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C2019丨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系列研究,正式启动!

 

4月12日上午,在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2019)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4月12日上午,在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2019)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等多家大型中心的17位学者,一起参加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大慢病专项“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课题研讨会,共同见证了该研究项目的正式启动。
 会议现场
马长生:将研究重点从注册研究转向随机对照试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分享了近20年来开展临床研究的体会,从最初的迷茫、焦虑、渴望到近年的信心满满,但不足之处在于我国在房颤防治领域还没有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马长生教授指出,从过去5年可以看到,我国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的进步超过了我们,韩国近年也后来者居上。在此,马长生教授呼吁大家要充分利用国家大数据及公共资源,将研究重点放在RCT上,而不是一味地扎根在注册研究,要在5年~10年内做出惊人的逆转。同时他建议我国核心大医院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领域,至少开展3项高质量的RCT,一起努力做最好的临床、最好的研究,用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国际舞台大放光芒。
马长生教授发言
吴书林:期待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联合主席吴书林教授在会议上发言,指出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的启动,可以使我们对房颤的了解更加深刻,对房颤患者的诊疗更加精准,衷心祝愿项目在各个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吴书林教授发言
白融:项目五大课题启动
项目负责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白融教授就项目情况作了整体介绍。
白融教授发言


课题一:房颤风险评估精准预测模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牵头完成,主要基于10万余例中国房颤前瞻性队列的高质量临床数据和生物样本,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预测模型,预测房颤患者的栓塞、出血、心衰及死亡风险。模型建成后将使用外部人群进行验证。

课题二:房颤抗凝治疗策略的优化与规范,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负责,主要包括6部分研究内容,即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的疗效评价、高出血风险(HAS-BLED>3)患者的抗凝策略、CHA2DS2-VASc为1分的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成本效益分析及7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

课题三:房颤导管消融新技术及新策略评价,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牵头负责。研究主要包括3项临床试验,试验一主要研究“2C3L”与“2C3L Plus”术式消融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效果,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时持续大于30秒的房性心律失常;试验二比较“全三维引导术式”与“常规术式”消融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整群随机交叉试验,研究终点为围术期并发症及肺静脉即刻隔离;试验三为新型食管牵拉装置预防房颤导管消融食管损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主要观测内镜下所见食管损伤及其程度。

课题四:房颤治疗新靶标的研究,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牵头负责,主要寻找与房颤发生、预后相关的糖蛋白标志物、探索糖基化修饰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开发糖蛋白靶向干预的药物与非药物策略。

课题五:房颤综合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推广,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负责,研究房颤的综合管理模式,期望提供全方位的治疗选择,推广新型高效的管理模式。该部分包含3项临床试验,包括房颤患者强化降压的注册随机对照试验;房颤合并心衰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的注册随机对照试验;房颤医疗质量提升:阶梯设计的整体随机对照试验,建立评估体系、建设房颤综合管理培训(示范)基地、推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提升与认证专病管理能力。
项目组:介绍进展、交流讨论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秦牧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徐亮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晓燕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佟倩教授,分别介绍了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及目前遇到的困难,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推进项目平稳有序进行。
项目组专家发言
项目组专家合照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刘明玉┆美编 高红果┆制版 刘明玉


    关注 心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