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古大师林兆明今晨离世,再也听不到二师兄的那句“哥哥啊……”

 

“北有评书,南有讲古”,广东讲古曾因自己语言的特殊性而独领风骚。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讲古坛上大师辈出,张悦...





“北有评书,南有讲古”,广东讲古曾因自己语言的特殊性而独领风骚。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讲古坛上大师辈出,张悦楷、林兆明、梁锦辉、颜志图等讲古大师的声音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而因录制了《西游记》、《虾球传》等小说连播,林兆明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这位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今天凌晨两点十分因肺部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去世。享年88岁。目前,家人正在处理后事。

林兆明爱女还原大师离世前!



△林兆明生前录制节目场景


在林兆明大师离世之后,他的小女儿林文瑞接受了记者采访。她告诉记者,在林兆明离世前一天,情况还尚算稳定,女儿这才放心离开,没想到才离开没多久,就传来噩耗。

“情况太突然了,我们都有点不知所措。”她告诉记者,这一年来,林老一直很多病痛,去年还把腰摔了,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住院。这一次入院,是在前两周因肺部感染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这之前,老人已经多次入住中医学院。


△林兆明生前出席电台节目录制
她说,入院以来,老人情况不太好,但尚算稳定。虽然无法言语,不过意识尚算清醒,能够认得人,还可以通过眼神与人交流,这也让家人一度看到希望。“不过世事无常。”林文瑞叹了口气。

说起父亲的遗愿,林文瑞坦言,父亲生前最大的牵挂还是"讲古"和远在澳大利亚的重孙。父亲说过很多历史故事,他一直说自己最想讲关于曹操的故事。

除了对艺术的牵挂,作为家中的“大家长”,林老生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到澳大利亚看望自己的重孙。“这是我大哥的孩子,父亲一直很喜欢孩子,每天傍晚都要跟孩子视频聊天。”为此,家人专门在澳大利亚的家中给林老准备好一间卧室,可惜已经没有机会。



因一个“痴”字85岁复出,年初还有新作!

2013年,85岁高龄的林兆明再度出山,录制长篇小说《赵匡胤》。


△85岁宣布重新出山

当时说起自己执着于讲古坛,林老笑称,“无他,只是怎一个 痴 字了得”。电视普及后,广州的讲古艺术开始走下坡路,电台受欢迎的程度也不如以往。但林老直言他不希望观众们从广播里收听的依旧是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前的“旧古仔”,他希望广播里有新的故事。



今年1月10日,他还出席了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广府经典文化活动“听见广州”的启动仪式,把最后两部经典之作《林兆明的艺术人生》、《广州往事》献给他最热爱的听众朋友。



若非“船下留人” ,林老就当法官了!

1946年,在广州大学法律系面临毕业的18岁林兆明站在船头眺望远方,却遇见了戏剧界的知音——原广州市文工团副团长杨桦。毕业前,杨桦就经常找还是大学生的林兆明演戏,并排了《小二黑结婚》、《岳飞》、《薛仁贵征东》等剧本。



△林兆明身着演出服装

“什么?你要去罗定?你不演戏真是浪费人才,留在广州吧!”听了林兆明的去向,杨桦当场提议。

“我行李都收拾好了,人事关系也办了……”林兆明脸带难色,杨桦不由分说就将他从船上拉回码头,扔出斩钉截铁的一句话:“没事,我帮你处理!”

这一把拉扯,让林兆明生了感动之情,一下就遵从了内心召唤:“好,我留下!”他不知道,数年后广州解放,一场话剧革命正在酝酿。其后,话剧力量回流,话剧队伍发展如雨后春笋,像林兆明这样的人才,再拉一船也不嫌多。



△林兆明与张悦楷当年舞台上的合影

经历数次风云际会,粤语剧团团结一致,以《七十二家房客》、《珠江风雷》等剧目一炮而红,奠定了粤语话剧的历史地位。

其中《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三六九”是最经典的形象,演了400多场的话剧《72家房客》,与张悦楷成为最佳搭档,演“未语泪先流”的话剧《丹心谱》,又令林兆明如愿以偿“在舞台上感受着激烈的感情冲击”。



转战讲古坛:模仿八戒口头禅红遍全城!



△早年林兆明录制时照片

事实上,真正将林兆明推上艺术巅峰的却是他的电台节目———《小说连播》。

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林兆明和很多粤语话剧演员一样,将目光转向讲古,“兼职”献声。与初演话剧时底气十足不同,林兆明对于这个光靠声音演出的新行当,还有些怀疑,“成功得有些出乎意料”。

迄今,各地电台仍在重播上世纪80年代初林兆明所播讲的《西游记》。他所演绎的唐僧四师徒性格迥异,都蕴藏着人性的温暖,妖怪再面目可憎,也能演绎出情生智隔的味道。

林兆明把自己爱憎分明的个性在声音里展露无遗。每晚,伴随着《西游记》节目中猪八戒稍带口吃的口头禅“喂,哥、哥呀……”千家万户就听得开怀大笑。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林兆明每讲一部小说,他都要动手重写故事。“《西游记》全文用粤语写,‘泼猴’写成‘死马骝’,‘全部’写成‘冚唪唥’……”林老讲过800多万字的小说,单是手稿就有几尺高,改到入神,夜不能寐。



△林兆明录制《孙中山》时的场景

林老曾说,粤语“古仔”讲得好,关键在于一个“俗”,俗是通俗,又不流于庸俗。

事实上,林老自己就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84岁时他录制网络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展现了这一点。



传承:推出“粤语讲古”,无奈后继无人!



△林老生前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摄影:王维宣)

上世纪80年代,广东讲古界迎来了黄金时代,不仅大师辈出,小说连播更是成为广州城内人人必听的节目。而彼时广州城内也拥有数个讲古场所,比如文化公园、越秀公园等等。而如今,不仅与讲古相关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地消失,讲古坛也不复存在,电台成为了讲古先生们最后的阵地。

在林兆明的眼中,粤语讲古不同于北方说书,也没有历史继承传统。很多讲古先生大多自学成才,大家的讲古方法也不尽相同。林老不同于其他讲古先生之处,在于他一直主张在讲古中“创造人物”,用还原人物性格的口吻去衬托故事情节,他往往可以用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讲述得栩栩如生。



△林兆明录制《明朝那些事儿》时场景

粤语讲古衰落的结果,导致现在粤语讲古后继无人。对此,林老颇为无奈。事实上,林老一直希望能在广州开设讲古训练班,但都苦于缺乏支持,缺乏生源,反而是澳门的很多大学常邀请他去开讲座。“我常在想究竟是没人看啊?还是没有人去组织?不花心思去培养观众,难道要讲古自生自灭?我真的好心痛。”

因为对讲古的热爱,林老在80岁之后也经常出席各地与讲古相关的讲座。作为话剧演员出身的林老,更是常常呼吁现在的粤语话剧一定要“接地气”。



△林兆明晚年还曾举办古迷见面会
广州民俗专家曾应枫曾这样形容林兆明:他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在于他对粤语艺术价值的探索与坚持,才可以在说书和演剧间、在精致和通俗的表达中游刃有余,处处是艺。

林兆明大师在粤语话剧艺术和粤语讲古艺术有深厚造诣,为广府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林老的去世,是广东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是广府文化的重大损失。不少从小听着林老讲古长大的60后、70后乃至80后,也纷纷通过网络来表达对于林老去世的悼念。

@硪係Lee期待启程時代:,前几天还在电视看到他,突然逝世了,太突然听着他讲古长大的,一路走好!沉痛怀念!

@Tommy_Don:还有济公和三侠五义等,和楷叔一样,我是听两位大师的古仔长大。

@杏花村村长V: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我都冇睇过,但听就听过好多次了!张悦楷、林兆明两位大师讲嘅故仔系由细陪到我大!哎……林兆明大师都走了 可惜啊!祝一路好走!

@chenyichong:从小听林老的“讲古”长大。猪八戒的一句“哥哥啊~”是同龄人的共同记忆。他难得之处在于高龄仍有新作,抱病完成了《明朝那些事》386回,超过了他之前任何一部作品,令人敬佩!大师不朽!他和楷叔一样,永远活在电波之中、观众心中!

@Leon坚:感谢你系我地物质贫乏的时代给予我们的快乐,让我们度过多年美好的快乐时光。一路走好,林兆明老师。文:何瑞琪、申卉、范协洪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范协洪


    关注 广州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