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人类危机救赎之战

 

这些活跃在全球的建筑事务所,正通过各自的设计实践给“绿色建筑”一个更广泛的定义...



全球变暖问题正在时不时袭击着这个星球上的人类聚居地。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发出了一份警报:到2030 年,全球气温升高需控制在1.5 摄氏度以内,否则人类将面临一场巨大的危机。那么从现在算来,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一年。眼下,本届米兰三年展刚刚于3 月1 日正式开幕,策展人Paola Antonelli将主题定为“破碎的自然:设计承载着人类的生存”,讨论能够解决紧迫环境问题的“恢复性设计”。绿色建筑乃至于绿色城市规划,将以何种方式缓解随即而来的危机?让我们跟随建筑师的脚步,探寻他们对绿色未来的思考脉络。

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绿色建筑”往往看上去非常引人注目,变得异常“性感”,然而,当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绿色”或“可持续”的言论,它真正的含义却越见模糊。所幸的是,包括Ingenhoven、MVRDV、Stefano Boeri Architetti、Snohetta 和WOHA等在内的一批活跃在全球的建筑事务所,正通过各自的设计实践给“绿色建筑”一个更广泛的定义。而倘若有朝一日“绿色”或“可持续”一词消失,我们该用什么词语来定义一个更为智慧的建筑和建筑文化呢?
“零碳排放”,建筑能效的探讨
“零碳排放”是对未来建筑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并非完全杜绝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对于“耗能第一”的建筑而言,能耗问题自然首当其冲。为了提升能效以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建筑师们往往借助自然的力量。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建筑”,它不仅要为供暖,通风,冷却,照明灯系统提供所需能量,也要考虑到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搭建,使用,维修和拆除中使用到的能耗。
南京中芬中心
芬兰PESARK建筑事务所








芬兰PESARK建筑事务所将芬兰国家科技研究中心VTT正在研发的一种收集太阳能的新技术,首次运用在南京中芬中心的建筑外立面上。较之传统的太阳能收集技术,VTT 不再受限于固定样式,而是可以打印出任意定制的颜色和图案。
▲芬兰
PESARK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Pekka Salminen
哈佛HouseZero
挪威Snohetta事务所


Powerhouse 
是一个诞生于挪威的可持续评估标准,由Snø
hetta、Entra、Skanska,Asplan Viak 和零碳排资源协会联合发起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联盟。Powerhouse 标识出的Plus Houses 可以自行产能,在60 年的使用过程中生成的能量将超过它在建造与日常使用中的所有耗能。






作为可持续发展联盟Powerhouse的创始成员之一,挪威Snohetta建筑事务所已经不满足与“零碳”的目标,在ZEB Pilot House和Powerhouse Kjørbo等“零碳”建筑之外,又于2018年12月宣布了哈佛HouseZero的诞生。在白天,HouseZero完全运用自然条件,并在供暖、通风和电能的消耗上趋近于“零”,并且在其生命周期内,可以产生超过搭建和拆除等过程中使用的能耗,是“自行产能”建筑的实验基地。
Snøhetta联合创始人


Craig Dykers
Snøhetta联合创始人


Kjetil Trædal Thorsen
Snøhetta资深建筑师


Zenul Khan
聚集,功能丰富的垂直性综合体
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聚集无疑是的一剂良方。放眼四周,住宅楼是我们城市中占比最高的建筑体,此间散落着办公楼、酒店、餐馆、学校、医院、博物馆和工厂等不同形态的建筑样式,而不同的建筑形态对能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通风与功能所占的能耗使用被大幅度优化后,随着建筑寿命的延长,对其使用方式的思考也变得意义重大,这也表明了在未来“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更为弹性化和适用性强的思维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
荷兰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
2000年,荷兰建筑规划事务所MVRDV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具有实验性的“荷兰馆”中植入了垂直综合体思维,在六层叠加的垂直土地上,将建筑结构、能源自给、交通路径、生活休闲与废物管理等生态系统集中在一起,独立的生态系统述说着可持续文化,成为留存至今的少数纪念性建筑之一。
MVRDV 事务所由Winy Maas, Jacob van Rijs和Nathalie de Vries于1993年在荷兰鹿特丹创立。其设计和研究旨在为全球的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解决方案。MVRDV同时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开设了The Why Factory,一个探讨未来城市规划与建筑的智慧库与研究机构。
纽约公共农场一号
美国WORKac建筑事务所




▲热衷于城市、农村和自然等跨界建筑的美国WORKac,其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之一Dan Wood也是LEED的认证专家。在为纽约MoMA的分支P.S.1 当代艺术中心所设计的公共农场项目中,该装置以可循环、可降解的纸管作为主要材料,每六根圆管为一组、围绕第七根圆管组成一个呈六边形的“雏菊”,其内种植了51种草本植物、水果和蔬菜。提供包括可用太阳能发电的果汁吧以及手机充电柱、能够近距离观察田野的潜望镜等在内的各种体验和互动。
美国WORKac建筑事务所由Dan Wood与Amale Andraos共同创立于2003年,
专注于建筑在城市、农村和自然交叉点的探索。
因“短期用途”而生的另一种思考
为了赢得这场“可持续”战争的胜利,人们往往忽略另一种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式,那就是刻意地使用一种为短期使用设计的结构,无须考虑耐用性和适用性,但可以更为有效地搭建和易于拆除,来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既然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也需要考虑到未来50 甚至100 年后的人口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某些特定的建筑类型就无须建造得太过坚固。
雄安新区企业临时办公区项目
崔愷建筑工作室






▲在为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规划全新的企业临时办公区项目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名誉院长兼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运用了中国集装箱集团的集装箱技术,把质量与速度整合在一起,用半年多的时间满足了“快速”“临时”的搭建需求。所有的箱体以模块化打造,适应不同的空间以及近期的使用面积要求。目前雄安新区不允许盖高层,这些建筑在低层花园基础上,将来如果需要还可以变成可以生长的建筑。将建筑架起来形成海绵城市的渗透系统也可以预防洪涝。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名誉院长兼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
不可放弃的优雅生活
舒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通过降低生活品质来满足能效的提升显然不符合“人性”。2019年3月1日,第22届米兰三年展特邀策展人保拉·安特那利(Paola Antonelli)就以“断裂的自然”(Broken Nature)为主题深度剖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安特那利使用了“让人类生活的更优雅”这一极富柔性色彩的语句引导建筑师和设计师将优雅注入平日设计中,让更多人成为“绿色”的受益者
武汉黄冈“垂直森林”住宅项目
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




▲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的武汉黄冈”垂直森林“项目刚刚完成奠基仪式。这是中国第一个垂直森林住宅项目,对新一代生态智能高端住宅的发展起到领衔作用。住宅是广泛使用的建筑类型,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就不断思考如何创造一种新的家居环境,同时也要结合建筑技术的改善,比米兰垂直森林具有更多的观景维度。更重要的是,黄冈项目采用了限价政策,这也让更多人享受得起美好的生活。两栋高达100米的住宅塔楼预计于2019年底结构封顶。
胥一波博士作为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合伙人,是中国“垂直森林”和“森林之城”的践行者。
全球绿色城市实践
从单栋建筑到一座城市的繁衍中,工作、生活和购物休闲都应处在一个“低交通”的状态下进行。然而从诸多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规划看,“高交通”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许多专家呼吁建立一个长期的全盘方案去规划新城市,而在柏林、伦敦或上海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中,新建筑与旧建筑须和谐共处。以德国弗莱堡、丹麦哥本哈根等为代表的欧洲老城目前仍处在发展状态,狮城新加坡也在绿色提供了杰出的案例,在国内,南京、青岛等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在获取新的生命,而迅速崛起的深圳也经过了系统性规划。世界上可被称作“完美”的城市尚不存在,“绿色”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激活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雄心
弗莱堡 - 德国绿色之都
德国绿色之都,弗莱堡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交通规则、垃圾处理等各方面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典范。弗莱堡市政府从1985 年开始,总共花费了约10 年时间对其进行地质勘测和去污处理,将之划分为西部自然保护区和东部住宅区,并于1994 年开始了耗时12 年时间的丽瑟菲尔德城区新城区开发建设。德国弗莱建筑集团参与了该城区的规划制定,并在该城区进行了大量被动式住宅建筑的投资设计建造以及物业管理。新城区的基本规划概念是实现居住与自然的融合。
德国弗莱堡智能绿塔
德国WFP弗莱建筑集团
▲智能绿塔由住宅和办公两部分组成,大楼内置的蓄电池不仅节能而且能将存储的能量输送到周边建筑当中,可以减少周边的住宅、公共建筑和工厂建筑的能耗;在蓄电池冷却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剩余热能还可以用来养鱼,种植蔬菜,供市民享用。
新加坡 - 花园城市的绿色心脏
从西欧海洋性气候驶入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的岛国新加坡同样显示了它的勃勃雄心:要在2030年成为全球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自1963年新加坡前总统亲自倡导植树运动后,新加坡就是建筑师们施展绿色实践的天堂。
Marina One
德国Ingenhoven建筑事务所
Christoph Ingenhoven,德国建筑事务所Ingenhoven创始人,并带领其成为世界顶尖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机构之一。




▲对于德国建筑事务所Ingenhoven来说,创造“可持续”建筑是一种自我承诺,使用可持续的能量和资源,如地热,日照,雨水,自然通风是这一原则的重要基础。通过屋顶绿化、外立面绿化或城市绿地来创造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是Ingenhoven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与城市气质的常用手段。


备受瞩目的新加坡MarinaOne项目,受到了亚洲“梯田”的启发,绿色中央由四栋建筑构成 —— 多层三维立体花园 —— 反映了热带气候植被多样性。在37,000平方米的“绿色心脏”中栽种了700多株,350种不同的树和绿植。生态多样性引来了种类繁多的动物。
Kampung Admiralty
新加坡WOHA 建筑事务所
新加坡WOHA 建筑事务所由建筑师黄文森(Wong Mun Summ)和理查德·哈塞尔(Richard Hassel)于1994年成立。


▲WOHA作为“垂直城市”概念的实践者,为响应热带气候而采用的多孔隙空间渗透的建筑结构手法是他们的重要设计特征。继皮克林宾乐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和市中心绿洲酒店后,WOHA打造的Kampung Admiralty是新加坡第一座将公共设施与服务融入同一屋檐下的综合项目。



在过往的做法中,每个政府机构对于土地使用计划各自为阵,这样会导致楼宇之间的孤立,其中造成的能耗浪费显而易见。Kampung“一站式”的理念最大化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用医疗、社会、商业和其他便利设施的紧密联系为新加坡老龄化社会提供了范例。在一片限高61m的紧凑场地上,WOHA运用了“俱乐部三明治”的设计概念,设计成一个下层为社区广场,中层为医疗中心,上层为老人公寓的“垂直化村落。




▲三个不同的功能层将不同的建筑用途并置一处,提升了空间使用的多样性,并为底层地面腾出了共同活动场地:社区广场。微风习习的热带广场被医疗中心的屋檐所遮蔽,无论下雨或晴天,活动都可以继续进行。底部的社区广场与上方的社区公园让老年人感受到与自然和其他人联系。社区公园被设计为一片空中绿地,居民们可以聚集于此一起锻炼、聊天或照料社区农场。
南京 - 金陵故城的绿色蓝图
在用“绿色之城”绘制蓝图的城市名单中,“六朝古都”南京以近年来蓬勃的活力引人注目。如今,基于数字技术的大尺度城市设计被引入,作为南京老城与新城探索绿色城市的发展的工具。从环境模拟到大数据模拟,大数据涉及到流动空间、活力网络和城市触媒,来认识城市一天中的人口波动和潮汐规律,来认识城市的本质。通过对规律进行可视化分析,再进行设计,以点带面地提升城市活力,分区域地进行开发,每个地块之间也会相互对比,组合在一起来引导新区建设,日照、采光等自然条件与人民的生活习惯相互结合,打造出城市会客厅,品质街区等功能性区块。
南京垂直森林项目
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6年6月宣布开启亚洲首座“垂直森林”的建设。落成后的南京“垂直森林”由三部分组成:涵盖零售空间、餐厅和展览空间的商业中心,以及基台上一高一矮两栋塔楼,凯悦酒店、办公空间、博物馆和绿色建筑学校等都会融入其中,绿色植物环绕的顶层将用作一间私人俱乐部。目前建筑结构已经封顶,处在苗圃培育阶段。

尽管没有人可以化解“为期11年”地球危机。然而,不懈努力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都以保护星球和照顾星球上的人的生活作为终极使命。如此看来,“绿色建筑”或许用“负有责任的建筑”称呼更为贴切。当然,在专业人士的辛勤努力之外,实现“绿色”的目标还需要经济、文化、制度的共同推动,而更强大的力量则来源于居住在蓝色星球上的每一位公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信仰
绿色建筑探索
共同构筑更美好的未来
撰文→ Linda Jiang
编辑→ Crystal
设计→ 花比傲
图片版权→各事务所提供

160+米兰设计周活动全预告,一份你需要的攻略


这位低调的灯光艺术家,照亮了我们的双眼与世界

 Join Us 
一键关注,获取更多智慧生活灵感!


    关注 IDEAT理想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