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最大冤案,令晚年汉武帝悔痛莫及

 

他最宝贵的品质,可偏偏却害了他...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话题

音频

探究

视频

辟谣





作者|i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字数:1865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公元前128年,已经人到中年的汉武帝终于盼来了他的长子刘据,武帝大喜之下,不仅封了刘据生母卫子夫为皇后,而且还大赦天下与民同乐,对小刘据更是百般爱护,宠爱异常。

然而,或许武帝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自己竟然亲手逼死了好不容易盼来的儿子。那么,汉武帝和刘据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一、英明太子

起初,汉武帝父子的关系还是十分和谐的。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将年仅7岁的刘据立为太子。等刘据稍微长大些后,汉武帝更是遍寻天下访名师,跟所有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汉武帝恨不得给刘据最好的一切。

最终,汉武帝找到了当时鼎鼎大名的“万石君”之子石庆做太子的老师,又请了著名学者辅导刘据学习《公羊传》。

在一群名师的辅导下,刘据的学业进展很快。最重要的是,刘据从这些大儒身上学到了宅心仁厚之风,变成了一位宽容,友善,怜悯弱小,关爱百姓的仁慈太子,和汉武帝的杀伐之气全不相符。
同时,刘据虽然是皇子,却一点没有官架子。他用人不问出身,交友全凭情谊,在他的朋友里,既有一般的平民百姓,也有江湖上的豪侠之士。

这样的太子,必定能守护大汉天下。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逼死这么好的太子呢?

二、子不类父

宽仁,是刘据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可偏偏却害了他。

汉武帝是一位严厉的君王,在汉武帝的眼里,这个宽厚仁爱的太子一点也不像自己。

比如汉武帝喜欢任用严刑峻法的酷吏,太子却觉得这样会屈打成招产生冤案,常常平反一些过重的判决;汉武帝喜欢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太子却怜惜百姓受兵祸之苦,常常劝告汉武帝减少杀戮。

一来二去,汉武帝对这个宽仁的太子不禁有些失望。一次太子离开时,他看着太子的背影说“子不类父啊”。
因为太子“不类”,所以汉武帝和太子的交流逐渐减少。而太子的宽仁导致了朝中的臣子凡是宽厚的都喜欢太子,严酷的都讨厌太子。

佞臣酷吏往往结成一党,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对付太子,因此太子虽然做了许多好事,但汉武帝那里却听到表扬太子的事情少,诋毁太子的事情多。

公元前106年,太子最大的外家靠山卫青去世,那些奸佞小人看到有机可趁,立刻对太子展开了一场阴谋。

三、巫蛊之祸

这次阴谋的主谋是一个叫江充的小人。这个江充原本是赵国人,却告发了赵王太子,活脱脱的一个“卖主求荣”。可不知汉武帝怎么想的,竟然觉得江充“不畏权贵”,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办事。

江充来到汉武帝身边后,就开始找机会对付“三观不合”的太子,这机会,还真让他找到了机会。
汉武帝年事已高,生了场病,江充便告诉汉武帝说:“您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有人用巫蛊之术害您”,武帝听后,便令江充为使者,彻查巫蛊之术的幕后元凶。

江充趁机指挥人马四处掘地三尺,寻找木偶证据,凡挖到就将附近的人全部抓去严刑拷打,逼问主谋,死难者成千上万。

不少人受刑不过,胡乱指认,结果人越抓越多,案子越查越大,终于查到了太子东宫。

江充等到了想要的结果,立刻带着人将太子东宫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扬言找到了木偶。

太子没想到自己宫里有这些,吓得六神无主,这时,太子的老师对他说:“这木偶是江充他们埋的还是本来就有的,已经说不清楚。而皇上现在在养病,我们又见不到,您不如假传圣旨先把这些奸臣扣下,再慢慢查明真相,免得做了第二个扶苏”。

太子为求自保,便照老师说的做,可惜捉拿奸臣时百密一疏,有个小官趁人不备逃去见汉武帝了。

如此一来,太子假传圣旨犯下重罪的事情走漏了,不得不起兵以求自保,由于行事仓促,太子并没有多少兵马,这时候,皇后卫子夫帮了太子一把。

卫子夫将中宫的车马,长乐宫的警卫,还有武库的兵器全部给了太子,做了一个母亲能为儿子做到的一切。
此时,汉武帝却听说太子造反了,“知子莫若父”,汉武帝觉得太子只是害怕而已,不会造反,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他还是派了个使者去长安城里看看情况。

但这个使者却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他远远的看到长安城一片混乱,根本不敢进城就跑回去对汉武帝说“太子造反了”。

汉武帝大怒,立刻派人平叛。太子又哪里是汉武帝的对手,很快就兵败了,只得趁着混乱逃出城去。

太子一路逃到湖县,想投奔湖县的朋友,却不幸暴露了行踪,引来地方官围捕,被逼无奈之下,太子只得含恨自尽了。

四、惊天冤案

太子死后,汉武帝命人彻查太子谋反之事,却意外发现之前巫蛊案的人大多是冤枉的。而太子也不过被江充逼得无路可走又无从伸冤,这才想要自保。自始至终,太子从来没想过谋反。

可惜,真相来得太晚了。纵使汉武帝懊悔地灭了江充三族,也换不回太子的生命,更换不来大汉的强盛了。
汉武帝修筑了一座思子宫,又在湖县太子遇害处修建了一座归来思子台,用来纪念这位无辜丧命的太子。晚年的汉武帝在思子台上老泪纵横,独自品味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涩。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汉书》


    关注 我们爱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