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和《人民日报》同批“过度输液”!别再一有小病就“挂点滴”了···

 

过度输液,就是过度医疗。...



1月中旬,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都报道了吉林省十多家医院宣布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的消息,人民日报更是直言:“过度医疗才是病”。

其实不仅在吉林,虽然我国没有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深圳等多个地区已经控制或取消了医院成人门诊输液治疗。

  输液更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人使用药物主要有3种方法: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而我们常说的输液、挂点滴就属于静脉注射。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

静脉注射的特点是量大、起效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57.8%,远超口服和肌注给药。

除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之外,过度输液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过度输液的危害  
根据人民日报的数据,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准。“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用药原则,那么过度输液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1、降低人体免疫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使得以后遇到相似的病时不得不加重药量,还会干扰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2、引起不良反应。血液中直接注入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者其他代谢产物时,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肿胀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3、加重心脏负担。输液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不好的人,都对血管的容量非常敏感。对于这些人,即使只是注入普通的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引起不良反应。

4、损伤肝脏、肾脏。输液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省略了肠胃吸收这一过程,直接进入肝脏进行代谢,使药效更猛。这剂“猛药”可能让病好的更快,但也大大加大了肝脏的负担。长期输液还可能对肾脏、甚至听力造成损害。

5、引起静脉炎症。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可能引起静脉炎。

此外,输液的费用支出大于口服,增加患者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医护资源浪费。
  民众对输液存在误解  
输液之所以会泛滥,主要还是民众对输液存在误解,盲目追求“疗效好,治病快”,而忽视了输液的风险,结果就把输液治疗作为了求医问药的最优选择。据不少一线医生介绍,市民一旦出现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第一反应想到挂水的仍然不少。

另一个方面,输液确实可以缩短某些疾病的病程,在目前医患关系并不和谐的大环境下,医生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勇气才敢拒绝病人的要求。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医生,为了利益和口碑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输液的利与弊,需要理性看待  
不过,输液也并不是“洪水猛兽”,网传的“输液=慢性自杀”更是妖魔化的说法。

静脉输液治疗是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某些疾病和挽救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药口服静脉等各途径使用都效果不错,而有些药只能通过静脉输注。

根据2017年7月广州省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符合以下八大特征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注射: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关注 健客网健康问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