对2010~2020年的我国教育做了方向性的规划。2009年1月7日,这份纲要曾放出过一次意见稿,向全中国人民征求修改意见。
并且留下了对意见稿提出意见的联系方式
文件中的很多条目都有预留,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高中。这也是北京市后来批复人大附中、北京八中搞早教试点的来源。

2012年2月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京教函〔2012〕42号公布
各区县教委、燕山教委: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的精神,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市7个基础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

附件3: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项目基地名单

早期培养试验基地学校: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后来北京市也出过一个2010~202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同样放出了征求意见稿,写的明明白白: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时间点是2010年10月13日。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13~20日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www.bjedu.gov.cn)全文刊登,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guihua@bjedu.gov.cn)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转《规划纲要》工作办公室。邮编:100031。

特此公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二O一O年十月十三日

看看时钟,时间已经来到了2019年1月4日,离下一个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是不是更近了一些呢?
我知道海淀老母亲们和一些闲的没事净往衙门跑的老大爷们比,肯定是时间不充裕了。但您也千万别觉得写了没用,写了人家不考虑什么的……

现在是笔杆子好使的时代,理性、走流程、按规章办事才更能解决问题。现在大爷大妈们拿起手机@JW微博就参政议政了,中产不做这些,又怎么能让上面知道群众的真实需求呢?

你不写,就算浑身都是道理,也永远不会有人听到你的声音。

你写了,哪怕被埋没被丢弃,就是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了一票。
• end •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别忘了点赞支持!


    关注 小石头侃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