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个大学3D打印实验室/研究所介绍(第一部分)

 

干货!...

南极熊·中国3D打印垂直媒体·欢迎关注


为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企业要找专业的3D打印人才,哪里有?
  • 学生想报读3D打印相关的专业,有哪些院校的那些院系合适的?
  • 博士毕业了,有哪些院校里面的研究所需要3D打印的老师?
  • ······
南极熊特别整理了干货内容《中国50个本科以上3D打印院校研究所介绍》,以分享给熊友,以备收藏查阅。下面是第一部分:

西北工业大学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是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三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金属构件的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创新设计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升我国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设计与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的科学原理和先进技术,培养大批具备增材制造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者,推动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能源等行业的更广泛应用。



增材制造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制造业的内涵和产业形态,是现代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品的设计准则由传统制造工艺优先向结构及功能优先转化,则是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增材制造技术不仅会带来制造工艺、生产装备、材料制备、相关工业标准、制造企业形态等整个制造体系的全面深刻变革,同时也为结构及功能优先的创新设计产品的制造提供快捷的实现途径。

实验室定位为一个聚焦与三个结合:聚焦国家需求与国际前沿问题,做好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的结合,前沿性研究与科学技术攻关、解决现实问题的结合,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度结合。

南通理工学院3D打印技术研究所

简介:
南通理工学院3D打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15年,主要功能有:1.3D打印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方向为3D打印控制与成型工艺优化、3D打印成型设备及装备改进、3D打印材料性能改良等);2.行业人才培养(包括按岗位要求在校内组建增材制造教学专业班和企业人员岗前培训等);3.3D打印技术应用服务(面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3D打印产品服务,面向创客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服务)。2016年,研究所作为“南通市3D打印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3D打印装备及应用技术实验室重点建设实验室”立项建设。

在研项目
1.谢永林,钟正根等.喷墨3D打印(XDA0902030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2013.7-2018.6;
2.包虹璐,张捷等.基于wifi的3D打印机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及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5.9-2017.8
3.姜杰.基于3D打印的体外医疗器械研发与应用.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及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5.9-2017.8
4.姜杰,李彬等.数字微镜投影式光固化快速成型设备的研发.南通理工学院科研项目.2016.11-2017.10
研究成果及技术服务预期
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6篇;申报(授权)专利15-20项;承担省、市级科技应用技术项目及企业技术开发项目6-8项;对外服务收入达20万。

深圳大学机电学院增材制造研究所

一、研究所简介
深圳大学机电学院增材制造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由劳长石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是深圳大学专门从事各类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机构。现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的教职工5名,博士后3人,研究生14人,均从事面向科学基础和工程应用的增材制造研究,涵盖了材料、工艺、装备和应用等各个方面。

研究所目前拥有多台光固化、生物打印、静电纺丝、低温直写、喷墨打印、双光子聚合、金属打印等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多种不同类型材料制备、处理、检测等设备。目前开展的增材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包括:a) 喷墨打印技术;b) 光固化技术;c) 金属打印技术;d) 静电纺丝技术;e) 低温直写技术 。所使用的材料包括:a) 复合陶瓷材料;b) 聚合物材料; c) 生物组织材料;d)金属粉体等。面向的工程应用主要包括:a) 周围神经细胞支架的制造;b) 轻质高强陶瓷件如蜂窝陶瓷等催化剂载体,c)特种金属零部件的制造等;d)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多孔电极的制造;e) 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制造。

研究所瞄准高水平增材制造科研技术,与国内外相关校企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国内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专项、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孔雀技术创新项目、深圳市科创委自由探索项目等10余项经费资助,总研究经费近1000余万元人民币。

研究所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科技楼1009-1010室。



图1. 增材制造研究所简介图



图2. 增材制造研究所团队主要成员介绍



图3. 增材制造研究所部分成员合影





图4. 增材制造研究所具体情况介绍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是机械工程与生物、医学及材料科学的新兴交叉领域。本实验室自1990 年代初开始进行快速原型技术(即增材制造或3D打印)的探索和开发,先后开发了分层实体制造(SSM)、熔融挤出制造(MEM)、无模铸型制造(PCM)、冷冻冰成形(FIC)、多功能快速成形系统(M-RPMS)。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年后,开始了金属材料和生物材料及细胞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开发了电子束选区熔化制造(EBSM)、低温沉积制造(LDM)和三维细胞受控组装(3DCCA)等增材制造和生物三维打印技术与装备。

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国际增材制造技术的前列,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2014年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用三维打印方式构建出体外三维肿瘤模型,BBC 为此视频采访了孙技术,并做了特别报道。此外,实验室还在异质多细胞打印、细胞芯片3D打印制造、体外生命系统构建、电子束复合增材制造、增材制造多尺度多物理场计算模拟等前沿领域进行了开拓和探索。

实验室于2013年5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近年来,实验室获得了2011年863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课题、2012 年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年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项目。2016年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成为111计划-“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实验室与世界各国优秀学者的交流,促进实验室国际学术地位保持和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建)
国防重点实验室:国防“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在建)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激光增材制造“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从事钛、钢、镍、铝等高性能难加工合金构件增材制造及关键运动副零部件激光表面工程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已承担包括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为使我国持续保持和不断扩大在“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这一事关国家工业实力和先进重大装备制造业能力水平的关键技术领域难得的明显国际领先优势,稳固占领该领域国际制高点并引领其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该变革性技术在重大工业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致力于钛合金、合金钢、高温合金、高强铝、难熔高活性金属等大型复杂关键构件的增材制造工艺开发、工程成套装备研发、专用高性能材料设计制备、技术标准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专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转移及应用推广等技术研发,建成国际一流的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成套装备研发基地”、“高新材料开发基地”、“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基地”,对带动设计、材料、制造、控制、检测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和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对跨越式提升我国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高推重比/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百万千瓦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等航空、航天、电力、石化、冶金、船舶、兵器、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提供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支撑,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王华明院士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3D打印领域有着卓越的成绩,2012年王华明凭借“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大型复杂金属结构件的制造,为中国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
负责人:史玉升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7042
电邮:shiyusheng@hust.edu.cn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 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和湖北省创新团队,是从1965年以来黄树槐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由100多名不同学科和层次的人员组成,知识结构涉及材料、材料加工、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光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黄树槐教授于2007年不幸去世后,由史玉升教授接替负责该团队的工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1)塑性成形制造技术与装备
(2)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3)三维测量技术与装备
(4)节水产品快速研制技术
(5)等静压近净成形技术
(6)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国家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省部级二等奖10项余、专利奖4项、团队人才奖10余项、研究生学位论文奖10余项;获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论文800多篇,被三大索引收录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培养博士80多人、硕士400多人。有关研究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016年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
负责人:史玉升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快速成形楼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7042
电邮:gangzhou@hust.edu.cn
网站链接:无

面向国民经济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低下、缺乏竞争力的现状,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创新平台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单位的设计生产能力,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形成产品,提升我国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汇聚一支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集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转移与推广为一体的,能够承担关键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具有极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将研究开发对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技术领域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细分为3个方向:大型自由锻件成形技术与装备、精密模锻成形技术与装备和板料成形技术与装备);
(2)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装备;
(3)等静压成形技术;
(4)快速三维测量技术与装备。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海鸥研究团队来自该实验室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7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主管部门为国家教育部。2008年首次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良好;2009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2013年实验室评估优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南大学钟掘院士担任,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担任,李培根院士担任实验室名誉主任。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数字制造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高端装备研发与应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基地。实验室面向运载、能源、信息等领域高端制造装备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数字制造基础理论、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数字制造系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数字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在数字制造基础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在高端制造装备形成了行业优势。

成员:
数字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室:熊有伦 丁汉 李国民 尹周平  熊蔡华  李仁府 杨文玉 孙容磊 张海涛 王帅 陶波黄永安 王瑜辉 张小明 杨华 郭家杰 李文龙 白坤 张琴 陈建魁

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研究室:杨叔子 史铁林 黄其柏 张海鸥 刘银水 刘世元 陈蓉 许剑锋 吴志刚 刘晓军 汤漾平廖广兰 汤自荣 夏奇 卢文龙

数字制造系统研究室:李培根 邵新宇 高亮 饶运清 张国军 吴波 陈幼平 邓超 管在林 龚时华 黄禹 朱海平 刘琼 潘全科 邱浩波 张超勇 李新宇

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室:段正澄 陈学东 李斌 唐小琦 周云飞 康宜华 彭芳瑜 艾武 朱国力 金建新 李小平 毛宽民 罗欣 陈瀚 李小清 严思杰 余文勇 曾理湛 朱国文 姜伟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曾晓雁领导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团队,在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经过十年的长期努力,在SLM成形理论、工艺和装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突破了SLM成形难以高效制备大尺寸金属零件等瓶颈。此前,我国在SLM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大部分装备依赖进口。

曾晓雁领导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研制出成形体积为500×500×530mm3的4光束大尺寸SLM增材制造装备,它由4台500W光纤激光器、4台振镜分区同时扫描成形,成形效率和尺寸迄今为止同类设备中世界最大。项目还攻克了多光束无缝拼接、4象限加工重合区制造质量控制等众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型复杂金属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成形。

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

以黄卫东教授及其团队为代表的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在金属3D打印领域极具代表性。曾打印3米高钛合金激光立体成形C919飞机中央翼缘条,为航空航天、军工中的金属3D打印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国产大飞机C919上就有西工大所提供的3D打印零部件。西安铂力特在金属3D打印机的研发生产及加工服务方面是国内的龙头企业。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

高性能材料加工成形新技术平台
本平台拥有一支梯队合理、年富力强,能承接重大研究任务的研究队伍,科研队伍共有固定人员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3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的百人层次3人;教授、副教授18人,其中4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1人。近三年新引进青年人才6人。

本平台拥有辽宁省高校“原材料特种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激光3D打印装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国家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气电子等领域用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围绕高铁用高强高导铜合金、3D打印技术、大型高效电机用非晶合金板材、棒材、航空用高温陶瓷、吸波和轻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相关的组织控制和成形加工的关键问题,开展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初步形成了特种制备与成形实验室;金属凝固理论及电磁控制技术;轻合金电磁改性技术实验室;凝固理论和建模仿真实验室4个研究团队。

近三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企业横向课题30项,科研总经费达2550万。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6项,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156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转让、技术开发、决策咨询与技术服务等约20项。其中科技成果转让10余项。《依托行业工程实践平台推动材料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辽宁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日本东北大学成立了“IMR-DUT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与日本著名的高力科铸造模拟软件公司成立了“QUALICA-DUT软件联合研发中心”。近3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

标志性成果:2012年“铜合金水平连续铸造的电磁控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2015年“高性能铜合金电磁连铸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依托行业工程实践平台推动材料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辽宁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缩机转子再制造控形、控性理论与方法”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 “1000MW核电机组核二级喷淋泵”获沈阳市技进步二等奖1项。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

以姚山教授为代表的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研发了PIPR轮廓失效激光快速成型方法,基于该技术研制的3D打印设备的工作面尺寸达到1.8*1.8米级,刷新了世界最大3D打印机记录。所研制的激光3D打印机只需打印零件每一层的轮廓线,使轮廓线上砂子的覆膜树脂碳化失效,再按照常规方法在180℃加热炉内将打印过的砂子加热固化和后处理剥离,就可以得到原型件或铸模。

华南理工大学杨永强教授团队

杨永强核心团队和技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在LaserAdd系列工业级金属3D打印机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开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度金属3D打印机。落户产业园仅一年半,雷佳增材就开发了6个型号的机器,预计2018年销售额过千万元,其发展速度被视为业内一个神话。

“华工的金属3D打印技术团队在国内领先。”杨永强告诉记者,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FDM、SLA和SLS等3D打印技术的源头,为我国3D打印技术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记者了解到,杨永强教授以其超前眼光和不懈努力成为我国最早和系统开展SLM金属3D打印设备、工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第四支技术团队。南极熊3D打印网对其敬佩有加。

以杨永强为首研发的3D打印舌侧托槽制造方法,获得了德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了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医疗许可,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1年前,杨永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敏锐地选择了激光加工技术作为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当时激光属于前沿技术,中国的激光加工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存在人才断层。我非常看好这一技术发展,研究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

“从2002年开始,得益于多年激光熔覆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的经验积累,我萌生了把单层熔覆制造涂层的技术拓展到多层堆积成型的想法,于是我开始了铺粉激光选区熔化技术的探索。”

虽然身为金属3D打印界的翘楚,杨永强却很少谈自己,他一直说:“我们是一个团队,这是团队集体力量的结晶。”华南理工大学金属3D打印团队在过去十六年间,申请了超过260项专利,授权的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99件、多项软件版权和外观专利,是国内金属3D打印领域中知识产权最多、布局最完整的团队。“大家都说华工算得上中国金属3D打印界‘黄埔军校’,国内很多家领先企业的技术源头都来自这里。”杨永强说。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应用领域的加速拓展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形成,全球3D打印市场可能进一步迎来爆发式增长。(图/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王迪 党委宣传部 王云昀 文/广州日报 创意设计/设计学院 胡婉清 罗晓燕 编辑/李伟群)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于2000年5月在原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基础上组建而成。拥有光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北京市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科研人员300余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3名、副高级职称教师21名、中级职称教师22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61名、硕士生188名,包括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7名;正在承担一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改造在内的重要科研项目。2011年,成为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结合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过“211工程”持续建设,形成了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激光微纳加工与超快科学、能量光电子技术与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四个特色学科方向。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激光三维制造、轻合金激光焊接、非金属材料激光加工、微纳光学、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高能量皮秒激光技术、大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等方面形成技术优势和特色,研究成果在工业和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工程研究院将继续“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走国际合作之路”,站在国际激光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不断凝炼特色方向,汇聚优秀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努力促进激光先进制造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激光工程研究院拥有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中德激光技术中心,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4个科研基地;激光先进制造实验大厅,高亮度固体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非金属材料激光制造与改性实验室,激光加工过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实验室,大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实验室,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实验室,大能量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实验室,准分子激光微技术实验室,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实验室,超快强光物理实验室,倍频激光与光纤激光微加工实验室,拉曼光谱实验室以及生物光子学实验室等14个科研实验室。形成了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激光微纳加工与超快科学、能量光电子技术与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四个特色学科方向。“九五”至“十一五” 期间,完成了一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在内的国家重点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的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激光三维制造、轻合金激光焊接、非金属材料激光加工、微纳光学、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高能量皮秒激光技术、大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等方面形成技术优势和特色,研究成果在工业和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浙江大学浙江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傅建中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贺永教授、尹俊研究员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姚斌教授
实验室网址:www.zju3dp.com

主要研究方向
l  3D打印精密控制和检测
l  3D打印金属成形制造
l  生物3D打印
l  软物质3D打印

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建立于2014年8月,是浙江省首个聚焦于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科技政策导向,瞄准三维打印领域国际前沿技术进行创新探索,现任主任为浙江大学傅建中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的姚斌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重点聚焦于3D打印装备开发、3D打印工艺研究、3D打印中高速高精控制、3D打印路径优化、生物3D打印、3D扫描等方向。目前实验室已成功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3D打印机、在3D打印关键技术层面已申请40余项发明专利,发表相关SCI论文80余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逐渐成为3D打印领域高水平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基地。实验室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基金重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大量企业合作研究项目。

南京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实验室

中心目前建有两个增材制造实验室,一个为金属材料制造实验室,主要开展多种金属、陶瓷材料的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一个为ABS塑料制造实习室,在金属工艺实习、工程技术实习以及开放性实验、公共选修课中作为单独的实习模块,向学生开出相关课程。



ABS塑料制造实习室



金属材料制造实验室

金属材料制造实验室主要开展多种金属、陶瓷材料的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1)金属材料激光选区熔化(Laser Selective Melting)成形工艺,主要解决航空、航天、医疗植入物等复杂异形结构件的成形质量优化方法。

(2)陶瓷材料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基于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研究生物陶瓷、耐高温陶瓷材料的增材制造工艺,目标是制备力学性能优良的生物陶瓷、耐高温陶瓷部件。

(3)三维零件模型拓扑优化设计,实现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典型关键零部件的减重设计。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正式获批,获批经费500万元,实验室主任为融亦鸣教授,副主任为朱强教授。



该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对南方科技大学的战略布局和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满足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产业规划和深圳市产业转型技术升级需要,对提升深圳市在国家层面先进制造领域的带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重点实验室是南科大正式成立、由王华明院士领衔学术委员会的“先进制造中心”的重要基础之一。目前已开始承担深圳市3D打印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人才发展路线图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

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于先进技术研究院创立,在增材制造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在激光粉床烧结、数字化光处理、熔融沉积成型等三维打印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植根于中国科大国际一流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性人才,并依托安徽省增材制造协会联合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主要研究面向金属材料的激光熔融成形理论与技术。实验室拥有ConceptlaserM2快速成型设备及其配套设施,致力于开展复杂零件的增材制造研究,为我国高端装备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013年开始建设,2015年12月通过验收。实验室现任主任为范树迁研究员。

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及其智能制造系统开发,主要研发领域为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增材制造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
(2)增材制造功能材料定向设计原理与制造方法研究;
(3)增材设计及增材制造的前沿应用技术研发;
(4)面向行业/国家重大工程的智能增材制造系统开发。

特色为:重点研发具有工业4.0特征的增材制造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智能增材制造系统,探索满足未来工业制造新特征的泛在智能增材制造新原理、新机制和新方法,构建以增材制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验室汇集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工业设计三大平台,具有完整的学科交叉优势、完善的软硬件平台以及人才队伍优势。

智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欢迎具有激光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与学生到实验室交流、工作和学习。

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

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下属4个子实验室,分别为粉末制备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后处理实验室以及检测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通过整建制引进海外著名科学家(院士)团队,聚焦增材制造国际科学前沿,对接上海和国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对增材制造技术的重大需求,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增材制造创新研究和技术应用国际化平台。
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能够尽快承担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高精尖成果、获得一批高级别奖项,为上海和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
中国3D打印专业媒体·感谢分享


△进入南极熊公众号底部菜单栏,有更多3D打印的精彩内容


    关注 南极熊3D打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