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害死了谁?

 

孩子,只是一面恰如其分的镜子。...

作者丨小石头

来源丨小石头侃升学

(ID:xiaoshitoushengxue)


今天跟大家唠唠近来的一个热点。

广东某家长前日由于自己初二的儿子学习沉迷游戏、成绩过差,用其qq账号进入游戏聊天群内破口大骂。言语间略带哭腔,痛斥群成员“害死”了自己的儿子,逼问群成员“是不是人”,“都没有前途”。

此事经过人民日报微博的转载,在网友间更是炸开了锅。关于孩子沉迷游戏、无心学习的责任分配,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是游戏厂商诱导不周,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完整视频如下




小石头将在这里逐帧扒一下这个视频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手机产品低龄化的时代,甚有讨论价值。


1
先从群名称看起:D7一下,你就知道。
恕小石头年岁已高,不能直截了当的解释群名的含义。多亏厂内小朋友的提醒,才知道这是个关于动漫类游戏《崩坏3》的qq群。
登陆官网,画风是这样的


我们姑且不能认为这是游戏厂商的“罪状”,毕竟同类画风的游戏在市面上充斥的甚多,例如《舰娘collection》、《FGO》等,姣好可爱的动漫女性形象,深受学生玩家的喜爱。

小石头扫描二维码下载,并未遇到任何障碍。打开游戏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在游戏开发商logo一页的右下角,有一行小灰字:本游戏适合17岁(含)以上玩家娱乐。
不过,这幅画面只停留了三秒钟,如果不是眼尖,很难看到这个警示。

我们往深了想想,为何这个游戏只适合17岁以上玩家娱乐呢?
继续深扒,《崩坏3》为玩家提供了三种入口,一是已有账号登录,二是新注册米哈游账号登录,三是游客入口。根据小石头长期积累的经验,游客入口恐怕不能体验完整游戏,我尝试注册一个米哈游账号,看看初二学生是否能顺利进入游戏。
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厂商是提供了手机号和身份证双重验证来确定玩家年龄的。如果初二学生想要避开防沉迷验证,以成人身份玩这个游戏,是有困难的。

当然,网络上还是提供了很多方法来跳过游戏厂商的这种实名验证。

例如身份证验证:简单百度一下,有很多提供详实身份证信息、正反面皆有的图片,是简单易得、零成本的。
再利用搜索到的成人身份证通过网络买手机号,即俗称的“黑卡”,成本从8元到300元不等。

再不济,直接买其他玩家不要的账号,工作室批量产出的初始号,只需要50元。
根据群中家长的描述,孩子半夜三更还在进行游戏,显然是跳过了防沉迷系统。

这是游戏厂商诱导不周吗?

有很多网友呼吁,在我国建立完善的游戏分级系统,即13禁、15禁等年龄限制。

想法虽好,困难倒是也不少。一来现在我国现在网络资源还处于盗版猖獗的态势下,一些厂家为了利益可能会纵容“破解了防沉迷系统”的盗版传播;二来实名制验证确实有困难,通过游戏账号买卖,身份证信息买卖总能跳过游戏分级,总不能让每个人都买有FaceID的高端机吧?

这个锅太大,恐怕游戏厂商不能背。


2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位家长控诉的具体言论,寻找“害死”孩子的真凶。
显然,家长认为:搞这个群本身有错,是害自己儿子“每科都不过平均分”的凶手。那么这个qq群是否有裹挟性,强制孩子必须加入呢?

不深入其中,恐怕没有发言权。

小石头先尝试加入这个游戏聊天群,在搜索时发现,已经有数十个名称为“d7一下,你就知道”的仿冒群出现,根本找不到原群所在。
据一些信息反映,原群已经接受腾讯的调查,无法加入了。

但从视频中的群友聊天记录来看,群内气氛还是比较和谐的,讨论的也都是游戏范围内的琐事。这位初二学生的群内等级比较一般,属于发言不多的类型,在家长“过度激烈”的言语之下,群内的回应也是很平和的。
根据视频中的群等级判断,这位孩子并不是该群的重度参与者,只是一般参与者之一。
那么建群讨论游戏,本身是否是一种罪过?对于来去自由,发言自由的qq群,和收听了家长谩骂语音后态度还能比较端正的群友,我们心里恐怕已经有了答案。

这个锅,恐怕也不是一个聊天的qq群能背的。
上下滑动

查看长图


3
在小石头看来,这个锅应该是家庭教育的。

首先,我对这位家长的遭遇深感同情。

但凡能和儿子谈、能用没收手机,适度适量的劝阻孩子不要沉迷游戏的方法,我想她应该已经试过了。想必问题不是到了解决不了的程度,也不会出此下策来群里控诉。

可总不能在路上摔了一跤,就要把路拆了吧?
路永远是自己选的,跤也是自己不小心才摔的。找他人的借口解决不了儿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对孩子成长也会起到错误的示范。

一个受到广泛验证的结论: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都会效仿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若是经常用如同在群里发言一样“泼辣”的谩骂来解决问题,得到的必然是孩子劝不动、骂不动的性格,浑不吝。

一些人浑浑噩噩了上半辈子,再希望孩子不要游戏人生,讲些有的没的的大道理,势必被当作耳旁风。

孩子,从来不是实现父母未竟梦想的工具。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过不负责任的家长,上课到一半接个电话就打麻将去了。把孩子送来辅导班不是为了美丽的明天,只是为了尽义务找的托儿所。

我也见过负责任的家长,在处理游戏问题时发挥了堵不如疏的智慧。在同龄孩子沉迷红警、cs时,她和丈夫一道引导孩子玩起了《大航海时代》,还旁征博引的为孩子讲了大发现时代的背景故事。那孩子对地理历史自来了兴趣,后来上了北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只是一面恰如其分的镜子。

有位网友诙谐的描述了这种亲子矛盾:
十年前它是游戏厅

十五年前它是早恋

二十年前它是偶像

三十年前它是香港电影

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

有些人,只是需要一个背锅侠罢了


愿我们不要成为为了教育寻找背锅侠的人。

生儿育女和养猪,是两码事。
• end •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别忘了点赞支持!


    关注 小石头侃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