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徐自华与秋社

 

“江户失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在杭州西湖苏堤六桥最北之桥——跨虹桥畔,有一座长方形的四角凉亭“风雨亭”,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鉴湖女侠秋瑾而立。原来的风雨亭为八角凉亭,与秋祠一起,是秋社的一部分。秋社的成立,南社社员陈去病、徐自华功不可没。
秋瑾(图源网络)

1908年农历正月廿四,徐自华与吴芝瑛(秋瑾另一位金兰)为实现秋瑾埋骨西泠的遗言,在杭州西泠桥畔义葬秋瑾。墓前一碑,表为吴芝瑛书写、吴昌硕女弟子胡菊龄镌刻的十字“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背为徐自华亲撰、吴芝瑛亲书、胡菊龄亲镌的《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徐自华、吴芝瑛和胡菊龄在当时都是名人,因此该碑也被称为“三绝碑”。各界人士二百余人谒墓致祭秋瑾,经与会者提议,墓碑正面文字改为“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会后,陈去病、褚辅成、姚勇忱等数十位志士相约成立秋社,共推徐自华为社长,决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秋社成立时,陈去病作嵌字联“秋菊有佳色,社会惜此人”,徐自华请人绘《西泠悲秋图》,征人题咏,两人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西泠悲秋图》。(图源网络)

谁知到了年底,秋墓即被清廷平毁,徐自华之妹徐蕴华冒死夜盗“三绝碑”珍藏,以存先烈遗迹。秋瑾的灵柩被其兄秋誉章运回了绍兴,先借厝于严家谭殡舍中,后又被辗转运到了湖南,葬在株洲白马垅大冲王家老屋旧宅的后山上。1911年6月,陈去病到秋瑾墓废址前凭吊,发誓要“筑个秋家风雨亭”。

辛亥革命后,徐自华适时提出了让秋瑾遗骸移葬到杭州西泠的议案,这一议案很快得到了当时的浙江省议会的赞同,还划拨了经费,并委托秋社办好此事。同时还决议:秋瑾墓的原址上加筑风雨亭,以供凭吊,亭之西建秋瑾墓,没收原清末湘军将领刘典祠,改建鉴湖女侠祠,即秋祠。其临湖小楼改为秋心楼,秋社设于楼内。

1912年夏,秋瑾殉国五周年纪念日,陈去病来到杭州,与徐自华等人为秋瑾开追悼会,浙江都督革命党人朱瑞及军政要员暨各团体代表一千多人参加,挽联哀辞挂满墙壁。会后,陈去病与秋瑾妹妹秋珵一起,就秋瑾归葬浙江之事去了湖南湘潭,而徐自华则在杭州积极筹建秋瑾新墓和风雨亭。10月,秋瑾之灵从长沙启程,在陈去病、秋瑾妹妹秋珵和湘浙代表的护送下,先乘长江轮至上海,再从上海经嘉兴抵杭州,此番备极哀荣。

为扩大影响祀典秋瑾英魂,陈去病、徐自华与朱瑞一起向孙中山先生发函,邀请他来杭州参加祭悼秋瑾活动。12月8日,孙先生来到杭州,次日到秋社致祭秋瑾。中山先生撰写挽联:“江户失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3年夏,秋瑾成仁六周年纪念日,秋瑾新墓落成,墓碑上刻着朱瑞题写的“鉴湖女侠之墓”六个大字,墓前石柱上刻着“丹心永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的对联,是冯玉祥先生所题(现在杭州的风雨亭廊柱上,楹联依在,字迹却是后人的了)。同时,秋墓旁的秋祠、秋心楼也修缮一新。陈去病为迁秋墓,筑亭建祠,开纪念会,来往于上海与杭州之间,花了大量心血。他在《风雨亭记》中说:“先是余淹留杭州,十有八月。”

1916年8月,陈去病陪孙中山先生再访秋社,在秋心楼上从容小酌。孙先生有句:“浙人在东京首先加入同盟会者,秋瑾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人间而不忘”,陈去病则有诗:“秋心楼上晚生凉,小饮从容语独长,……昧旦北高峰上去,银涛旭日任评量。”

1924年,浙系军阀孙传芳将秋社指还给了刘典后人。1927年孙传芳离浙,当时的杭州市政府同意将祠堂归还秋社,但祠宇已坍损严重。于是,陈去病捐款两千,又向社员借款两千,进行整修,始面貌一新,每年的纪念秋瑾活动才有了固定场所。自此,杭州西子湖畔,不光有了缠绵的白娘子和苏小小,也有了慷慨激昂的圣秋氏。
徐自华

徐自华后来一直住在秋社,守着秋祠与秋墓,为每年的纪念活动忙碌着,而陈去病也几乎每年都来秋社。两人都为自己在孤山之阴买了生圹,准备百年后继续陪伴秋瑾。后来,南社社员陈子范在上海不慎牺牲,事出突然,没有墓地,陈去病慷慨献出自己的寿坟,让陈子范安葬在孤山脚下。1918年苏曼殊逝世,卜葬无钱无地。1921年陈去病南下广州谒见孙中山,乞钱谋葬曼殊,徐自华则慨然献出自己一半的窀夕,于1924年将他营葬于孤山北麓。现在,孤山之阴可见苏曼殊墓丘、纪念塔、供桌等,塔身侧面原有陈去病的《为曼殊建塔院疏》,现复建的石塔上已无任何文字。
陈去病

1933年陈去病去世,安息在苏州虎丘山下。1935年7月徐自华仙逝,先葬于杭州第一公墓,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由徐蕴华为其安葬于孤山原冢,与秋瑾魂魄相依之愿始偿。1964年年底,西湖边掀起了一场破旧立新、清理墓葬的运动,拆迁队平毁了孤山西泠桥一带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坟墓30个,碑、亭、石像、牌坊13个,徐自华墓被迫迁走。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在杭州吉庆山马坡岭的山脚下,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中的六位名人,有一位就是徐自华。

陈去病、徐自华先后离世,秋社由徐蕴华接手管理,直到抗战开始。到了1950年,秋社变身为杭州西湖小学,但是秋祠还在,当年的小朋友,现已66岁的龚玉和先生至今还记得秋祠里秋瑾的牌位,不过,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进祠堂的。1959年,西湖小学另辟新址,秋社不复存在。

1965年1月,秋瑾墓还是逃不过被拆的命运,被迁往杭州鸡笼山马坡岭下。到了拨乱反正的1981年9月,女侠墓重回西泠,但被安置在西泠桥东南,而不是原址(原址为西泠桥西北)。1982年4月,陈去病长女陈绵祥与丈夫蔡邦华到杭州参加浙大校庆,抽空拜祭了新落成的秋瑾墓,却看不见秋社与风雨亭,于是吟诗到:“翠柳长堤拂水滨,无边风景正媚春。秋心楼阁今何在?芳草凄迷不觉新。”

后来,西泠桥西北、跨虹桥东北、临西湖的一座长方形四角亭被命名“风雨亭”,与秋墓遥遥相望,而秋社,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面了。

作者:齐朝阳
编辑:王富聪 殷雪梅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关注 文史e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