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新春专访】小糖人传媒创始人朱振华:朴素且热忱,一切正当时

 

做一部戏,要先能感动自己...



文|马二

远处,群山耸翠,孟冬的日头将醒。自东向西泻出火焰般的光影,打碎在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穹窿中。

慕承和单膝跪地,面向薛桐。紧接着,一股欢喜的暖意伸展开来,这座有着三十三处洋葱头的拜占庭建筑,仿佛也沾染了二人的喜气。

这是《独家记忆》番外篇预告中,备受观众迷恋的“阿桐慕”CP俄罗斯求婚的场景。

伴随着无数观众荧屏外露出的“姨母”笑,这对纠结缠绵的情侣,历尽漫长的时光,终于修成了正果。
过去的一年,剧集市场变数颇多。

但专注网生剧创作的小糖人,似乎并未被分散精力。不仅依旧按照一年一部的稳定节奏,为喜爱青春剧的观众们“放粮”,2019更是即将开机两部作品:改编自著名日漫《棋魂》的漫改剧和翻拍自同名经典美剧的《绯闻女孩》。

新局面下,作为专注平台头部定制剧的公司,小糖人是否面临变数?从青春校园剧到漫改与海外翻拍,原来的青春剧“真经”是否能沿用?
新年前夕,影视Mirror专访了小糖人传媒创始人朱振华。听他聊起对网生内容市场的看法,以及小糖人传媒的“新年新气象”。
群像式青春,写实的校园


作为国内“青春剧第一厂牌”,小糖人传媒将“青春感”做到了极致。

从《匆匆那年》中甜美青涩的校园初恋,到《你好,旧时光》里振华中学的喜怒哀乐,再到《独家记忆》里嘻嘻闹闹的323宿舍,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沾染着藏不住的青春气息。

这种青春气息,和小糖人传媒创始人朱振华对青春的理解紧密相连。

青春是什么?在他看来,所谓青春,就是那天之后,有些事你就永不再做。“青春是那种我不知道它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一定要去试一试的冲动。用一个比较文艺的词来说,青春是需要荷尔蒙的。
对于青春题材的作品,朱振华一直在追求“那个年纪”该有的样子——那些弥散出青春荷尔蒙气息的少男少女们,携带着“那个年纪”特有的怦然心动和悄然脸红,在过去的美好时光里,从观众的记忆里“活”起来。

之所以这些青春剧能讨观众欢喜,在于真实与生活。

小糖人传媒在制作过程中,将校园生活中——或欢喜、或忧愁、或烦恼、或成长——的点点滴滴,用心调研、挖掘,从而真实地呈现到观众眼前。

《匆匆那年》剧照
“我觉得表现生活流的东西是很难的,而且这个事我没法给观众解释。我不能说你看我们很难这种话,但我们依旧会去做——因为好的作品,都是‘难’出来的。”

他认为,真实的生活才是观众喜欢的,能带来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满足;这也正是大家在看剧时经常露出“姨母笑”的原因。

以《独家记忆》为例,一所寻常的高校,一间寻常的宿舍,一群寻常的女生,搭建起群像故事的主要脉络。正是这种处处可见的寻常,才铺设出《独家记忆》动人的不寻常。
朱振华告诉影视Mirror,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中,绝少恩怨情仇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细小琐碎的暖心日常。

“我们做戏其实有刻意回避过分的戏剧冲突,因为我觉得生活往往在波澜不惊处见真谛。在很多戏里面,我们忽略了很多剧作技巧,更喜欢表现一种生活的平和。”因此,小糖人传媒在处理青春剧时,善于从生活细微处突转,致力于刻画出最真实的青春群像。

“青春不是完美的男女主,也不是只有谈恋爱,青春是每个人鲜活的面孔。”他笑着说。
改编,功夫在戏外
标签是大家给的,小糖人不仅是会做青春片的团队,更是立足于精品内容打造的公司”,对于大家心中“小糖人=青春片”的印象,朱振华态度坦然。毕竟,这更多的是观众对于小糖人传媒的一种认可。

不过,接受“青春剧第一厂牌”的认可是一回事,走出“舒适圈”迈向新领域又是一回事。

在他看来,网剧市场上需要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即便是青春片,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依照不同的比例添加不同的元素,便能产生不同的韵味——如《匆匆那年》有一种春日初恋的幻觉,《你好,旧时光》则更像秋季的暖阳。
所以,在青春戏之外,小糖人传媒做得还有更多。

由日本动漫《棋魂》改编的网剧,开机就在眼前。作为日本集英社推出的一个大型动漫IP,《棋魂》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反响。“围棋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调研过程中,朱振华发现,国内学习围棋的人基数、比例非常之大,但是如《棋魂》这般着力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各种机缘巧合,我们觉得这个作品有值得‘忙一下’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小糖人传媒来说,改编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但改编漫画,他们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如何将“漫改剧”拍得观众喜欢,朱振华着眼于“神似”二字。从文字作品到影视作品,多多少少会进行一些改良、调整,这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调动的范围尺度,和原作动人的元素以及它本身存在的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日本的《情书》,改编成小说可能很难。你很难用小说的东西,去讲那么简单、那么纯情的、那么连空气里都有暧昧的这种东西”,小糖人传媒以往的改编也是如此,依据作品本身的创作规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改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他笑着比喻道,“当这种文字或漫画变成一种视听语言时,哈姆莱特就只剩下你了。”

视听语言有自己的魅力,即“所看即所得”;所以视听是一个工业化集成非常大的工作,所有的细节——服化道、摄录、美术——都要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更要在每个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
内部,以及未来
虽说“新年新气象”,可在影视行业,这股新气象似乎有些迟到。去年喊起的“影视寒冬”,不仅没有消逝在春日,相反,有愈演愈烈的苗头。

在一定程度来说,这种风向激化了影视行业的不稳定性——糟糕,却又美好。在朱振华看来,一切的核心,要回归到内容的本质上。作为影视行业从业者,所要做的就是凭着自己对这个行业的思考、摸索,一步一步向前走。
“制作一部戏,要先能感动自己”,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共情”比“煽情”更舒适。这更需要参与者以一颗热忱的心去对待它,用一颗真心去向前发展。“每一道工序不说尽善尽美,但一定是尽最大可能做到不偷工减料”,朱振华看得很开,比起在架构、模式、运作上殚精竭虑,他更喜欢用一个朴素的心态,来以不变应“万变”
这也一直是小糖人传媒的行事风格,凡制作一部剧,就把这个剧踏踏实实、心怀敬畏地一步一步做好,不去设想太遥远的未来。“因为你不知道环境怎么变,而且我觉得环境不用想太多,跟我们关系不大”,在他眼里,心存善念,心存敬畏地向前走,以朴素的心态面对一切,就是最好的运营。

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满意,让市场满意。“现在的抛弃成本太低了,你与其费尽心思把他们拉进去,不如用心思把他们留住”,朱振华更看重一部戏的“留存率”,这直接投射出一部戏是否好看。

《最好的我们》剧照
当然,如何让更多的观众满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媒行业在升级,包括现在的观众,都在进步成为“全球公民”。“现在的00后,从小看美剧、韩剧长大,他就对我们国内的影视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升级,需要所有行业从业者想清楚。

你是做给明天的观众看的,而不是做给过去的观众看。现在观众每天都在进步,我觉得这个进步其实非常好。而且大多数时候影视剧都是这么存在的,有喜欢它的人,自然也有讨厌它的人,这就是正常的舆论环境。”

“素履,往无咎”,朱振华是一个务实者。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多次向影视Mirror提到“朴素”二字。在如今“冷且躁”的行业环境里,保持好朴素的心态,或许“柳暗花明”就在眼前。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铁皮小鼓
编辑 | 昆仑
校对 | 黄平


热文

用“传统”唤醒“现实”,《知否》的出世与入世



2月新剧前瞻:数量回暖、类型开花,悬疑剧迎来大爆发



让用户参与创作,拍出给Z世代观众“盘”的付费剧



END


合作交流
商务合作|约稿转载

请联系:hanyingnan123


    关注 娱三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