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锡林浩特:潮尔道回荡草原,马奶酒飘香十里

 

《中国影像方志》内蒙古自治区 锡林浩特篇...

CCTV-10
2019.4.24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内蒙古自治区 
锡林浩特篇

锡林浩特篇 预告片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一位从青海来的活佛在锡林河畔传经布道,受到了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和赏识。贝子在锡林河边,给活佛修建了一座木质小庙,一时间,在锡林河畔云集了成千上百的虔诚牧人。
贝子庙


由于前来听经的牧人与日俱增,庙宇周围的建筑便不断增加,光绪年间,贝子庙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于是,就形成了草原上的一个小城市。
乾隆皇帝赐汉名为崇善寺,并赐有满蒙汉藏四种文字的牌匾。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便成了锡林郭勒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子庙所在的地区名字几经更改,直到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锡林浩特市(县级),一直沿用至今。
草原上的“火山博物馆”


在距锡林浩特市中心南面约30千米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有十几座高不过二三百米的山峰。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山像是被削去了山顶,其平整度超乎想象,当地人称为平顶山。
在距今约1万年到350万年间,锡林浩特地区有许多火山喷发。熔岩流流进湖底,平铺在上面,形成了玄武岩层,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这片区域被整体抬升,由于久经剥蚀和河水的切割作用,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平顶山。
2018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批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包括平顶山和鸽子山两个独立园区。
锡林郭勒草原对锡林浩特是偏爱的,这片烙印着地球密码的土地,展示着独特的火山风情,也必将记录下锡林浩特走向辉煌的轨迹。
悠扬婉转的潮尔道
如果说什么声音能代表草原的灵魂,那便是潮尔道了。潮尔道在蒙古语中是和声的意思,它是人类艺术史上较早出现的和声演唱形式。
土生土长的锡林浩特人道日吉,曾用八年时间,深入锡林浩特市周边地区,采访了1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一辈潮尔道民间艺人,用影音记录了最原生态的资料,他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潮尔道传承下去。


每每有新的小徒弟的加入,道日吉就会把他们带到户外进行授课。他坚信只有这样,新一代传承者才能体会到潮尔道那种最原生态的感觉。


一曲潮尔道,唱出了游牧草原的山山水水,唱出了自然万物之和谐。
醇香馥郁的马奶酒


古时,牧民们外出时常将灌满马奶的皮囊背在身上,这样以人体体温的作用和骑马颠簸的缘故,最终导致了马奶发酵变酸。
《汉书·礼乐志》中有“给大官挏马酒”的记载,颜师古注引:李奇曰:“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 意思是说,马奶酒是搅拌发酵而成的。
将鲜马奶冷却,倒入加了母曲的发酵木桶中,用特质的十字形木杆不断地进行上下搅拌。看似简单,考验的却是牧民经验的积累。控制好温度是制作马奶酒的关键。
如今,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取代马奶酒最原始的手工制法。马奶酒的醇香,源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这不仅是对蒙古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也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满腔热情。


锡林河畔,潮尔道宛转悠扬;蒙古包中,马奶酒馥郁醇香;平顶山下,蒙古马咴咴嘶鸣。
当马背民族开始定居,那种来自草原旷野的自由心性却从未消散,锡林浩特人以饱满的热情,把游牧文化加入温暖的注解,续写着草原传奇的新篇章。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锡林浩特》

播出时间:4月24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张兰 张嘉祺 彭筱雅(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