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做好书籍的立体化呈现,引导大众读“一本好书”

 

在3月1日的总局例会上,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一本好书》总制片人张烨镝从创作初衷、创作难点、创作细节等维度分享了节目的创作体会。...



精选国内外名家名作,《一本好书》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形式对其进行现场演绎,旨在激发观众兴趣,倡导大家多读好书。在3月1日的总局例会上,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一本好书》总制片人张烨镝从创作初衷、创作难点、创作细节等维度分享了节目的创作体会。

2018年10月,由江苏卫视和实力文化、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在江苏卫视和腾讯视频上线。

节目在模式上开创性地研发出了场景式读书这一节目形态。内容上,在环形的沉浸式舞台上将“一本好书”排演成“一出好戏”;同时第二现场由作家、学者从品书人的视角探讨书中场景,提供多元解读。《一本好书》打造了一种跨形态的节目模式——集影视剧、话剧、脱口秀、说书、评论为一体,把各种亮点集中展现,在引发观众思考、获得新知的同时,逐步拉近大众与经典著作的距离。



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一本好书》总制片人

张烨镝

为什么做一档读书节目?
为什么会做一档读书类的节目?这源于江苏广电总台始终坚持“责任塑造形象,品质成就未来”的办台理念,江苏卫视也一直坚持“有品质、有温度,只引领,不跟随”的频道定位。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与定位,成为节目组与实力文化合作的基础。

在与总导演关正文沟通中,节目组被一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在某个节目录制现场,主创曾进行一次关于阅读的随机调研,结果十分惊人。在场的600位大学生观众,仅5人读过科幻小说《三体》,《时间简史》甚至无人看过。都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的问题却变成了一千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读过《哈姆雷特》。
《三体》


能否借助电视的大众传播属性,借助现在电视技术、艺术的发展成果,向观众呈现阅读的美好,传递一本好书的精神价值,引发大家的阅读热情?这是节目组与联合出品方的创作初心,也是江苏卫视坚持“小大正”创造理念的初心。

在坚定创作初心和创作目的——做一档读书类节目后,节目组明确提出了创作目标,即做一档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读书类节目。

《一本好书》从研发到最终制作播出经历了三年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引起广泛关注的《见字如面》也是这档节目的副产品。早期节目因一些技术问题暂时没有解决才让《见字如面》先一步播出。

从节目形态上,《见字如面》的成功激发了场景化演绎的灵感,影视化则是让图书生动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节目组决定充分利用可视化、影视化、立体化的手法推广好书,并首创了场景式读书节目的形态。
《万历十五年》


12期节目,节目设计11种不同舞美,还原11本书中的经典场景。节目在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的基础上,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12期节目还原了11本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11本书为观众带来11个不同的世界,走进了11段不同的人生,跨越时间和空间,让观众汲取于自己有益的人生经验,并由此出发去阅读原书激发新的思考
层层筛选的经典书单
全世界很多服务大众阅读的机构和群体已经积累了大量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经典读物梳理结果,很多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教育机构整理提炼过很多供全人类共享的最该阅读的经典书目。

为了确定12期选题,制作团队搜遍了全球各种类型的推荐书单,形成具体书目的过程中,通过参考和比较书单,最终被共同推荐的作品成为节目组优先关注的选项。同时,根据创作团队也会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整理,加上更多中国元素,并最终以节目特有标准,完成最具价值的图书篇目选择。
导演与演员进行沟通


此外,在确定书目的过程中,节目组也会思考这本书是否适合场景化的改编方式。具体的细化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突显当下阅读价值。看重经典,并不意味着老旧。譬如失去了当下认知价值、思考价值生命力的前朝名著,就不再是团队所要选择的书目。节目中所呈现的经典,必须是活在今天、影响当下的。

二是适合大众阅读需求。一方面,适合普遍大众阅读水平、能激发大众阅读兴趣的图书是节目选择的重点;另一方面,在经典范围内,节目更倾向于选择全球长期具有较高销量的品种。

三是“世界的”与“中国的”兼顾。团队参照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权威书单,以国内外公认、影响广远、智趣饱满、有益大众为宗旨,审慎精选最值得所有人在今天阅读的重要图书,这其中也包括有足够比重的中国经典纳入。
《麦田里的守望者》


60分钟时长的节目,只为一个目标——动员大家马上去读这本书——抛出节目这块“砖”,引出观众用心读好书这块“玉”。《一本好书》想承担起的就是“广而告之”的责任。
环环相扣的制作难点
书目选择完后,每期节目的呈现方式又因每本书的内容而有很大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制作环节都面临很大的压力。

对于编剧来说,改编难点在于,以往的名著改编会强调“添加”,让电影、电视剧本身更好看,甚至产生独立价值。但团队提出的改编是要强调忠于原著,让大家看到原书,但很多编剧对此并不适应,对准确体现原著能力有局限,对曲解原著的跑偏不敏感,最后就只好创作团队自己动手。

这些年来,大家都习惯了生产粗粮、美滋滋地吞咽粗粮,这种细粮化的尝试十分困难。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团队自己学习与摸索的过程。

场景设置、导演工作更是十分艰难,可以说每一部分都是挑战。节目现场的录制其实是分两个部分:有一天多的时间是像影视剧拍摄那样专门拍分镜,这样机器都可以上台好好抠特写;还有一天是带着观众录制合成版。
导演与演员进行沟通


舞美的压力更多时候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间少、资金少,是《一本好书》的现实困境,受预算所限,每期只能拍两天。这样一来,就导致太匆忙、易出错。比如演员一句台词,字词上没错,逻辑上、情感上不对;从容地拍,可以很细致;紧赶着拍,可能就“滑”过去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舞美、道具、服装上。有一期节目,剧情中涉及好几次吃饭的戏份,节目组没有过多的资金更换道具,导致一桌饭菜反复呈现。而服装方面也是尽可能地节省开销,直接结果就是压缩规模。
《无人生还》


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一本好书》仍然在舞美上投入很高。仅舞美、道具、服装这几个工种,现场就有上百人的团队,两天拆搭一次,舞台瞬间由中国宫廷变成巴黎酒馆,又瞬间变成未来太空。拍阿来先生的《尘埃落定》时,全套的藏式房间、服装,很多演员也是藏族的,演土司的扎西从青海赶过来。那些服装,仅一套头饰就好几斤,徐帆带着这些头饰都没法低头,因为太沉,可最终呈现效果很好。

表演细节拿捏起来十分困难。为此,《一本好书》请来了众多业务能力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拿着做公益的片酬,却干着其他演播厅类节目3-4倍强度的工作。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把书变成了话剧,舞台、观众、大段的台词。其实不然。初来时,有经验的表演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问同一个问题:“我是按照话剧、还是按照影视剧来演呢?”镜头前的表演纤毫毕现,就要求动作小,细腻,声音也要自然生活;但现场话剧不同,需要让远处的观众也看见你的表演,肢体语言就比较大。而团队要做的就是和演员一起摸索着找到中间状态
导演与演员进行沟通


一般话剧要排练20天。一集电视剧如果AB两组,也要四天。因此,必须两天拍下来,而且还要给观众演。拍《万历十五年》时,王劲松听说演万历,觉着没问题;后来又说演老年万历,也没问题;拿到脚本,发现是个已经在地宫里的万历,起床跟几百年后的年轻人讲讲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仔细设计一番后,王劲松提醒导演说,“咱们的造型、表演都不要夸张,别装神弄鬼的让观众分心。”所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家和全体演员完成了所有各期连贯的现场演出。

总之,《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推荐好书的节目,它的初衷是用特定的、夹叙夹议的方式把书的魅力呈现出一个局部。
《万历十五年》


《查令十字街84号》那期节目里演员有句台词:我讨厌新书。演员不理解,为什么讨厌新书?后面的解释是:买新书,就像你买一件没有试穿过的衣服。这个比喻恰如其分。用总导演关正文的话说,《一本好书》这个节目,就是大众阅读的试衣间

在播期间,《一本好书》所选书目频繁登陆豆瓣热搜榜、当当图书热搜榜,并带动了相关书籍的线上线下销售;节目播出后,还联合蜻蜓FM打造了衍生节目,连续多周占据蜻蜓FM文化频道榜首;节目组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组织了40多场线下书友会活动,书友共同分享好书及书中亮点,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从线上视频观看、音频收听到线下读书分享,从个人对书本的理解到群体的思想碰撞,《一本好书》创造了一种集视、听、读、享于一体的书籍认知方式,开启了新阅读时代。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平凡亦英雄,《巡逻现场实录2018》以真实记录助力平安建设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新物种”《幻乐之城》这样由“繁”至“精”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从“窄众”走向“大众”,《戏码头》为戏曲扩声量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以匠心致敬匠心”,总导演详释《我就是演员》创意缘起及制作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相声有新人》:以新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力”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上新了·故宫》这样让故宫文化“焕颜”:推开“三重门”、透过“三原色”、联通“三次元”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用“新”唱响主旋律,让主题报道更走心

作者:张烨镝

编辑:李颀 王海婷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关注 广电时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