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魔鬼剧,两集就掏空了我

 

豆瓣9.2,真不要吗?...



近几天的广州阴雨绵绵、潮气沾身。

这时候就适合看点阴冷蚀骨的,以毒攻毒。

不废话,送上我们今天的高分好剧——

真探 第三季
True Detective Season 3
《真探》,稍微熟悉美剧的胖友都一定对这个系列有印象。

2014年,它的第一部就刷爆了国内外观众的各种饭圈票圈学术圈马桶圈。(但要是拿它作马桶剧,患痔几率怕也是会大大增加)

原因无它。

不都说魔鬼藏于细节嘛——

这剧就是一部妥妥的“魔鬼剧”。

每一集里的种种线索、意象都藏匿了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信息,令剧迷们恨不得连当中的空镜都拿出来进行像素级别的放大,找魔鬼。
有时还有这种魔鬼……身材。
但与魔鬼共骑,有门槛。

缓慢多线叙事、冷峻幽深风格,都让它成为探案剧中的阿尔卑斯山——观剧挑战性高,当然随之获得的掘宝成就感也是一流。

到这部《真探3》,更是难度加码——

从案情开始就难

尽管,事件起因很小:一对单车出游的小兄妹,日落未归。
奉命找娃的警探海斯(马赫沙拉·阿里 饰)和罗兰(斯蒂芬·多尔夫 饰)一开始也没太放在心上。小孩嘛,去朋友家了,去找跟爸爸分居的妈妈了,或者在野外玩得嗨过头了,都有可能。
但很快,不妙了——哥哥找着时,已经是尸体。

死相还很诡异:

瘆人的草扎娃娃像陪葬品又像路标,一路指引着海斯警官。就在荒路尽头的山洞里,失踪男童双手交合,身体平躺。


失踪案升级成了谋杀案,而妹妹,依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熟人作案?极有可能。

兄妹俩的出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朋友也透露,他俩似是有了新玩伴,总是悄咪咪相约小树林。
那是1980年,美国南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居民彼此知根知底,熟人圈子就那么点大。

按说,要在这群人中把这残杀儿童的人渣拽出来,应该问题不大。

疑似在妹妹房间墙上凿偷窥孔的孩子舅舅,被镇民视为眼中钉、从越南战场退伍回来的拾荒印第安老兵,爱搞霸凌的小混混,都曾上过警方的重点观察名单。
那,又是为什么,这桩儿童谋杀失踪案,直到2015年,整整35年里都没能尘埃落定?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真探3》的第二点难:入戏难

叙事被分成了三条彼此交错的时空线:

1980年,小兄妹“死亡”案件以警方逮到“真凶”告终。
1990年,打脸了——一枚指纹、一格监控录像让人发现,原来妹妹并没有死。不但没死,后来更跳出来指认“帮凶”,在公众舆论和警界掀起大波。
到2015年,案子解了吗?

解他妹。

媒体调查后发现,当年案件诸多疏漏,质疑警察办案不力。

患上记忆障碍的海斯警探接受访问,女记者抛出质问三连——

1980年有个参与探案的警察在90年代重启调查时失踪了,为什么这样?受害兄妹的舅舅骸骨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碎石场?为什么有镇民说警察没找他们问话?
对啊,为什么?

年迈失忆的海斯警官一边脑内翻案,一边回顾自己被这桩案件改写的人生。找真相,找自己。

这也造就了《真探》与其他探案剧的视角差——

它没有给你一个能概览全局的上帝视角,而是利用了附体侦探本人的主观视角

它让主角以第一人称,来分享这段查案的私家回忆。

个人视野有盲点,记忆也常断裂,因此叙事常在过去和现在间来回跳跃。初始可能不惯,但一旦适应了,沉浸感比啥都来得强
这也是编剧尼克·皮佐拉托(Nic Pizzolatto)所抱持的观点,比起猎奇,他更想让观众跟主角去体验他的历史:

对我来说角色就是一切,这也是相比电影我更喜欢电视剧的原因,你要和角色共生……当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每个人都极力解释自己的故事,解释他们做出的决定,为了更契合现在而粉饰过去

《人物》「《真探》编剧:我们仅仅就是我们在生存和死亡之间的故事」

于是,当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件这么难破?

因为阻力实在是多。

光海斯警官的黑人身份就会给办案增加难度。

别忘了,案件发生在80年代的阿肯色州,那时候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海斯警官去调查一次性买走10个草扎娃娃的顾客,制作娃娃的白人老太太表示,对方是个一只眼睛有白内障的黑人。

问:他长什么样?

老太答得漫不经心:黑人不都长得差不多。

再问:那他往哪去了你知道吗?答:那群人不都住那块嘛(指较低阶层黑人的聚居区域)。
海斯警官和搭档只好硬着头皮去黑人区找,自然也是无功而返。

种族歧视还形成了“食物链”。

海斯警官怎么说也是警察,公职人士在外头多少还有点地位。但镇里以拾荒为生的印第安人就没这么幸运,当孩童失踪死亡,镇民几乎是第一时间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他:八成是那个捡垃圾的人干的!
尽管,这位印第安人同海斯警官一样,都是为国效劳过的越南战场老兵。但什么都挡不住白人镇民们的疑心和暴怒。

当他们怒气冲冲地抄起家伙,要找印第安人老兵算账时——

观众都明知道,指向他的证据根本不足,凶手不可能是这个人;海斯也知道,这种算账不过是出于偏见和恐慌的发泄。

但我们都无能为力,唯有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的印第安拾荒者成为他人转移无力感的迁怒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海斯警官一度对搭档罗兰很不满:刚刚你为什么不帮我说话?你明知道(身为白人的)你在警局里更有份量。
但海斯本人就能置身事外吗?

不是的,造成调查堵死的,还有他自己的固执。

在1980年,海斯认识了失踪兄妹的老师,对她很有好感。

1990年时,女老师已是他太太,还成了颇有声誉的纪实作家,她的书写的正是1980年的兄妹死亡失踪案。相较之下,海斯却事业不顺,依旧是个小警员。

他在太太面前,有点抬不起头来。

自卑化为恼怒,他指责她插手案件,“吃人血馒头”。
也因此,他一直没读她的书。(当中也有海斯本人有阅读障碍的原因)

谁知道呢?

当2015年的海斯,真正认真地翻阅过世老婆的书,才发现——

关键的线索,就藏在书里。


捶胸顿足,亦为时太晚。

他还无意中将涉案的无辜路人扯下水。

失踪男童的单车上,有镇上恶霸小混混的指纹。可见,就算他没犯案,也至少在男童失踪前,跟他有过交集。

海斯准备好好地套他词,审讯时连吼带骂还威胁:不老实点招了,就把你丢到监狱里,里面的黑佬就等你这种小鲜肉。

混混青年当场被吓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10年后翻案重访,海斯再见这位青年——混青已是安居乐业的踏实中年。

然而一见海斯,他马上被回忆吞噬,整个人崩溃了。
一次方向错误的审讯,给这个无辜年轻人造成了终生的阴影。

为什么案件这么难破,要花上整整35年?

就是因为当下的种种阻力和错判。偏见、固执、暴力、无知互相撕扯,而现实和人性盘根错节,让事件最终往失控的方向滚去。

经过时间,海斯警官才在回忆中慢慢厘清:原来当时有些状况并没有想的那么复杂,原来有些线索一直在那里,却因为视角盲点没看见……


就像海报上的slogan:时间让一切化为乌有,唯真相沉淀
但,真相真的能沉淀下来吗?

别忘了,2015年海斯已经得了记忆障碍。
射灯化为记忆里的明月,暗示记忆可能有假

他还能找到真相吗?

或许这才是《真探3》真正残忍而劲道的地方——

它始终弥漫着一种无力的宿命感

探索真相的心或许能多年不变。

但阻碍你的,有人群的偏见,有体制的死板,有自身的短视——熬到最后,你以为能翻案,记忆却短路了。

真相不会消失,但也始终碰触不到。

就算你再执着过去,想挽回曾经,却还是无能为力。


    关注 毒舌影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