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自主招生文科生很受伤:文科生真的没“前途”吗 ?

 

其实,文科理科也不必争短长了,一次自主招生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文科生“忍气吞声”了三年,想着到了高考“一雪前耻”。不料,理科生更容易考上本科。

文科生的难处,还没结束。毕业时分才发现,工作难找,起薪更低。数据显示,本科生就业率较高的前50位,理科专业占了82%,其中前10位全部被理科专业占据。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文科生真的没“前途”吗 ?

清华大学二校门。 (东方ic/图)
近日,北大、清华等高校相继公布自主招生简章。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名额不仅是减少,甚至达到了“拦腰砍”的程度。有媒体统计了20所985高校,发现削减名额达2293名,相较于去年5065的招生数,缩减幅度超过45%,已接近一半。

其中文科生最“受伤”。今年,清华大学人文社科类、法学类等文科类计划被取消,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清华大学招生办连忙辟谣“取消文科专业属于误读”,但相比理科生,文科生确实少了不少机会。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今年就压缩了文科自主招生的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理工类高校婉拒文科生,甚至连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师范类高校,都取消了人文类和外语类的招生计划。

这再次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文科真的比理科差吗?不必讳言,这的确是很多人内心中的隐形想法。犹记得之前还有个微博大V、通讯专业大学老师在微博上公开说:大学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注定“毕业即失业”,诗词歌赋充当不了生产力,在今天,这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文人情怀正变得越来越可笑。文科生真的没“前途”吗?


文科被冷落,由来已久?
中国的文理分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20世纪初,清朝政府派人出国考察,效仿法国和德国的教育模式,实行了“文实分科”。所谓“文科”包括历史、文学、外语、地理等等,“实科”包括算学、物理、博物等等。当然,当时的文科生跟现在一样要学实科的知识,实科亦然。

民国大学基本都遵循美式教育理念,设立学院,下设若干系,强调“博雅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一次全面的“苏联化”。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说:“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换句话说,专业就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一种专长,高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专业设置越具体越好,并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

这一设想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得到了落实。全国高等学校从211所调整为201所,分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单科性学院三类,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综合性大学由49所削减为21所。原来被称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囊括文法理工农医师等学院,调整后,大多仅保存文科和理科。所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走向终结。

据公开资料显示,到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设置专业 323 种,其中工科就有183 种,学生数也由 1947 年的 17.8%上升到1957 年的3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比重急剧下降,1947 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中的47.6%,1952 年则降到22.5%,1957 年又降为9.6%。中国成为世界上综合性大学和文科在校学生教育比重最少的国家。

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性人才,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兴起了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热潮,不少理工科类院校也纷纷设立了文科,比如理工科学校里也有中文系、社会学系甚至音乐系,不少专科的医学院也有了法学系、中文系……不过这次调整并没有提高文科的地位,相反,不少理工科学校匆匆忙忙设立了文科院系,无论是文科教学还是投入,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文科院系依旧被冷落,“爹不疼妈不爱”,野蛮生长;其结果是,许多理工类学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极低——这反过来落实了外界对于文科的歧视,诸如文科生就是比较差,文科生很难找工作。

上海,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参加毕业典礼。(视觉中国/图)


做一个文科生,挺难


之前电影《无问西东》热映,陈楚生饰演1923年的清华大学生吴岭澜,他英语和国文成绩超群,物理却是不及格。

放榜后,校长找他谈心,问他:“你的文科成绩那么好,实科成绩不好,你为什么选择了实科?”吴岭澜回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最好的学生都在实科。”

可见,对文科的偏见自中国文理分科之后就存在了。应该承认,理科更具实用性和实操性,直观上看它确实比文科“有用”,但这样的直观印象也渐渐形成了理科比文科高级的观念。学理科的人会被认为更聪明,脑子转得快,到了社会上也更有用。文科生呢,就是吟诗作赋,云里雾里,花拳绣腿,死记硬背,没什么门槛和技术含量。

现在中国的文理分科,依旧有这样的偏见在默默运转,虽然人们没有明说。理科学不好的人,才会去学文科;理科学得好的人,学文科也是一流,相反,文科学得好的人,到了理科可不一定学得好。总之就是,理科比文科难,理科生普遍比文科生聪明。

文科生“忍气吞声”了三年,想着到了高考“一雪前耻”。不料,理科生更容易考上本科。像广东,近年来,广东高考中文理科报考人数相差不多,但在一本高校中,理科的录取率甚至将近是文科的4倍,该差距相当惊人。在如2017年北京高考录取情况,理科录取率达32.4%,而文科录取率仅有15.6%。

这主要跟大学文理科专业的设置有关,高校在理科投放的招生计划相对更多,所以理科各批次的录取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是,一些文科热门专业,比如经济学、法学,是文理兼收。理科生在高考中的确有更大的几率超过一本线。

在升学率为主导的高中教育背景下,不少学校为了升学率,都会鼓动学生学理科,而优势师资也会向理科班倾斜。其结果是,成绩好的学生普遍流向理科,而成绩较差的滞留在文科,这就进一步坐实了理科比文科“聪明”“高级”。

文科生的难处,还没结束。好不容易考上一所好大学,毕业时分才发现,工作更难找,或者工作找到了,但起薪更低。曾有数据显示,本科生就业率较高的前50位,理科专业占了82%,其中前10位榜单全部被理科专业占据。另外一个统计显示,10大热门文科专业中,8项专业月收入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而假设你继续留在学校深造,读完博士后留在高校任教,你也会发现,文科的科研经费远远低于理工科。

(视觉中国/图)


文科的价值不容忽视


从文科的发展历史到现在的遭际,似乎都证明了:理科比文科更“高级”。事实是如此吗?

说是的人,有无数理由,说不是的人,也无数理由。我以为,这个问题从来就不应该被提出。说到底,任何学科、任何工作,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无论选择从事什么,即便有功利性的因素,但也应该出于本心和热爱。唯有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和成功学等绑架时,这个时候才会有所谓的学科和职业的高低优劣,才会有所谓的谁更高级。

很显然,理科比文科“更高级”“更有用”的说法背后,不仅是文科在被冷落,更是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的压倒性胜利。而这恰恰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列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古埃及学家让·维纳德曾做过这样一个演讲《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人文学科会怎么样》,他如是说道:“我们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技术精英就无法回答了,需要人文学科的力量。人文学科试着寻找世界的意义,寻找各种符号,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有其符号化的意义……对人文学科的忽略对于我们的民主也是一种威胁,因为社会需要批评者,很多议题需要哲学式的讨论……人类当然需要新的技术,但是我们也需要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人文学科普遍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如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迅捷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人们会慢慢发现,太多的技能性东西都可以被科技取代,反倒是那些让人瞧不起的吟诗作赋、多愁善感、思想情怀是机器无法具备的。正是文科,在努力守护着这些价值。

因此,文科理科也不必争短长了,一次自主招生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大伙还是各司其职,发挥好各自的专业特长,才是真正地为自己的专业长脸。

相关文章推荐

有人已经可以拿80万的年薪了,有人却在拿着几千元的月薪。有人说要赶紧赚钱盈利,有人说要为梦想而守住初心。对于每个社会个体来说,都会面临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工作的问题。

点击蓝字标题,即可阅读《AI博士年薪80万,找工作选钱多还是喜欢的?》。


    关注 南周知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