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孩子应该多玩”,但孩子们到底应该怎么玩?

 

我们常说“孩子应该多玩”,但孩子们到底应该怎么玩?...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学习时间太多了,都没时间玩了!

可是,什么是玩呢?同样一个字,也许每个家长对于它的认识并不相同。我们不妨先来做道选择题:当我们说,孩子应该多玩的时候,你认为下面那些行为就是“玩”?

怎么样,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字,是不是不同的家长之间已经开始产生分歧了?其实,我们无所谓执着于文字上的对错。但是,当我们把玩当做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认知手段的时候,不同的玩法之间就会产生差别了。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玩中能够收获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是社交能力,二是探索能力。这也是正常的学校教育中相对缺少的,需要通过课外的“玩”来进行补充。

1社交能力

如果从孩子身心发育的来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要胜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样的家人在一起玩。如果孩子有机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打闹、玩耍,就别窝在家里和爸妈们一起或是一个人看电视。
孩子社交能力的提高只能来源于实践。只有当他更多地参与到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孩子才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比如,孩子们一起踢足球,其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只有当孩子参与得多了,才能够分辨出哪些动作虽然有危险但却是无意的,哪些动作是明显带有恶意的伤人动作。

对于无意的危险动作,我们要给予对方大度;对于恶意的动作,我们要回敬对方警告。而感受善意、恶意的能力,书本上、老师怎么教都是没用的,一定要自己亲身感受才行。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打得虽然很凶,但是却一直面带笑容,打完之后还能哈哈大笑;而有些孩子之间,往往会因为一点小摩擦,升级成非常大的冲突——能不能理解对方的意图,这是孩子只能在社交中不断提高的一项技能。
除此之外,和小朋友们一起的“玩”还能够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一般说来,在家里,大人、孩子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即使偶尔孩子会和家长玩一些过家家之类的角色扮演游戏,由于家中原有的角色定位过于根深蒂固,孩子也很难真正地切换到特定的角色中。

而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小朋友们之间很容易进行角色地转换、切换。比如,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警察抓人的游戏。对于孩子来讲,可能一会扮演警察,一会扮演坏人,要灵活地切换不同的角色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学会,如何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这种思维习惯,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比如,孩子经常上课说话,老师们经常会说:你上课说话,别人也会烦;如果你好好听课的时候,别人一直说话,你会不会也很烦?这种假想情景的能力,会让我们减少很多对他人的冒犯。能够做到减少对他人的冒犯,其实是为自己积累一笔隐形的财富。
总结1
如果玩的时间有限,尽可能地让孩子在一个可以社交的环境中玩。尤其是,现在孩子在学校里,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同学交流的时间不多。因此,就更需要通过玩,把社交能力的这一课补上。

2[b] 探索能力

孩子在玩中能够获得的另外一个重要能力是探索能力。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想通过玩获得探索能力,我直接就给他报个班就行了——这样既提高效率,也让孩子学习得更快。于是,就像我们看到的,乐高班、自然实践班这些课程,都大批量地开始出现。

不过,参加课程和孩子自己玩相比,对于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是不同的。在课程班上,孩子按照课程的设定一步一步学习,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当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时候,他这些最原始的感知世界的能力才会被充分激发。
比如,给孩子一个玩具,不告诉他怎么玩,让他自己去探索。孩子就会用各种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折腾玩具。如果玩具的反应跟他设想的不一样,他就会有兴趣主动琢磨——这也是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也许孩子未来不走科学研究的道路,但从小就具备在未知情况下的探索能力,对于他未来的人生都是有好处的。毕竟,他未来面对的环境远比玩具、游戏复杂。
总结2
“玩”能够锻炼孩子的探索能力。给孩子报玩的课程,不如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自己玩。
各位爸爸妈妈,你让孩子玩的时候,会去让他干什么呢?在评论区给出你的看法,和其他爸爸妈妈们一起分享吧!

了解更多资讯,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下载央视少儿客户端


    关注 央视少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