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鹏:面子和尊严

 

马嘎尔尼使团成员在热河朝见觐乾隆帝。(互联网)作者:甄鹏好面子和爱尊严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但是有本质不同...

马嘎尔尼使团成员在热河朝见觐乾隆帝。(互联网)

作者:甄鹏

好面子和爱尊严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但是有本质不同。面子和尊严的区别,就是虚荣和自尊、小节和大义的区别。例如,举行红、白事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是面子;坚持是非原则,是尊严。下面以马戛尔尼访华为例。

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精心准备了礼物。英国政府让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培林给中国两广总督郭世勋去信,告知此事。

信中说,为了增进两国友谊,开展贸易活动,派马戛尔尼向中国皇帝致意,并赠送礼品。郭世勋找人翻译,成了派马戛尔尼“进贡”,恳请中国“大皇帝施恩远夷”。军机处拿着原件找在北京的西洋人翻译,虽不如上述翻译夸张,也未能准确翻译。本来是带着礼物平等谈判,乾隆皇帝以为是进贡。

经过九个月的航行,英国船队到达澳门,经过舟山到达天津,由此登陆进京。乾隆皇帝指示,接待要隆重,不要被外人瞧不起,还要带兵列队,展现天朝的威风。看到英国的礼单,乾隆皇帝认为这表现了英国的小性,自以为了不起,接待官员可在无意中说起,这些东西天朝原来就有。运送礼品的车上插着旗子,写着“英国进贡”。马戛尔尼没敢抗议。

双方很快起了冲突。清朝要求马戛尔尼见了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不仅你来时磕头,你们国王来也得这样。”英国人说穿着束缚,磕起头来不方便。中方让先解开束缚,磕头后再绑上。马戛尔尼建议他以拜见英国国王的礼节拜见乾隆皇帝,如果中方坚持磕头,那么应该找一个同级别的中方官员向英国国王像磕头。

马戛尔尼到承德拜见乾隆皇帝。按照英方的记载,用了拜见英国国王的礼节。乾隆皇帝非常不高兴,说英国人“无福消受恩典”,下令降低接待标准,这是“驾驭外藩之道”。对于英国要求互派使节的提议,乾隆皇帝断然拒绝,认为英国人居心叵测,西洋人只有穿大清衣服、发誓永远不得离开中国才能留下。他觉得英国人借进贡被大皇帝优待,会成为领导西方贸易的资本,要求手下向西洋人解释。

乾隆皇帝认为,天朝有天朝的礼法,英国有英国的制度,无法互相学习。“你们的东西,天朝都有;天朝卖给你们的茶叶等,是你们必需的,是给你们的恩典。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不能给你们英国人优待。”英国人的所有要求,不论是有理的没理的,一概被拒绝。

从这次事件看出乾隆皇帝妄自尊大、外强中干,他不知墙外的世界科技和文化比中国先进许多。外国人相信无法与中国人平等对话,只能靠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断被列强欺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谈判期间,使节驻京是清朝反对最激烈的条款。《中英天津条约》有一条规定,英国使节可以驻京,两国交往使用平等礼节。《条约》有很多不公正的条款,但是这一条没有问题。《条约》还规定两国将在北京换约。

后来,清政府百般阻挠英法使节进京换约。第一选择在上海,上海不行在天津,天津不行在北京,在北京不能见皇帝,见皇帝必须磕头。英法联军快打到北京了,还坚持必须磕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清政府什么都同意了,包括把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唯一坚持的是外国人不能见皇帝递交国书。

如果清朝不阻挠使节进京换约,就没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和火烧圆明园;如果没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和火烧圆明园,就没有咸丰皇帝逃亡承德和这么早病死;如果咸丰皇帝不早死,就不会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如果没有慈禧垂帘听政,中国的历史会改写。

我没有否认英法犯下的战争罪行;我愤恨清朝统治者为了面子,失去了尊严,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是个不爱面子爱尊严的人。面子是虚假的形式,尊严是实质的内容。尊严比面子重要,大部分人本末倒置了。

作者是中国学者


    关注 狮说新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