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毁不了你的一生

 

教育没有“起跑线”,人生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你的起点。...

最近关于美国招生骗局的事,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其中涉事者还包括几位好莱坞明星。可见,“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的教育思维,如今已有多么深入人心。

前段时间韩剧《天空之城》一度引发讨论,剧情核心就是几个上流社会的家长,使尽一切手段,要将孩子送进韩国最顶尖的大学。这一看似夸张的电视剧,其实极有力地反映了韩国教育现实的“夸张”。
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三所韩国一流学校,简称“SKY”,据《太极虎韩国:一个不可能的国家》一书分析,SKY在韩国的地位堪比常春藤,哪怕仅仅只是顶着首尔大学的学位名,其价值也已经相当于一个3000美元的手提包。更何况,其中的教授学者都是社会顶层人物,身边的学生也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的精英,能够迈入一所这样的学校,就意味着已经站在上流社会的门口了。

既然在进入竞争压力极大的社会之前,上一所好大学就等于“潜在的社会地位”、“潜在的赚钱能力”,那么理所当然的,一所好大学,就成了家长必须要帮助孩子抢占的制高点——于是,一部《天空之城》诞生了。
其实又何止是大学,教育路上每个阶段的那条“起跑线”,对于家长来说,就已经是一场激烈竞赛了。

韩国这种极度精英化的社会现象,国内观众应该并不陌生。据Wavemaker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儿童》白皮书显示,以五年级为分水岭,大部分中国家长会在早期教育阶段为孩子选报各种兴趣班,五年级之后则偏向各种补习班。

这是因为中国家长有这样一种教育期望,即:孩子眼界要拓宽、技能要培养,甚至现在颜值也要提升,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业不能输,总之,尽可能地打造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尽管现在不少家长已经有意识让孩子轻松快乐地成长,但仍难以克制对各种育儿KPI的追求,哪怕你不这么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在周围的攀比下,很难不陷进去,即使是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不免会落入这种思维陷阱。

为什么说是“思维陷阱”?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徐英瑾借哲学上的逻辑推理,来对这种教育迷思的对错做一次逻辑论证。
文 | 徐英瑾
来源 | 看理想APP《用得上的哲学》
(文稿经编辑)
01.
“名正言顺”理论有没有问题?
在证明“起跑线”理论错误之前,必须先介绍两个逻辑推理上的概念:假言三段论与滑坡谬误。

“三段论”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推理形式,它可以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上,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快速、有效地鉴别逻辑谬误。最典型的例子如下:

钥匙在小包里;小包在大包里;所以钥匙在大包里。

“假言三段论”就是“三段论”的其中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假言”,即带有假设条件,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如果……那么……”

为了更好理解,不妨把“假言三段论”比作一串北京糖葫芦,葫芦串上的每颗糖葫芦都是一句“如果……那么……”举一个较为简单的案例:

如果一个人憋气一小时,他的大脑就会高度缺氧, 这是第一颗糖葫芦;如果大脑高度缺氧,人就会死, 这是第二颗糖葫芦;那么就可以推导出第三颗糖葫芦——所以,如果一个人憋气一小时,他就会死。

这里体现了假言三段论的一个特点:三个假言条件句像葫芦串一样被串起来,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因此从第一个串的信息,就可以贯穿到最后一个串的信息。这也就是假言三段论的要诀。

用字母P、Q、Z来表达刚才所说的憋气这一例子,即P为第一个命题,憋气一个小时;Q为第二个命题,大脑高度缺氧;Z为第三个命题,人死掉。那么我们就可以缩写出一条逻辑公式:如果P则Q,如果Q则Z。那么如果P则Z。

有人说,我如果要在葫芦串里面串30颗“糖葫芦”行不行?你如果乐意又不嫌累的话,是可以的,但是要保证其中的任何两颗“糖葫芦”之间,都是可以顺利传递的关系。

再举一个历史上的案例。孔子做过这样一个论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意即,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民意,民意如果搞错了,事情能办成吗?事情办不成,国家的整个礼乐制度也就混乱了,刑法就乱了。刑法乱了,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孔子》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在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假言三段论,和前面憋气的例子,有着类似的结构。接着我们再来讨论它是否有效。

几年前胡玫导演有一部电影《孔子》,倒霉的是,它上映时正好和卡梅隆的《阿凡达》撞上一个档期,结果观影的成绩有点难看。这里引用韩寒批评《孔子》的一段话,这段话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孔子本身的“正名”理论,韩寒认为——

按照孔子所说的,把国家的名分搞对了,多磕几个头,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给疏通了,难道国家就治理好了吗?治理国家是多难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

我要指出的是,韩寒对于孔子“正名”理论的批评,可能角度错了。
孔子并没有说,名分对了,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孔子要说的是,如果名分不对,国家是治理不好的,也就是说,名分对了,只是国家治理好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韩寒对于孔子思想的批评,犯下了一个所谓的“稻草人谬误”——他攻击的并非是孔子本人的思想。这就类似于,孔子明明想说的是“做饭不加调料,这个饭是不能够好吃的”,但是却被歪曲成“做饭加了调料,这饭就一定好吃”,由此得出的所有这些批评,其实都和孔子本人无关。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孔子的推理就没有问题?这也得仔细地考量,但不能按照“稻草人谬误”的方法来批评。

孔子既然给出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假言三段论推理,那么他所说的葫芦串中的每一颗糖葫芦,都要在信息传递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否则,葫芦串的第一颗和最后一颗糖葫芦之间的信息沟通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这就可能是个问题了——为什么说一个地方的礼乐,就和它的刑罚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呢?秦国礼乐不兴,但刑法也中。

这样的批评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它追问的是这一串糖葫芦里面的任何一颗,是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葫芦串里哪怕有一千颗糖葫芦,只要有一颗坏了,信息沟通的作用就被堵塞了,最后一颗也得不到它应该要得到的信息,所以检查是必要且必须很仔细的。
02.
假言中的滑坡:见风就是雨


现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滑坡论证,这是在西方的逻辑教科书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意思是:在一个论证里面,没有检查推理当中每一个环节是否真正起到了信息传递作用,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那么为什么叫“滑坡”?

举例来说,一辆车从山顶上往下走,假设没人控制,从山顶上往下滑了十米,这是你看到的第一件事。接着它又往下滑了20米,这是你看到的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是往下滑了30米,然后你就得出结论,认为这辆车会一路滑到山谷里面去,当中不会停下来。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车在滑时,你没有去检查它继续下滑的趋势是否延续,就断言它会滑到到山谷里面,但其实你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很有可能这辆车下滑到一半,司机突然醒了,他意识到车在下滑,于是一踩刹车把车停住了,或者也有可能半山腰有块大石头,挡住了下滑的车辆,所以没有掉下去……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可能性,都可以使得这辆车停下来。

滑坡论证有一个特点,用中国的大白话来说——“见风就是雨”,看到一点点的倾向,就大惊小怪,认为以后所有的这些倾向都会跟着它走。
这种论证的谬误,我们应该都能够避免,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它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避免。
03.
“后劲”,才是真正优秀的赛跑者要考虑的


现在有很多影视剧都在反映“虎爸虎妈”现象,逼着自己的孩子拼命在起跑线上竞争的故事, 中国有一部电视剧叫《虎妈猫爸》,印度也有这样的电影叫《起跑线》。
《起跑线》


这些父母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形成一个有问题的「假言三段论」,再进行一次「滑坡论证」——

如果孩子输在了幼儿园的环节上,那么下个小学环节他/她就会输;如果输在了小学,那么下个环节——中学就会输;如果输在了中学,那么下个环节——大学就会输;如果大学环节输了,那么孩子就会输掉整个人生。

现在我们把这串“糖葫芦”的第一颗“糖葫芦”和最后一颗“糖葫芦”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环节输了,他/她就会输掉整个人生。”

这个结论非常恐怖,所以大家要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拼。当然有些人就更恐怖了,上幼儿园以前也要拼,已经有人开始拼胎教了。
但从经验的角度来讲,实际上这个论证所说的每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都有问题。套到滑坡论证上去分析,在这里的“滑坡”是什么,“刹车”是什么?

这里的“滑坡”,就相当于一条衡量人生成功指数的赛道,所谓的“输在幼儿园”,是指在这样一条坐标曲线上,一开始的指标就是一个比较惨的数值,所以父母就会预言,他会一步步惨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可以用“滑坡”这样一个隐喻,来表述“虎爸虎妈”的思维方式。

那么这个论证到底错在哪里?首先,它建立了一个错误的类比,它把人生的赛道类比成跑步的赛道,总觉得前面落下一段距离,接下来肯定也赶不上人家了。这个类比并不是特别有道理,因为跑步的规则和输赢,是非常清楚的,而人生的赛道,要复杂得多。

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商人,他们的评价标准一样吗?非常不一样。人生的赛道非常多样化,而且允许你闯出来一条新赛道。

现在有一些行业,是我们过去甚至没有听说过的,比如以前都认为电玩是不务正业,现在不但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而且有竞技,可以拿到巨额奖金。

所以人生赛道有非常丰富的竞争方式,怎么能单一地评价所有小孩子的输赢?虽然在幼儿园里还没有职业的区分,但当孩子全长大了,他们的赛道就会渐渐区分开,游戏规则都变得不一样,谁输谁赢,根本就分不出来。
此其一也,更重要的一个道理是——正因为人生的竞赛很长,所以真正优秀的赛跑手,要考虑后劲的问题。

很多教育专家都在批评:“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阶段的创造力不如外国的孩子?就是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开展得太残酷、太激烈,使得广大学子对于学习这件事过早地消磨掉了热情,以至于等到大学生和研究生阶段要发力搞科研的时候,已经没办法从应试教育的思维里面跳出来了,因此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科研创新力。”

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就是我们被”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假言三段论推理误导了,甚至可以说这个错误的推理是误国误民的。
04.
人生任何时刻都可以是新起点


讲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不服气,孩子基础打好没什么不对。

我个人的观点是,进行适当的早教,这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这些教育必须要结合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而不是向孩子灌输“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孩子来说太恐怖了。

以英语学习为例,家长应该让孩子真心地意识到英语是一门有趣的语言,也就是说,孩子想要学习英语的想法和动力,应该是通过英语看到人生赛道的丰富性,看到有人生的诸多可能性,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人相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论呢?最奇怪的是,很多家长也受过高等的教育,为什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

这一步还是牵涉到了前面讲的内容——一个好的论证的形成,它牵涉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社会氛围,包括政治和经济的这种氛围,它要强调的是一个均势和平衡。这个均势和平衡,其中也体现到了评价手段、人才成长渠道的多样性。

如果所有的人都往一条道上拼,往一条道上来挤,自然会真的觉得人生就像赛道一样,所有人都在赶。不得不指出的是,在传统的这种东亚的科举式考试范围内,天下的英才除了考试之外,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被社会承认的道路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人生就类似于赛道了,这种氛围正在逼着我们往这个方向去想。



相反,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氛围里面,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陈通”,研究纯粹的哲学问题,研究纯粹的天文学问题,甚至像法布尔一样去研究昆虫,像达尔文一样坐着巡洋舰,全世界去采集标本,都能够得到社会的最高的表扬,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在这种氛围里,赛道这个比喻就会显得非常荒谬,因为我可以随意开创我所需要的赛道,开创一个新的行业,我为什么要和别人在一条独木樟上去挤呢?自然,“人生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一个论证就变得不可接受了,更应该接受的人生隐喻是:

人生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你的起点,任何一个时刻你都可以开出一个新的赛道,你的输赢都可以按照你的内心来进行界定。
《用得上的哲学》是一档将哲学当作“邻家男孩”来看待的音频节目,不以哲学史为纲,而是以哲学问题为聚焦点;既关注人理性的一面,也关注人非理性的一面;既要解释怎样的哲学论证是合理的,又要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推理谬误,并且要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所谓的谬误。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用哲学辨清日常“迷思”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关注 看理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