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15桩秘闻,目瞪狗呆

 

飞脚踢灯笼时用力过猛,把灯笼踢飞了,飞到了“观众席”,正中光绪额头,光绪大怒,命人打他四十板子,李莲英“跪而哭”...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编译自《清稗类钞·阉寺类》
01
嘉庆四年之前,王公大臣私用太监是没有定额的,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只要你用得起。

直到嘉庆四年,朝廷才来了个规定,有钱任性的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太监不是大白菜,不是你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

具体规定是:亲王准用七品首领一名,太监四十名;

郡王准用八品首领一名,太监三十名;

贝勒准用二十名;

贝子准用十名;

入八分公准用八名;

一品以上文武大臣准用四名;

公主额驸准用十名,民公准用六名;

不入八分公及二品以下民爵侯以下,统统不准用太监。

为了杜绝太监滥用现象,朝廷还制定了核查制度,宗室王公所用太监数目,年终上报宗人府,宗人府负责查核;

一品文武大臣则由都察院负责,也是年终上报一次,再由都察院查核。
02
直到雍正四年,清朝的太监才有品级,定宫殿监督领侍为正四品、宫殿正侍从四品(总管)、宫殿监副侍正五品(副总管);

内廷侍从五品、执事六品、内廷待诏六品、内廷供奉七品、执守侍七品、内廷供用八品、侍监八品(均为首领),哪怕最下等的内侍,也是九品。

太监的称谓,也是不能“乱来”的,赏有顶戴者叫“老爷”,无顶戴者,就只能叫“师父”了。
03
有清一朝,对待太监最严的是乾隆皇帝,不但令内务府大臣随时监督管理,还令身负奏事之差的太监,奏事之前必须改姓王,原因是姓多难辨,以防小人暗中串通。

而且早在乾隆初,规定担任奏事太监的,必须是秦、赵、高三姓。

这三个字,连起来就是“秦赵高”,意指秦朝赵高那个史上著名的坏宦官,乾隆此举,意在借此自儆,提醒自己提防奸佞。
04
早在立国之初,顺治皇帝就认识到了约束太监的重要性,特在交泰殿立了一块铁牌,将有关规定写在上面,比如内官不得干预政事、官不得过四品等等。

乾隆防范、处理更严,乾隆三十九年,一个叫高云从的奏事处太监,因稍微干涉了一下外事(泄露官员任职档案),就立即被凌迟处死。

和珅很能体察乾隆之意,并忠实地“上行下效”,有一次,有太监背地里直呼梁文定的名字,和珅知道后大怒:“梁为朝廷辅臣,汝辈安可轻之!”

立即杖打数十,并令其向梁磕头谢罪,才饶了那个太监一命。
05
太监一向无南方人,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特产,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清朝才有了第一个来自南方的太监。 此人名叫唐宪臣,上海青浦人,时年二十三岁,并已娶妻生女。

唐宪臣是个做生意的,却不是做生意的料,越做越亏,还欠了几屁股债,成天挨老婆骂,他想与其这样,不如到京师去碰碰运气。

借了点本钱,他来到京师,运气还是不行,眼看本钱越来越少,他再也不敢做生意了,用剩下的钱“买通”宫里一个太监,由他做担保把自己阉了,被分配到太庙“管事”,一呆就是四十年,也不知道他老婆孩子怎么办。
06
明朝让太监到内书堂读书学文化,是制度性规定,凡是入选太监,谁也不能例外,在内书堂读书的太监,最多时竟有三百来人。

清初沿袭了这个惯例,但是到了乾隆三十四年,乾隆皇帝说,内监不过是干“粗活”的,略识几个字够用就行了,要那么多文化干什么?

前明那些阉货弄权,以至于到了篡改圣旨的地步,就是因为有文化闹的,于是下令永远革除“派用教习之例”。
07


画家、兵部侍郎戴熙是个书呆子,不懂得巴结太监、与太监搞好关系的重要性,在南书房时,就因这个被太监整得没脾气——某日,他在画上的题跋写错了一个字,道光皇帝叫一个太监拿去让他重写,太监去了,但只是叫他另写,而不告诉他原因,戴熙照办了,但因没有意识到,那个错字依然如故,道光便认为他故意“怫忤”,撤了他的职。
08
同治七年冬,深得慈禧太后欢心的太监总管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大摆宴席,娶徽班旦角马赛花为妻。

那年马赛花十九岁,艺名九岁红,是个大美人。

为了表示宠爱,慈禧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太监娶妻”,成了当时的特大新闻。

没想到当新郎官不到一年,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济南被巡抚丁宝桢抓了,随即被处决,估计慈禧也腻歪了。
09
大太监李莲英曾因私贩硝磺被抓进县监狱,出来后以补皮鞋为生,因此得了个“皮硝李”的绰号,他的同乡、太监沈兰玉见他可怜,介绍他入宫当了太监。

慈禧听说京城流行一种新发型,令梳头房太监也给她整一个,可是换了很多人都无法令她满意,沈兰玉知道后偶然向李莲英提起,李莲英便到妓院去学艺,学成后告知沈玉兰,沈玉兰便把他推荐给慈禧,小李子手艺果然不错啊!

慈禧很满意,从此李莲英受宠,很快一跃而为总管,权倾朝野,“至与孝钦并坐听戏”。

慈禧进膳,遇到李莲英爱吃的,都要“节食以赐之”,或者宁愿自己不吃,干脆让小太监整个儿给他送去。
李莲英
10


李莲英会唱京剧,而且唱得还不错,须生、老旦、黑头都能串,上海名净刘寿峰竟然是他徒弟!

一次,李莲英串演《黄金台》里面的田单一角,飞脚踢灯笼时用力过猛,把灯笼踢飞了,飞到了“观众席”,正中光绪额头,光绪大怒,命人打他四十板子,李莲英“跪而哭”,慈禧摸着他的脸说,这是误伤,又不是故意的,原谅他吧,让李莲英磕头求主子开恩,光绪“挥手命去”。

从此以后,李莲英恨死了光绪。
11
光绪身边有个太监姓王,宫里人都叫他“香王”,这人也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他每侍奉光绪半月,必定再去侍奉慈禧半月,慈禧便向他详细询问那半月光绪的情况,所以人们又叫香王为“后探”。
12
庚子年光绪、慈禧西逃,起初跟随的太监仅有十七个,沿途不断地有太监会集,入关时竟然有千人之多。

为首的当然是李莲英了,是为大总管,其次是崔二,是为二总管,还有一个三总管。

大总管居室靠近终南仙馆,“楼台池沼,花木泉石,别开世界”,也是预备慈禧游宴的地方。

一天,率军护卫两宫西逃的原甘肃提督董福祥来见李莲英,把陕西提督邓增也带来了,后者也想见一见李莲英。

董福祥先进去见李莲英,邓增在外面等候,谈话间董福祥说,邓某也想来见您,现在门外,李莲英不说话,一会儿董又说:“盍请邓某一见。”

李莲英却把话岔开,董性戆直,觉得这太不应该了,邓增也是于朝廷有功的人,怎么能这样对待他呢——大总管以为邓某是阿狗阿猫吗?为什么一点面子也不给?

李莲英却说屋里仅有两把椅子,“无余席可坐”,董福祥说,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应该让客人坐,主人站着,李莲英又说他不便见生客,董福祥只好愤然而出。

董福祥一走,李莲英连连摇头,干笑着说,这个老头的倔性,死也改不了。

几天后,邓增又来见他,这一次李莲英不但见了,还“殷勤推让,谈笑甚欢”,原来邓已先期送入价值千两的貂绒鞋和四百两银子。
13
一个姓张的太监,受宠程度与李莲英不相上下。

张太监原来是个秀才,参加省试时被墨污了试卷,气得挥刀自宫,却没死成,入宫后当了太监。

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慈禧都来问他,张太监“条对无误”,很讨慈禧欢心,赏他四品顶戴。
14
皇上要想申斥某个京官,便派一个太监去“代骂”,被派到的太监往往自由发挥,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狼狈不堪,但如果行贿四百两,便可免挨这顿骂。

光绪年间,张百熙为尚书,唐绍仪为侍郎,两人因故交恶,都赌气不去上班,被御史弹劾,两人都被传旨申斥,唐绍仪事先给了太监银子,而张不知有这个门道,老老实实准备挨骂。

传旨太监一到,命他跪下“听骂”,然后顿足大骂:“混账王八蛋,滚下去!”

张百熙叩首起立,面无人色——皇上的申斥,怎么可能是这样的?

太监骂完张百熙,命传唐绍仪,不但没骂他,对他的态度,简直可以说是和颜悦色,张百熙气得生了一场病,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戊申十月,光绪、慈禧先后驾崩,按照惯例,十九日内不准各官递封奏,大学堂监督、编修刘廷琛这个呆子,竟然不顾这个规矩,破例递折,被传旨申斥。

刘廷琛穷,拿不出四百两银子,又不想挨骂,求人去疏通,太监说没有四百两,二百两总有吧?刘只好凑了二百两奉上,太监便只骂了他一半——混账下去。

这叫“半骂”。

尽管只挨了半骂,刘依然受不了,退而对人说:“士可杀不可辱,我做梦也没想到国家有此恶例!”对方问他,与明朝廷杖相比,如何?

刘廷琛无言以对。
15
小德张,河间府人,有人说他不是阉人,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的确是。

这人捞钱手段可谓惊世骇俗——宫里有几座佛殿,慈禧在时就已经废弃不用了,小德张怂恿隆裕太后修理,仅做了点修修补补,他竟报销二百多万两银子!

尝到甜头后,小德张又怂恿隆裕太后游颐和园,预算经费竟达十八万两!

当时的崇文门监督是蒙古公爵博迪苏和尚书寿耆(宗室),两人认为这太离谱了,便密告于摄政王,摄政王大怒,把小德张叫去一顿臭骂,“游园之议乃罢”。

裕隆服闋(三年守丧期滿除服)时,需把青轿换成黄轿,制轿费用竟花了七十多万两,也是小德张经的手。


    关注 历史教师王汉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