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他,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

 

愿所有出发的人,归来,仍是少年...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01
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咱们都听说过。

古时候读书的成本很高。

西汉那会儿,大家伙看书用的还是竹简,一卷上就没几个字,学富五车可能也只有几万字,而普通人家显然买不起五车书。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匡衡就去地主家帮人做工,不收佣金只求免费借书看。

然而问题来了:他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能看书,可灯油实在太贵了,点不起!

古人照明用的油灯,一般是动物油,叫“脂”或“膏”,最高级的就是秦始皇墓里点的“以人鱼膏为烛”了,普通达官贵人的话一般点个猪牛羊也差不多。

不过贫苦人家连肉都吃不起,哪舍得拿肥肉去熬灯油呢?

至于植物油嘛,那就更贵了,西汉时期才刚刚开始出现用芝麻榨油,叫作香油,物以稀为贵,这玩意儿也就庙里用得起。

穷小子匡衡到了晚上点不起灯,没法刻苦用功了,邻居家却总是灯火通明。

他灵机一动,干脆在邻居家的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这洞里透出来的光努力读书,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大儒,官至宰相。

【刘歆《西京杂记》说:“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希望他的邻居不介意这件事的发生。

古人邻居之间可能共用一堵墙。
02
可惜的是,我们对匡的要求太高了。

在那个昏暗的西汉中后期,匡同学为了生活,有些放纵。

匡衡凭借着他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很快声名远播,成了公认的学问大家,甚至得到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的垂青。

从郎中到博士,从光禄大夫到太子少傅,从御史大夫到丞相、乐安侯,匡衡一路高升,青云直上。

从一无所有到一朝得志,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渐渐地从一个解诗经的权威学者,变成了汲汲营营的官场混子。

在他位极人臣的多年时间里,他的政绩竟然如浮光掠影,在史书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所有的经历都拿去告小状和党争了。

西汉中期,朝廷独尊儒术,推重经学,讲究微言大义,匡衡一开始在朝堂上与人辩论时,总是说“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

这些言论得到了汉元帝的支持,他却开始慢慢地飘了起来,到最后“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所说所言完全是为了迎合皇帝,失去了本心。

他成了世人眼中的大儒,日日解经读圣贤书,也习惯性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有了某种道德洁癖,但偏偏是宽于待己,严以律他人,专爱找别人的小辫子。

匡衡和当时的大太监石显交好,溜须拍马极尽谄媚。

石显作为一个权阉,一定是反派咯,什么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什么事儿坏干什么的那种。

【《汉书·王尊传》:“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

比如这天,石显和匡衡看新打了胜仗、攻灭西匈奴的民族英雄陈汤很不爽,决定联手干他一炮。

陈汤正和另一位大功臣甘延寿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还十分自豪地说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千古名言。

可是他没有想到,刚回到长安,封赏还没得呢,一道弹劾他的奏折就从天而降了。

匡衡弹劾陈汤,从前就父丧不归,硬要在前线打仗,是为不孝;

假传圣旨,贪功冒进,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是为不忠;

攻破郅支城时,把城里的金银财宝都给将士们分了,一个铜板都没给国库留,是为不义;

如此不忠不孝不义之徒,应该下大狱,怎么还能封赏呢?

于是乎,陈汤还没到京城呢,司隶校尉的公文就发遍了全国,要地方官把这些得胜而回的士兵都抓起来。

陈汤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也给皇帝上了道奏折,说:

【臣与吏士,共诛单于,幸得擒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汉元帝一听也有道理,就把人放了,然后要陈汤他们赶紧回京接受封赏。

03


匡衡又不干了,上了道折子,说陈汤假传圣旨吧啦吧啦吧啦,汉元帝是个耳根子软的皇帝,一听这话也很对啊,于是又把陈汤等人给软禁了起来。

按理说,这假传圣旨是不对,但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陈汤和甘延寿两个人无论如何,功劳还是有的嘛。

一时之间,关于这两位到底是有功还是有惩,引起了朝堂的物议沸然,一时之间舆情汹汹。

像陈汤这样的武夫,恐怕怎么也想不通, 他战胜了刀口舔血的沙场,却输在了阴刀阵阵的官场。

直到另一位大儒刘向向皇帝上书,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奏疏,舆论开始一边倒地支持陈汤,汉元帝才决定跟着感觉走,赦免二人的罪过,论功行赏。

封赏一下来,匡衡和石显又气傻了:朝臣们要求以斩杀单于的功绩来封赏甘、陈二人!

在西汉名将中,斩杀过一国首领的名将,只有灌婴和李广利两个人,灌婴追斩项羽,封赏五千户;

李广利斩杀大宛王,封赏八千户。

陈汤和甘延寿难道也要封这么多?

匡衡回去一掰小算盘,发现他封了侯、官至丞相,也只有647户,岂不是太寒碜了一点!

他这个丞相没有立什么功,皇帝自然不可能加封他,他自己没有的,就也不想让别人有,所以,他马上告诉皇帝:陈汤杀的郅支单于不是真单于,是个假冒伪劣产品。

他一句话,闹腾了半天,让两个民族英雄声名毁于一旦。

最后汉元帝妥协让步,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再加赐黄金百斤。

匡衡心里美滋滋:谁也不能比我食邑多!
04
当时匡衡的得意与风光都是因为攀附了石显这个大宦官,不过,石显的好日子也不长,随着汉元帝的去世,石显失去了靠山,并为新君汉成帝所不喜。

这个汉成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宠幸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最后还死在了美人床榻上的那位昏庸帝王。

汉成帝新皇上任三把火,先烧一烧权阉石显,丞相匡衡有着强烈的政治敏锐度,迅速见风使舵,和御史大夫张潭一起参了石显一本,把他们仨以前一起干过的坏事儿全推到了石显头上。

最终,石显被贬为庶人,在被赶回老家的半路上忧愤绝食而死,而匡衡和张潭这两个污点证人,踩着昔日同伴的尸体,继续风光得意。

匡衡年少时非常贫穷,后来有了点钱和权,就越发地放不下了。

他不但要变成富人,而且要富得流油。

身为丞相,他的封地和俸禄足够他家里吃几辈子的了,但他仍不满足,竟利用职务之便,巧取豪夺临淮郡民田四万亩,并指使手下贪盗公家财物。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汉成帝建始三年十月,御史大夫张潭因举任私人,获罪免官,仅仅两个月后,匡衡私吞田地的事情也败露了。

他被抄了家、革了职,贬为了庶人,最终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让他穷困潦倒的家乡,没过几年后,孤零零地死去了。

一代丞相、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最终成为了过街老鼠。

我相信在读圣贤书时的匡衡,心中想的也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匡扶天下正道,但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让他在踏上名利场以后,迅速地变成了一个劣迹斑斑的贪污犯?

同样是苦出生的范仲淹,却成立千秋典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能做到的人,不多。

愿所有出发的人,归来,仍是少年。


    关注 历史教师王汉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