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一个医生的反思

 

为何现代医学如此难懂,中国医生又为何大多如此高冷?...

现代医学的范式


在让医学回归“朴素”一文中,皮皮瓜对医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宏观叙述,并分析不同医学时期的医学范式,也就是不同医学中医生的知识体系及思考方式。下图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范式:


传统医学的范式


现代医学的范式


与传统医学比较,现代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每个疾病有自己的理论。或者说,医学知识以疾病为索引搭建框架。而当前流行的所谓“循证医学”,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医学,因而不属于新的医学范式,只是对知识来源和权威性的冲击。循证医学影响下的现代医学内核是,诊疗过程中的所有步骤都需要研究数据支持,其中治疗手段必须经临床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皮皮瓜将基于上面的观点分析现代医学的困惑。
为何现代医学如此难懂?


前段时间,一位同声传译领域的专家来我所在的科室,为我们这些“业余翻译”授课。期间,他不禁感慨医学的专业性之强,外行人想学个皮毛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工作原因,他必须自学很多知识,请他做翻译的又多是各行业的顶级学术会议。多年下来,他自认为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可达到半个专家的水准,在很多方面也算入了门,唯独医学至今搞不定。

确实,皮皮瓜听说过医生转行做其他工作,却从来没听过其他行业的人通过业余学习考到执业医师证。

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就没那么高不可攀。很多中医爱好者自学一段中医后,就能在面对疾病时说出一个一二三,胆大者甚至敢于自己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因为理解了传统医学那套统一的理论,就能理解传统医学,而这种理论往往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之上,那些道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并不难懂。下面是传统医学医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鉴于中医粉众多,皮皮瓜在这里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中医粉自学中医的观点:作为感兴趣的知识学习可以,不建议自己开方抓药。传统医学除了理论,还有技能。理论可以自学,而望闻问切这些技能,没有老师带是学不会的。比如著名的滑脉,所有中医书的描述都是“如盘走珠”,背下这四个字很容易,但没有老师带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认识这种脉象。如果光有理论,而相关技能掌握不到家,判断病情(属于哪种失衡或者“证”)就会出错,基于病情开出的药方就是错的。

现代医学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只有关于每个疾病的理论。普通人想了解现代“医学”的大概,根本无从下手,只能去了解“某个疾病”的大概。皮皮瓜在自己的工作中,见过很多“久病成医”的病人或家属,他们对某个疾病的了解非常详细,但仍然不可能自己看病,高度依赖医生,因为仅有医学知识无法成为医生,其还需要医学技能。

下图展示的是一个现代医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为了展示学医的艰辛,而是想告诉大家,现代医学的知识壁垒很高,即使是脑力过人,能跨学科搞定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基础的人,若没有经历过临床专科的教育,也无法“大概地”了解医学。这里,“大概了解”的定义,是对于一个疾病,用医生和医生之间交流的话向你解释,你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皮皮瓜有几个同学,学到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医生,就改学其他专业,虽然他们已经学了相当一部分的医学基础课,但由于没学过临床专科的知识,面对疾病时和那些没学过医学基础知识的人并无多大差别。

行文至此,很多人会认为现代医学如此难懂,是因为要学的知识太多了。没错,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毕竟对于那些有超高兴趣或超强毅力的人,这都不是事儿。最关键的是那些知识在医学院外面根本就学不会。比如最基础的解剖学(大体+微观),即便一个人能过目不忘,把课本每个字都背下,但如果没去倒腾过实体,他仍然学不会。学各个临床专科的时候,比如神经科,是学习如何把生理、病理、药理及其关于神经外科的知识应用于到那些有着共同解剖背景(神经组织)的疾病。
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医生、尤其是那些大医院医生,普遍高冷。看病过程中医生对自己这个人好像不怎么关心,关于自己的病情,说的话很少。

其实,理解了现代医学的知识壁垒之高,再结合我们的国情,就不难理解医生们的这种常见表现。

人在做决策时都会下意识地权衡得失,皮皮瓜认为,“高冷”是医生们无奈的选择。

首先,现代医学难懂,给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人解释清楚病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医学名词都需要进行解释,直接的解释让人难以理解,还得做比喻。对于中国的医生,尤其在那些高负荷运转的大医院,对每个病人都这么做的时间成本很高。所以,如非绝对必要,能省则省。皮皮瓜算是一个在解释病情方面比较积极的医生了,但也会尽最大努力把它的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比如面对住院的病人或家属问病情,如无特殊情况,我都会让他们耐心等到做术前谈话的那一天,而且会强调,想听的人也务必在那天到齐,同样的话我没时间说第二遍。

第二,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以疾病为线索,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很可能医生自己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合适。而现代医学要弄清楚病症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几乎都少不了实验室或影像的检查。

下面这种残酷的情况在我们医院很常见:

一个头痛的病人,排了3个小时队,终于轮到自己了。进入诊室,告诉医生自己头晕,没有别的不舒服,医生问:查过吗?答:没有。那先拍个磁共振看看吧。开单、打印,请下一位。从进门到出诊室,3分钟结束。病人如果追问自己头晕的原因,医生只能回答不知道,再追问有哪些可能,脾气不好的医生可能就不高兴了——导致头晕的可能原因太多了,从何唠起。

另外,医生说错话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说出判断和预测。比如,头晕的原因,多数都不是大问题。但如果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就贸然地说“不用担心”,心态较好或时间宝贵的病人可能就把磁共振预约单撕掉不做检查了;如果很不幸,头晕的原因是脑袋里长了恶性肿瘤,病人很可能会怪罪医生。

第三,现代医学的思维习惯导致医生容易忽略整体。面对一个疾病,浮现在医生脑中的知识是基于这个疾病铺开的。很多疾病是局部性的,治疗也是去解决局部的问题,对于这些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情绪、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对诊疗措施不会产生影响。医生们面对这些疾病,或是由于时间紧迫、或是由于思维惰性,慢慢习惯于把眼光放在局部,忽视整体状态。

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就不会这样。第一,理论容易理解,解释病情很容易。第二,几乎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检查,医生就能做出判断,不会让患者带着疑问进入诊室,再带着疑问离开。第三,传统医学没有局部性病因的概念,所有的疾病都是整体的失衡,医生必须去关注病人的整体状况,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者被认为是庸医。

总之,中国医生“高冷”的问题,涉及很多因素,皮皮瓜只是就自己的切身经验,做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回答,难以面面俱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 END / ————


    关注 协和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