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转移瘤 个性化方案疗效最佳

 

从肿瘤诊疗的临床实际看,依赖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整合,往往能够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给患者带来个性化的治疗,这在临床中优势明显,由此产生了MDT诊疗模式。下面就从两个肠癌实例展开介绍。...



从肿瘤诊疗的临床实际看,依赖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整合,往往能够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给患者带来个性化的治疗,这在临床中优势明显,由此产生了MDT诊疗模式。下面就从两个肠癌实例展开介绍。



重视初始阶段决策


有一名中年女性病人,体检时发现癌胚抗原(CEA)升高,后发现直肠上段有一个非常局限的肿瘤,并发现有两个肝转移瘤,同时有很小的肺转移结节。经过对结节病灶的综合分析,我们考虑为转移病灶。该病人在短时间内CEA值升高了1倍。考虑病人的转移是多部位的,所以决定先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2个周期(1个月)后,该病人的癌胚抗原恢复正常,肿瘤也明显缩小。

这个病人的肺结节是否为转移瘤?我们不能确定,但还是给她做了手术治疗。实际上,做出这个决策同事之间有很大争议。从术前、术后到化疗完成,经历了半年。动态观察发现,该病人肺部的结节再次出现。对这个病灶到底是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还是放射治疗呢?经反复讨论,并和病人充分沟通后,先切除了患者右肺的两个病灶,证实是转移瘤;1个月后,又把左肺一个部位的3个相连小病灶切除。随访观察两年,病人没有异常变化。到现在为止,已经随访6年多了,该病人仍健康生活着。为了决策肺转移病灶的处理,我们查了大量文献。到底哪些肺转移瘤可以做手术,哪些肺转移瘤不能做手术?这就需要整合多学科的经验和信息,充分讨论后再决策。

要想把病人的全部信息整合到医生头脑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之间,不同医生、不同团队对同一病例的判断和处理都不一样。怎么办?需要通过MDT等形式加强临床方式方法和治疗理念的沟通。再如手术时机,到底先切除还是先化疗?做了化疗何时做手术?化疗后肿瘤大了还是小了?在初始阶段不可切除的肿瘤,该用什么手段?是靶向药物还是其他化疗药物?这些都需要讨论。

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初始阶段的决策非常重要,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这个病人的生与死。结直肠癌现在的治疗水平正在飞速发展,治疗手段很多,效果也比消化道其他肿瘤好。多种治疗手段需要整合,不一定都采用,也不一定一丝不差地按指南操作。因为每个病例的复杂程度远远不能简单地套用指南来解决。


学会跨学科信息整合


再看另一个病例,中年男性病人,2013年确诊为结肠直肠癌做了手术,术后很快出现肺转移,当时做了术后辅助治疗,并把肺的转移病灶切掉(左右肺都有),考虑到其原来做过辅助治疗,所以未再做辅助治疗。但病人自己服用了药物,右肺肿瘤复发,手术切除后,左侧也复发了。

我们对切除的6个病灶做基因检测发现,其中两个病灶,一个有ROS1基因突变,一个有MET突变。当时给病人用了靶向药,但该病人不像肺小细胞癌病人那么幸运,前后控制了5个月,后来换了抑制剂,还是控制不了。应用免疫治疗,效果仍不好。期间还做了很多尝试,也没有效果,病人憋气明显。是不是遇到更特殊的肿瘤类型?查阅大量文献后我们得到提示:应关注如何调节免疫状况。我们找了CCR5抑制剂——一个抗艾滋病的药。文献显示,其抗病毒疗效尚可。病人使用CCR5抑制剂1个月后,癌胚抗原显著下降。有学者研究认为,该药可改变肿瘤所处的微环境。这个改变会使原来产生耐药的环境变成再敏感的环境。

这次小试成功让我看好这类抗病毒药的应用前景,因为这部分药物的安全性要比抗肿瘤药物高。同时也提示我们:对于免疫环境、肿瘤环境的再认识,未来可能会使肿瘤的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改变,和我们原来那种让肿瘤缩小、破坏肿瘤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如果病人一般状况很好,就可以把肿瘤看成是一个寄生物。这次成功尝试得益于整合。这是跨学科信息的整合。

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但彼此缺乏联系,使得造成疾病的诊疗水平下降。因而在临床决策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并通过MDT等形式弥补这种不足。

在我国,发病率排前五位的肿瘤中,除肺癌外,其余都是消化道肿瘤,且发病率至今没有下降。我们在临床遇到很多非常复杂的病例。在结肠直肠癌领域,非常迫切需要临床与基础的整合,并最终实现提升诊疗水平的目标。

(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沈琳)

编辑制作:刘洋


    关注 健康报医生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