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分享】没错,歪果仁“误解”了我们

 

立夏,杭州阴雨绵绵。  雨天不宜出门,就在家里整理资料。翻开厚厚的文件夹,偶然看到了7年前的留学时和房东...





立夏,杭州阴雨绵绵。

雨天不宜出门,就在家里整理资料。翻开厚厚的文件夹,偶然看到了7年前的留学时和房东老太的合影,老太若在,今年该88岁了。多年不联系,不知是否安好。

和老太相处的那10个月,以及旅欧的那些年,是我人生中独特美妙的记忆,有欢乐、有惆怅,有幸福,有乏味,有惊奇,有无奈。雨天,人的情绪容易低落。趁着闲心,开一篇来说说留学时遇到的“无奈”。

中国是人口大国,留学、工作、旅游在海外的中国人众多,理应与世界“无缝对接”。但旅欧时,一些见闻经常颠覆我的想象,“老外看中国”的奇葩问题让人啼笑皆非,“出洋相”的事情时不时发生。

洋相一:中国人用不起洗衣机。
房东老太家用的是西门子洗衣机,1960年左右的老式机器。绿颜色的外皮,大口子的内胆,洗衣服时整个机器“笃笃笃”地抖动。老太年纪大了,洗衣机太久没有清理,下水管被各种毛线堵地严严实实,严重影响洗衣效果。

一日,洗衣机出水口又堵住了,我就帮着清理下赃物,没想到机器却发动不起来了,惹得老太非常生气,“这是洗衣机,你不能乱动。我知道你们中国没有洗衣机,别乱碰它!”我被“雷”到了,老太说的我“一头雾水”。Are U kidding me?我的确不够仔细,但不能羞辱“中国人买不起洗衣机呀!”扯了好半天,我终于听懂了,老太并不是羞辱的意思,而是误解,深深的误解。这么多年来,老太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一直是“中国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洗衣机在中国是个奢侈品。Oh , my god.我急忙反驳,“我们家就有洗衣机,我家甚至可以买两台、三台洗衣机”。老太一脸懵逼,“小孩子不可以撒谎!”我竟无言以对,愣了半天,告诉老太,“在上海(备注:老外大多只知道中国大陆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附近的城市,每户人家都买得起洗衣机。”“So crazy.U are not honest.”老太拎起电话打给她51岁的女儿,让她上网“google”下我是不是在撒谎......老太女儿对网络玩的并不溜,最终也没“google”出个所以然。

但自那次后,我便背起了“撒谎小男孩”的黑锅......

洋相二:你是日本人?
据新华社2014年的数据,海外华人数量已超6000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这么多人在海外,常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世界各个角落华人无处不在,老外见到中国人应该是“见怪不怪”。

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在大城市巴黎参观凡尔赛宫,米兰参观多魔大教堂,还是在小城镇卡尔马参观“玻璃王国”,赫尔辛格参观克伦堡宫,都常被老外问起你来自哪里。这是一个让人郁闷的问题,我们每次都满怀期待地希望对方看出我们来自东方大国中国,但大多时候老外表现地让人沮丧。在凡尔赛宫,当我们正在驻足赏画时,讲解员面带微笑过来询问“Japanese?”“No!”;“Korean?”“No!”;“Singaporean?”“No!”;“Taiwanese?”“No!”;“Hong Kong?”“No!”;“Chinese.”不知是问的累了还是其他原因,讲解员的表情明显从微笑渐变成平淡。这样的遭遇在欧洲时常碰到,被问得多了,有种被“中国人被人轻视的感觉”,让人感觉不太舒服。(PS:但在老佛爷、LV专卖店以及各大免税店,却是另一幅景象)

洋相三:gcd监控一切?
关于中国政治,大多老外是不太关心的。在老外日常生活中也很少因为中国政治或gcd话题造成的交流别扭。但若一旦成为较为严肃的问答,却会发现老外对中国政治有着明显的片面认识。

回国前,想留点纪念,专程跑到瑞典Hassleholm街头做了个“中国印象”海采。让人诧异的是,无论瑞典人,还是德国人、挪威人、丹麦人,70%在接受采访前会问“这个采访会不会被中国gcd知道?”“我们不会有危险吧?”“你做这样的采访,是不是被gcd监控”......暴汗。在生活上尚能与老外正常“对接”,在政治话题上,老外对中国真是相当地“无知”。当地媒体的偏见性报道、小道消息的胡乱传播,以及国际互联网上一些人士对中国的恶意歪曲,造成了老外对中国政治的极大误解。
洋相四:你是中国最富有的孩子吧?


作为非移民国家,瑞典除了欧洲人,最多的是“战争移民”,其中以索马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难民为主,其次是越南、印度等东南亚人。相较于棕色、黑色面孔,中国人并算主要海外群体。

见怪了“战争移民”,北欧人对中国人会有种误解,“来北欧留学的中国学生一定是当地最富有的人”。一次,去银行办理卡片,柜台姑娘突然问,“你是中国最富有的学生之一吧?”好生奇怪,“Why?”“因为你来我们国家呀?!”暴汗如雨(我是交换生,免学费),“像我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家庭在中国多得数不清。”柜台姑娘将信将疑。

但自从那以后,再去银行,我又成了柜台姑娘眼里的“撒谎小男孩”......

洋相五:你18岁了吧?
与老外相比,中国人普遍显“嫩”。白皙的欧洲人过了20,皮肤衰老的很快,颜值大大降低,年龄在脸上写的很清楚。对中国留学生,老外大多会猜错年龄。

年龄在北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北欧警察权利相对较小,不能随意要求路人出示人口卡、护照,而在丹麦、瑞典坐火车时,17、18岁的年龄是可以打折的,所以警察“看脸”猜年龄是个重要的标准。在很多时候,若非强制性出示身份证明(例如买酒,去限制性场所等),24、25岁,甚至30岁的中国人常会被问,“你过18了吧?”面孔年轻,在北欧倒是真的“占了便宜”。

洋相六:中国有两种语言,分别是“中文”和“广东语”。
与老外和一些华裔二代、三代交流,常被问到中国的语言问题。老外会问“汉语为啥有两种语言?”诈一听,还挺高兴,“呦,还知道简体字和繁体字呐。”解释了一通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后,老外一脸懵逼,不知所以然,“汉语不是Chinese和 Cantonese吗?”轮到我们懵逼了,知道广东都有很多人出国,却第一次知道Cantonese也被老外当成了一种中国标准语言。但后来,被问得多了,也就习惯Cantonese在老外眼里和Chinese近似并列地位的看法了。但唯一不解的是,福建nese、温州nese、青田nese,都跑哪里去了?

洋相七:喷泉是个稀罕玩意儿。
老太快60岁的儿子是个音乐老师。一日,音乐老师专门从斯德哥尔摩跑过来看老太。期间给我看了斯德哥尔摩新修的喷泉,有简单的音乐功能,专门录成视频“show”给我们看。看完,我们自然风度地给它点了赞,但事实上,那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喷泉,在中国各大城市、小城市,甚至乡镇的高端酒店就能看到。

我打开互联网,拿出了杭州西湖音乐喷泉的视频,那弧线形变、那绚丽舞美、那唯美音乐,看得音乐老师大加赞赏,频频问“这真的是中国的喷泉?”心中的小骄傲油然而生,“是。这样的喷泉在中国也有很多。”虽然是亲眼所见,但音乐老师脸上的“不可思议”明显还带着点“质疑”。音乐老师最后点评,“中国的发展速度太令人震撼。”

洋相八:小龙虾是稀缺品。
每年8月,瑞典会举办小龙虾节。全世界各地很少有国家像瑞典那样喜爱小龙虾,在节日里,瑞典人会用菠萝煮小龙虾,还会煲小龙虾汤,也会有类似中国的麻辣小龙虾。

那天,老太拿了一大碗小龙虾汤给我们,让我们尝鲜,配上一句,“这是我们美味的食物,你们一定没吃过”。感谢的同时,我们一脸纳闷,小龙虾不是最常见的食材吗?第二天,我们专门去ICA超市购买小龙虾,一看产地,把我们乐坏了,“From Taiwan”。原来瑞典人吃的老外是从中国远渡重洋过来的,还把它当做高档物品。本国的稀缺物品,误以为是别国最好的食材,真是一叶障目了。
洋相九:中国人都会功夫。


有一些亚裔学生在我们班。这些哥们会突然兴冲冲泡过来问:“你会功夫吧,show给我看看哇。”

......

中国电影和香港电影的一些动作片在外国比较好卖,李小龙照片是很多华裔青年家里必贴的海报。《卧虎藏龙》这类动作片看多了,老外的确会对中国人造成一种“都会功夫”的误解。在提问老外知道哪些中国明星时,Bruce lee、Jacky chen、李连杰、杨紫琼以及少林寺,是最容易被提及的名词。

 洋相十:中国人都穿着蓝衣服。
一次,班上的德国人突然问我,“为啥中国人都穿蓝衣服,或者灰衣服?”我被问得一愣一楞的,德国人解释了半天,我终于反映过来了,他说的是“蓝灰绿军装”,可那是中国70年代的事情啊。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在朝着小康生活大踏步迈进,德国人居然认为中国还停留在历史年代。

在一些老外眼里,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无现代化的国家,还认为中国人是穿“人民制服”“旗袍”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的国家。一般来说,离中国越远的国家,对中国越加不了解,例如日韩比东南亚了解中国,东南亚国家比中东国家了解中国,中东国家比欧洲国家了解中国。大体如此。

洋相十一:中餐没有泰国菜好吃。
海外中餐馆遍地都是,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各个城市都能找到中餐馆或中餐车。但很多老外会对我们说,“中餐名气很大,但还是泰国菜、印度菜好吃”。在“吃”上,我们自然不会认同老外的看法,中国美味世界第一的地位我们必须捍卫。

我们跑了很多中餐馆、亚洲餐馆,发现了老外的误解是事出有因的。中国人有很强大的适应和变通能力,在开中餐馆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中餐往往会根据本国本地居民的口味做大幅调整,中国人喜爱的辛辣、酸甜、咸鲜等重口味道在中餐馆并不多见,咸甜适中较为符合老外的传统口味,但确实少了一份原本的“中国味道”。很多到外国旅游的中国人常会觉得中餐馆不正宗,口味不地道,正是这个原因。而泰国人、印度人相对思维单一,照搬了原本的味道,更显地域口味,老外印象相对更加深刻。



中国是一个急速发展的国家。历史上从未有模板可以与当下的中国作比较,老外对中国的“落后”认识正因与此。但另一面,中国在国际上的主动大外宣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接老外地气、通老外情感的宣传产品还不够多,还不够到位,也是我们需要补缺的短板。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初现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大外宣,让老外看到全新的中国,少一点误解,多一点认同,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亟需破题的方向。

主 编:于博尧

责 编:毕瀚文

转 自:共青团中央


    关注 师大新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