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到医院还有5%死亡率的病,控制糖和烟就能避免了

 

心肌梗死非常凶险,及时送到医院还有5%死亡率,如何预防,看黄浙勇医生讲解...









急性心肌梗死


精神压力太大、情绪极度变化

血管痉挛、血栓堵塞

每5个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和医聊君一起来了解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比方,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为汽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样,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也为全身器官和组织提供代谢和活动所需的动力。同时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和氧来保证他自己的正常工作。

心脏供血也是通过血管进行,因为血管整体形状像顶帽子,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为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再分为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
从我们的青少年时期开始,就有血脂等血液杂质在血管沉积,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而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肥胖、长期大量吸烟、经常熬夜、长期高度紧张、久坐不动等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加快进展,直到某一天,血管硬化导致血管过重狭窄,引发心绞痛;或者以一种更惨烈的过程,比如硬化的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通俗的讲,就是心肌细胞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冠心病、心脏病。当然,还有一部分特殊病因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比如精神压力太大、情绪极度变化、血管痉挛、血栓堵塞等。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就知道我们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危险之中。目前全国大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病,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并且这个数字逐年升高。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也就是说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无论城市或者农村,男性或者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在没有现在的急诊溶栓和介入治疗治疗之前,死亡率甚至超过30%,即使目前有先进的医疗手段,也仍有超过10%的死亡率,基层和偏远地区则更高。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幸存者,若没有及时开通闭塞的血管,会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心脏衰竭,具有高致残率,丧失生活质量和劳动力。当下青中年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越来越多,心肌梗死后对病情和长期预后的担忧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我们不停地讲急性心肌梗死有多么危险,我们离急性心肌梗死有多么近,有人就会问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远离急性心肌梗死呢?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呢?

我们说,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包括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中医讲“上医治未病”,那么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就是“治未病”。冠心病常见传统的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

目前临床上的证据和经验,支持高血压病人将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mmHg水平能够更好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生,当然,理想血压更佳。

对于糖尿病病人,支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水平,基本上就是空腹血糖小于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

对于高血脂病人,根据合并的心脏病及糖尿病等情况,支持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甚至1.8mmol/L以下,必要时还可控制的更低。

对于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久坐、肥胖等,要求戒烟、限酒直至戒酒、规律适当运动,严格控制体重等。

第二个层次,就是控制冠心病的进展。一旦明确冠心病,则需要在第一个层次控制的基础上,严格遵从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至需要心脏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搭桥手术,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生命危险。

冠心病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或联合其他类降脂稳定斑块药物,控制血压、改善心脏肌肉重构药物,控制心率减轻心肌氧耗从而减少心绞痛发作药物,以及扩血管、改善心肌代谢等药物
△ 感谢本期节目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黄浙勇医生
谨慎提示:医聊家是提供专业医疗知识的视频平台,具体疾病诊疗请在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关注 医聊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