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不考教资、不考公务员、不回家乡工作”

 

年纪轻轻的,人生好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公号海茫茫,你是不是经常错过我的小船?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加上星标 ,我马上就登上你的码头
作者:卷毛维安

来源:维安记(ID:weiannote)



前段时间刷朋友圈,看到一个大四学弟的血泪控诉:
我从小被散养,小时候父母管得不算多,在人生重大的选择时刻基本都靠自己,父母只会给我参考意见。

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就和他聊了聊,采访的时候顺便发了一条朋友圈,想听听朋友和读者们的想法。不到一个小时,朋友圈里就有了两百多条留言,我才知道很多经验之外的事情:

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才二十出头,人生好像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很多故事是相似的。高中被管得够了,大学拼了命也要跑出来,好不容易到外地上几年大学,自己施展了一下策划人生的才华,临近毕业,父母开始召唤着:

“女孩子当老师多好,有假期,还不累。”

“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公务员多好,有稳定的工资,不容易失业。”

“你跑那么远干吗?在家附近找个工作得了。你要是有个意外怎么办,我们哪照顾得到你?”



每次想要和父母谈谈理想,他们会劈头盖脸地叫你现实一点。

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认为考教师资格证、公务员或者家乡的稳定工作才是人生的C位?一旦不遵守,就会贴“不听话”“不懂事”“不成熟”的标签给孩子。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我们要如何才能“孝”着活下去?

什么才是“孝”?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些人生方向的决定上,与父母达成共识?

我就这个话题采访了周围的一些朋友和同学后发现,与其说这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爸妈脑海里自己与自己的战争。
“他们觉得不当公务员就是没工作,
但我真的好想为自己做一次决定。”
涛涛 大四


学弟涛涛在我看来不太适合做公务员,因为他爱玩、坐不住。以前我给他上过课,下课后他开着小摩托带我到三里店的小巷子里吃烧烤,拉我去游戏厅玩跳舞机。假期回家时有空会约上,逛街压马路吃鸭脚煲。

他大学是在桂林读的,我还记得他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想填省外的大学,硬是被父母改成了本地大学,读的专业也是相当“热门”。

到了大四,学校马上要安排实习单位,可以去东莞或者深圳。他期待去“打工”,但家里不让,爸妈只给了一个选择:考公务员。

目前涛涛已经考完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准备本地的公务员的考试,他的爸妈说:“考到你考上为止。因为公务员稳定,有工资,你会轻松一点。”

但他有点难过,如果这一次再不出去,怕自己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机会出去看看了。

涛涛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正因为他从小到大都习惯听话,可能这反而把父母“惯坏”了。当他提出想去广州试着找找工作,得到的评价是“无理取闹和任性”。当晚的新闻说广州刮台风,父母就以“广州很危险,台风天说不定会让你被东西刮到砸到”之类的理由搪塞过去了。

他今年21岁,妈妈告诉他:“只要你还没有结婚,就一直是小孩。”

但他希望可以像个成年人一样为自己做一次决定。
“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那一刻,
我感觉自己在和父母做一笔交易。”
lululu  大四在读


她考教师资格证是为了不当老师。

读者lululu半年前拿到教师资格证,她并不想做语文老师,但教师出身的父母根本没有给她拒绝的权利。

才大二那会儿,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做她的工作,lululu嫌烦了就气冲冲地去报了名,但她在报名前和父母说好了:“我先去考,如果考到了,你们就得让我自己决定。如果我在外面闯了两三年都没什么起色,我就回家当老师。”

父母说:“好,你先考。”

lululu备考的时候压力很大,“虽然题目并不难,面试也比较顺利,但我真的好害怕自己如果拿不下又得浪费半年,就不能去实习了。”

好在一切顺利。她真正喜欢的工作是编剧,即将到杭州的一家影视公司实习,父母理解了她的选择,但也提醒她,做编剧很累的。

“没有什么工作是不累的。如果可以在外面多见识几年,我能承担得了。”lululu是个反抗成功的案例,但她获得的自由只有两三年。

“走一步看一步吧。“

lululu很理解父母,但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暂时的自由,或许这是当下最两全的做法了。
“我觉得父母应该学会‘不被需要’,
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需要另一个人的。”
L 毕业一年


我的朋友L前几天刚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她要去上海找工作,但父母说家附近城市的一个银行缺人,有熟人牵线,面试没问题的话这工作就八九不离十了。

她知道这是个“坑”,回去了就出不来的那种。

L英语一直很好,在上海读书时,想着毕业后去外企一类可以展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工作,哪怕累一些都没关系。但昨天和父母打电话,他们苦口婆心地劝她还是先把研究生考了,然后回家乡当老师,去不了大学就去个高职高专。

她既生气又难过,不知道为什么父母不相信她可以做一些“更好的工作”。一番谈判之后双方僵持不下,和解策略是——L先申请国外的研究生,读研之后再做打算。

L上大学之后不太敢回家,因为父母比较强势,小时候她不太敢反对他们,以致父母的强势也有了惯性。

“爸妈其实大多也是‘焦虑却无知’的,他们对大环境也不算特别了解,就爱瞎急。”

有次L的妈妈说让她研究生读一个务实的专业,L问比如说呢,妈妈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

L说自己真的很爱爸妈,却也是真的不敢离他们太近,觉得父母有时候“要的太多”,不断地要求,不断地需要得到满足。

“我觉得父母应该学会‘不被需要’,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需要另一个人的。”
“孩子的远行抉择,
中年父母的至暗时刻。”
 孙女士(我妈) 48岁


很早之前我爸妈也是让我去考教师资格证的,到后来也渐渐不提了。我问我妈为什么,她说反正你也不乐意,何必呢?

这不是最真实的原因。

她说她再次走进课堂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问他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来这边上课,你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把她问住了。本来她只是想过来打发时间顺便学点东西,却没想到老师问了一个她觉得早就不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

孙女士说,很多年轻人口中的“目标“和”梦想”在中年人身上已经渐渐找不到了。他们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想要替孩子做出人生选择,可能就是因为孤独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当自己的文化程度、威严和自身成就已经不足以说服小孩的时候,也只能用情绪去“绑架”孩子,那是一张无理取闹却可能有效的底牌。

很多中年人也会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慢慢地被这个世界抛弃。而孩子是对自己而言最亲密的人,将他们留在身边,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没有那么多离开父母就活不下去的小孩,多的可能是离开小孩就丧失人生意义的父母。


那些被戏谑为”不孝“的冲突与矛盾,或许只是缺乏沟通和安全感的结果。

当老师很好,当公务员很好,各种体制内的工作依然很好。问题不在于工作的优劣之分,而在于很多年轻人在就业选择时,因为与父母缺乏沟通和对彼此的不信任,导致双方都失去了自由和体面。

我在采访时问了一个问题:你在选择职业方向时,会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上文提到的三个年轻人,我的读者们,包括我自己,其实多多少少都会提到:会考虑父母的意见和父母的养老问题。

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是瞎闯的一代,我们愿意对每一个决定负责,以换取自己人生中大部分选择的自由。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看某篇随笔时遇到的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在女儿16岁、19岁、22岁生日时送的礼物是女士小摩托、二手小汽车和小汽车。

女孩很困惑为什么自己收到的是车而不是花裙子,或许自己的父亲更想要一个儿子。想到这里,她不禁有些自责——如果自己是个男生,或许可以和喜欢机械和车的父亲有很多共同话题吧。

后来有次聊到这个件事,父亲告诉她:“女儿可以当儿子养,但儿子不能当姑娘养。

至于为什么送车,是因为父亲觉得女孩开车很帅。他说汽车的所有设计中他最欣赏的一项是:中控锁(中控锁是一种汽车配件,使用该锁时可不用把钥匙键插入锁孔中,就可以远距离开门和锁门)。

女孩一直不明白那有什么特别的。

直到后来她做了专职旅行摄影师,需要四处奔波,独自驾车出行,她才庆幸自己很早就学会了驾驶。

有次出差回家,深夜驾车离开机场车库时,她忽然听到中控锁发出的清脆的咔哒声,让她在孤寂中感到安稳。

她忽然很想哭。

因为自己在很小的时候,拿到的不是一条花裙子,而是一把车钥匙。父亲将世界毫无保留地铺开在她脚下,给了她自由去往任何方向的权利。

至于中控锁,是父亲希望她懂得,哪怕自由,也该在自由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人生。

或许每个父母到了一定的时刻,就得把一把钥匙交到孩子的手上,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
本文图片来源:PEXELS
基于CC0协议使用
在你面临人生选择时,

选择被父母安排的,还是自我计划的?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
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
,赠送2019年第2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 更多推荐阅读 ▽

2019年,我只想暴富!

我从乡村来,想站上更大的舞台




    关注 青年文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