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二月二”,剃“龙头”,豆蔻梢头二月初

 

每一种民俗都有很多故事,而无论哪一种故事都会被老人们孜孜不倦地传承下去,这就是口碑,也是乡俗的继承。...



喜欢就点关注吧!

每一种民俗都有很多故事,而无论哪一种故事都会被老人们孜孜不倦地传承下去,这就是口碑,也是乡俗的继承。虽然现代人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有一些民俗和乡俗还会不断地被保持下来。二月二、龙抬头,一直如此。每到这一天,各大理发馆的生意都是爆棚的,即使平常生意稀疏的理发店这一天也会人满为患的。因为龙抬头,谁都想沾沾喜气,沾沾福气,沾沾运气,龙抬头,预示着新一年的风调雨顺,好运连连。
美好的愿望实际也是对新生活的向往。我们这个民族又特别在意吉祥寓意之类的象征,更是助推了这种乡俗的流行和延续。这也无可厚非。就如同有一些玩钱币就喜欢带8、带6的数字,也不喜欢带4、带7的,都是一种寓意罢了。
当然,二月二、龙抬头有更深的历史渊源了。有民间传说,休息了一冬的龙王这天会出门布雨,使老百姓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天,人们会理发,图鸿运当头,还会将美食加上“龙”以示吉庆:吃猪头肉称“挑龙头”,吃面条称吃“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
龙抬头还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这就是各地的习俗不一样了。能被冠以“龙”的各种传说和民俗,都有更深的寓意,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被冠以“龙”的各种乡俗就变得更加隆重了。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在古代天文学方面,也有更精确的解释。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季节判断。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初,“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当然,关于龙抬头的传说更有好多了,信手采撷就可以看到一些,有传说是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还有民间传说是,在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震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在二月初二一齐行动,都爆苞米花。玉龙看见后,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此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这都是关于龙抬头的传说,而关于二月二、剃头的故事就是近代的事情了。延续到现代,二月二、龙抬头,去理发,是从头开始,一年精神到头。从头开始,心态会永远年轻。古人认为,人就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生龙活虎,抖擞精神。每到二月二这天,理发的人络绎不绝,都要讨个吉利。现在大多数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二月二到了,你去打理一下自己的“龙头”吗?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关注 刀马物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