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阳城:商汤古韵崇文重教,铁水火花琉璃生光

 

商汤古韵崇文重教,铁树火花琉璃生光。...



阳城古称濩泽,濩泽,大湖也。商朝开国之君来到这里和上天对话,把这里作为与苍天接近的地方。
传说商汤二十四年,天大旱五年。


国君商汤前往濩泽析城山祈雨,以自身作祭,苦求上苍。终于天神被他感动,普降甘霖。这也是《吕氏春秋》所记载的“桑林祈雨”的典故。


商汤的义举一直被百姓代代传颂。据《阳城县志·坛庙》记载“县中各里皆有成汤庙”,鼎盛时期多达300余座。

自商汤以来,濩泽这个地名一直被沿用。

到了唐代,这里煤铁发达,商贸繁盛,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朝廷在此地设立驿站“阳陵驿”。
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施政“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濩泽因用字生僻,读写不便,于是取“阳陵驿”的“阳”字,改濩泽为阳城,自此开启了阳城县新的篇章。
皇城相府:河山固远,文脉永祚
阳城的皇城相府是清代名臣陈廷敬的故居,康熙皇帝曾赐名“午亭山村”,总面积约为36580平方米,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
在古堡中,有一座高耸百尺的建筑尤为醒目,它就是古堡的标志性建筑——河山楼。
据记载,河山楼建于崇祯五年,高十丈,共七层。楼身通体用青砖砌筑,坚实异常。各层之间用木质楼梯互相连接,底层掘有水井,备有磨盘石碾等生活设备。对敌可进攻的同时又可以长期据守,可以说是民间最为出色的防御工事之一。

皇城相府的南书院,是陈氏家族子弟读书求学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众多陈氏家族的优秀人才。
陈氏家族一直恪守崇文重教的祖训家风,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家族出过十九位举人,九位进士,其中六位入翰林院。
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铁水成烟花,琉璃生烈火
阳城地处太行山脉南麓,煤铁资源丰富,唐代官府在阳城设有冶铁局,到了明清鼎盛时期仅阳城一县,铁产量就占了全省的九成。


中秋节前后,阳城人会在古老的城墙上打铁花。匠人手臂挥舞间,铁水变烟花,这样的风俗在阳城传承已久,也印证着阳城冶铁业曾经的辉煌。
阳城犁镜也是“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中犁炉炼铁的代表产品。“犁镜”,是农耕时代重要的生产工具。因为经常和土块摩擦,犁面变得光亮如镜而得名。

犁镜虽小,折射的却是中华民族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深刻记忆。
阳城县的乔氏琉璃,制品精美,技艺高超。据县志记载,在明代,乔氏琉璃就已经蜚声四海,达到顶峰。
盛极一时的乔氏琉璃远销全国各地,在北京故宫和十三陵殿堂的顶冠上,都有乔氏匠人的琉璃制品。

窑炉里的烈火,不仅将乔氏琉璃传承至今,也点燃了阳城人未来发展的希望。
八八席:百年长宴,百味酸甜
在润城镇,逢年过节或是迎亲嫁娶,总少不了“八八席”的热闹场面。阳城县的“八八席”相传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八八席的几十道美味佳肴中,阳城烧干可以说是里面的明星菜品了。

选择当天现宰杀的新鲜猪肝,加入阳城的老蒜和当地特有的小粉,搅打在一起。将原料用猪网油卷起包严,上屉蒸四十五分钟,晾凉以后再烹炸至外皮焦黄内部滑嫩的状态,才可以摆盘上桌。
在吃烧干的时候,需蘸上阳城本地的老陈醋,肝的鲜香,蒜的辛辣,醋的酸爽在口腔中混合,令人舌尖生津,胃口大开。
几百年来同样的宴席曾无数次在阳城上演,它见证了阳城人太多的喜悦与幸福,这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代代阳城人对味道和美好的追求。

阳城古邑,在中华文明的诞生之初就已经熠熠生辉,桑林祈雨的佳话更是被传颂至今。


阳城,见证着王朝更迭的历史,也沿袭着崇文重教的古韵风流,古老的冶铁和蚕桑业也如同两艘历久弥新的行船,在时光的长河里扬帆远航。


中国影像方志

《阳城》

播出时间:4月18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张嘉祺 张羽(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