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ACS患者血小板降到多少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血小板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超过450×109/L为血小板增多。导致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有出血、组织炎症与坏死、恶性肿瘤、缺铁、脾切除术后和川崎病。...



血小板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超过450×109/L为血小板增多。导致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有出血、组织炎症与坏死、恶性肿瘤、缺铁、脾切除术后和川崎病。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董晓雁教授围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ACS患者血小板降到多少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进行了精彩阐述。



ET的特点及危险分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以巨核细胞过度增殖、血小板计数持续增高,部分患者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为其特点的疾病。约90%的成人ET患者伴JAK2V617、CALR或MPL基因突变。严重血栓事件是影响ET患者生活质量或寿命的主要原因,因此,血栓事件的预防对ET的分层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ET具有如下特点:1.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释放功能下降;2. 容易出血:吸附VWD因子,消耗凝血因子,抑制凝血活酶生成作用;3. 容易形成血栓:由于血小板极度增多容易形成血栓。ET的临床表现有:1. 非特异症状:头痛、头晕、乏力;一般40岁以上;2. 出血:皮肤紫癜为主;3. 血栓:下肢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肺、肾血管;4. 肝、脾肿大。

ET传统的危险分层主要是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血小板计数>1500×109/L、具有ET相关的血栓形成或出血时间;低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1分)、有心血管危险因素(1分)、此前有血栓病史(2分)、JAK2V617突变阳性(2分)。累计积分血栓危度分组为:低危(0~1分)、中危(2分)和高危(≥3分)。各危度组患者血栓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03%、2.35%和3.56%。

ET遇上ACS的临床特征

9%的ET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能存在的病理机制包括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中,最有可能的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增多引发ACS的机制如下图所示(Table 1)。

Table 1

血小板增多引发ACS的机制



ET导致ACS的临床特征有以下5点:1. 大血栓小斑块:血栓负荷重于斑块负荷;2. 再梗死发生率高:血小板活性增强,聚集率增高,易再次出现ACS事件;3. 合并其他脏器栓塞并发症多:如果血小板计数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其他脏器栓塞发生率将显著增加;4. 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部分患者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现象,在治疗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出血并发症;5. 具有转化的风险:向骨髓纤维化(MF)、急性白血病(AL)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

ET遇上ACS的介入手术时机

对于血小板降到400×109/L或600×109/L可以考虑介入治疗仍存在争议。其中,血小板目标为400×109/L(完全反应,CR)被大多数血液学专家所接受。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可以考虑将目标放宽到600×109/L(部分反应,RR),以避免强化的降细胞治疗导致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以及恶性转化,尤其对于年轻患者。阜外医院报道的1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病例,在发病后随访半年,结果提示介入治疗之前将血小板降到


    关注 门诊新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