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合法的"上瘾毒品",它叫作「糖」

 

如果世上有什么合法的上瘾毒药,它的名字应该叫作糖。...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谷 君 说

嗜甜的人了解含糖饮料有害还是停不下来,甚至还会以自己不胖、血糖不高、离糖尿病还很远为理由继续自我欺骗。
有一种合法的"上瘾毒品",它叫作「糖」
文/Z君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前,小M想问大家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近期,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跨度超过30年的跟踪研究将含糖饮料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每天两杯含糖饮料或致早死#的话题在网上迅速引起热议。

此项研究对37716名男性与80647名女性进行了跨度长达34年的研究(1980-2014),并对期间过世的36436人进行了归类分析(其中7896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2380死于癌症),得出了饮用过量含糖饮料与总死亡率升高有关,并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相关。[1]
文献截图:SSB即含糖饮料,显示与乳腺癌、结肠癌有较显著的相关性。


与吸烟和高脂饮食的人人喊打相反,人们对糖似乎有着十分微妙的情绪。虽然碳酸饮料销量疲软,然而奶茶果汁又异军突起。

糖类作为人类必须的营养,总是能够给沉沦的人们自我安慰的借口。甚至,为了满足 “甜瘾”,人们还发明了各种人工甜味剂,让消费者们能够心安理得地享用各种号称“无糖”的饮料。
说糖会上瘾,其实也不无依据。毕竟,甜味带来的愉悦感总是令人欲罢不能。

动物数据显示,添加糖的摄入与药物类效应之间存在显著重叠,包括暴饮暴食、渴求、耐受性、戒断、交叉敏感、交叉耐受、交叉依赖、奖励和阿片类效应。也就是说滥用药物和添加糖摄入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和重叠。[2]

就好像抽烟的人明知抽烟致癌依然会抽,嗜甜的人了解含糖饮料有害还是停不下来,甚至还会以自己不胖、血糖不高、离糖尿病还很远为理由继续自我欺骗。

那么饮食中摄入的糖分过多,究竟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呢?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和医学家做了许多相关的科学研究。
肥胖


糖是能量的来源,高糖=高能量,自然也就会肥胖风险。而含糖饮料并不容易带来饱腹感,无形中便增加了人一天所摄入的总能量。对于自控能力不强、健康知识不完备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

儿童期肥胖是成年后发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不论是国内还是全球,儿童摄入含糖饮料过多的情况都令人堪忧。来自荷兰、希腊、美国、英国多地的研究都显示含糖饮料与儿童体重、腰围等指标的增长具正相关性。[4]
糖尿病


糖吃多了血糖会升高,这是普通人对含糖饮料危害最普遍最直接的认知。一项超过30万参与者的研究表明,摄入含糖饮料最多的人群比最少那部分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26%。[3]不过虽然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糖摄入,但糖尿病本身却并非直接由糖摄入过多所引起。遗传风险、高脂饮食、用药不当以及其他内分泌因素也都被认为与糖尿病的发生有所关联。

另外,糖的种类、食物来源等因素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葡萄糖的升糖指数就比蔗糖、果糖之类来得更高。一项针对不同食物中果糖对人体作用的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含有果糖的食物在不提供过量热量的情况下不会对血糖水平产生有害影响,但含糖饮料和果汁等带来额外过量能量的含果糖食物却似乎有害。不过,研究人员也承认仍需更高质量的数据来进一步证实这一切。[5]
心血管疾病


文章最初来自哈佛的研究即提到的过多摄入含糖饮料与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相关,不仅如此,使用甜味添加剂代替糖的饮料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这样的研究并非个案,此间亦有研究显示,含糖饮料的摄入与血压相关,果糖与葡萄糖的摄入也是如此,且在尿钠排出较高的人群中更加明显。[6]
肾病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对3003名肾功能正常的非裔美国人进行了长达 8 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包含汽水、含糖果汁和水的模式与较高的慢性肾病风险相关。这样喝饮料频率最高的人群与最低的人群相比,罹患慢性肾病的风险高出61%。[8]
皮肤衰老


爱美的女士们对“抗糖化”这个概念一定不会陌生。在体内,糖可以与蛋白质分子交联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ed products,AGEs)。如果胶原蛋白都被糖给反应走了,皮肤的弹性自然就会减弱。可以说,糖基化在皮肤的衰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友情提示:请谨慎使用抗糖化作为劝女朋友放下奶茶的理由,极易出现“连奶茶都不肯买给我喝”、“你是不是嫌我老了”、 “我正好看中了一套抗糖化的护肤品”等多种反噬的可能。)
痛风


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喝碳酸饮料、功能饮料,改喝鲜榨果汁会健康的多。然而,果汁在过量引用的情况下也不健康。曾有一名12岁男孩因左脚脚趾关节疼痛去医院就诊,却被查出患上了痛风,医生询问后发现,男孩几乎不喝白开水,反而爱喝各种果汁。而果糖摄入过多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7]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说,使用人工甜味剂虽然也有害,但总比含糖饮料好吧?然而,今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似乎也不太乐观。人工甜味剂的风险来自于另一方面,即肠道微生物。甜味剂通过扰乱肠道微生物的各种代谢,让有益菌群数量下降,有害菌的数量上升,导致包括葡萄糖吸收增加在内的各种后果,依然能够升高血糖,促进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
哎,你说人生都这么苦了,怎么想尝点甜头这么难……参考文献:[1] Vasanti S. Malik, ScD, Yanping Li et al.,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 Circulation. 2019; 139:00–0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7401

[2] DiNicolantonio, James J et al., Sugar addiction: is it real? A narrative review, DOI: 10.1136/bjsports-2017-097971

[3]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Diabetes Care 33:2477–2483, 2010

[4] 王佳,邢小燕等,含糖饮料摄入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风险的增加,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4.02.016

[5] Vivian L Choo,Effie Viguiliouk et al., Food sources of fructose-containing sugars and glycaemic contro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studies, DOI: 10.1136/bmj.k4644

[6] Ian J. Browna, Jeremiah Stamler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SUGAR INTAKE OF INDIVIDUALS AND THEIR BLOOD PRESSURE: INTERMAP STUDY. Hypertension. 2011 April ; 57(4): 695–701. 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0.165456.

[7]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

article.do?id=bf29158235bb

[8]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U2OTU4MQ==&mid=2649910926&idx=2&sn=71734bf727bb0ef14d27bad2fd930abc&chksm=83c3c04cb4b4495a290c82f0c106a7276cc0e4bb92e98f3f350eb2bce2a2f3ac08ec4f2f5d4e&scene=21#wechat_redirect
 - End  ▎生物谷 Bioon.com -  
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生物谷APP~


JAMA Oncol:中国科学家新发现!多吃全谷物食物或能降低肝细胞癌风险

Nature:鉴定出用于预测肝脏中有毒脂肪累积的血液生物标志物

Nature: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有望治疗囊性纤维化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生物谷APP,围观更多精彩!


    关注 生物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