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伤疤要当心癌变 这五条重要的防癌建议,每一条都该牢记!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不少人为美观而打耳洞、做文身,但如果你是瘢痕体质,可要小心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科主任王胜强说,皮肤受伤后留点疤正常,但有些特殊的瘢痕如萎缩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却是癌前期病变,甚至可能是肿瘤的表现。

两年前,张女士打耳洞后,右耳洞处长了一个小肉疙瘩,越长越大,还有痒痛感。尽管她很快去医院切掉了,但一年半后,疙瘩又出来了,直径达2厘米。经检查后,王胜强确诊这个小包块为“瘢痕疙瘩”,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纤维组织肿瘤,需要尽早手术切除。因其复发率较高,术后还应立即做化疗。

王胜强说,瘢痕俗称伤疤,日常生活中,人体各种创伤的修复都是以瘢痕形式完成的。瘢痕可分为表浅性瘢痕、增殖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等。表浅性瘢痕最为常见,一般无需处理;非功能部位的增殖性瘢痕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萎缩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就比较危险了,前者常见于大面积的严重烧伤和慢性溃疡等,不仅易造成严重功能障碍,晚期还有癌变可能。所以,因烧伤造成较大面积皮肤缺损、伤口反复感染或慢性溃疡的患者,需要及早进行植皮手术,以免形成难以治疗的萎缩性瘢痕。至于瘢痕疙瘩,本身已属于一种良性皮肤肿瘤。从外形来看,它凸起于皮肤表面,且毛细血管丰富,颜色较红,质地坚硬,青少年或深肤色人群更易发生。耳朵、颈部、肩部、上臂及胸部是其好发部位。如前文的张女士,她穿耳洞的做法就容易引发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术后易复发,有一定的癌变率,患者应注意防范,发现后及时就医。

王胜强提醒,普通人较难分辨自己的瘢痕属于哪一类型,一经发现,最好找专业医生诊治,不要盲目切除,否则瘢痕可能会越来越大。瘢痕体质的人更应注意预防外伤,扎耳洞等行为最好避免。读者也可通过以下几招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瘢痕体质:做划痕试验等检测,阳性者瘢痕体质可能大;被蚊虫等叮咬后长包很久不消,或留下疤痕,也要当心;皮肤创口愈合后,如果高于周围皮肤,且摸上去很硬或发痒,也是瘢痕体质的一个特征。
得了肿瘤,体重就是生命
从正常人角度看,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往往是重大疾病的第一信号,尤其可能是癌症的前奏。从肿瘤患者角度看,如果在治疗或康复过程中,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需要密切留意癌症复发、转移或肿瘤进展的可能。

导致癌症患者消瘦有四大元凶。第一,肿瘤与人争夺营养是内因。癌症患者体内有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叫做“恶液质素”,会大量消耗患者的营养物质,导致极度消瘦、贫血、乏力、行动不便甚至完全卧床不起,伴有各脏器衰竭的情况。一旦癌症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身体处于严重的机能失调状态,情况往往很不乐观。第二,治疗副作用是外因。有时,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副作用常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心理因素很重要。部分患者情绪消极、心理压力巨大,会出现厌食的情况,以致茶饭不思,营养摄入不足。这种情况需要家人、医生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第四,极个别病人患病前肥胖,患病后自认为癌症是肥胖引起的,于是刻意节食,试图将癌细胞“饿死”。殊不知,这种做法适得其反,不仅对疾病治疗毫无益处,反而会加重病情。

有一些癌症需要密切关注体重变化。消化系统癌症,包括食道癌、胃癌、肠癌等,以及肝胆胰等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的癌症,极易出现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等情况。一些头颈癌、妇科肿瘤和肺癌等,也容易出现体重下降和消瘦的情形。还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假性肥胖”的现象,比如部分内分泌肿瘤患者,因为体内激素的异常变化,会出现全身性肥胖。这种肥胖不同于正常的体重增加,而是一种“虚胖”。他们在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能擅自节食,而要咨询肿瘤专科医师,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
五条最重要的防癌建议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小于25。

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证实,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一项涉及6万名女性的研究也表明,摄入更多水果、蔬菜,更少的肉类, 可使BMI小于25的正常女性患癌症风险降低20%,但并不能降低BMI高于30女性的癌症风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建议,体重超标的人群颠倒一下进食顺序,正餐前吃一个水果,或者吃主食前喝汤,可以增加饱腹感,控制热量摄入。

增加锻炼。

多项观察性研究均发现,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英国有研究显示,只要每天坚持半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就能有效降低癌症的患病风险,甚至多站一会儿也有防癌功效。尤长宣说,平时坚持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是锻炼的基本标准,且要注意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的结合。饭后散散步、主动做家务也是一种锻炼。

少吃加工肉。

欧洲一项前瞻性调查发现,每天增加50克加工肉的摄入,患癌风险就会上升11%。世界卫生组织此前也提醒,加工肉存在致癌风险。尤长宣表示,加工肉经过烟熏、腌渍、添加化学物等处理,容易富集致癌因素。尽管此次建议中没有提及红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多吃。日常摄入红肉控制在每人每天50~75克,鸡肉、鱼肉等白肉摄入为50~100克,大约一个成人手掌的大小。

最好别沾酒。

三大部门的新研究依然支持适度饮酒的说法。但每天饮酒超过5杯与10种癌症间存在强烈相关性,包括口腔癌/咽癌、食管鳞状细胞癌、乳腺癌、喉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肺癌。尤长宣强调,虽然一直存在“少量饮酒对健康有一定作用”的说法,但效果并不明确,争议很大。不喝酒的人还是能不喝尽量不喝,特别是白酒、洋酒等烈性酒。成年男性一天摄入酒精量不得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别乱吃补品。

近期的诸多临床试验结果都显示,通过服用维生素补充剂预防癌症,效果不佳。此外,过量补充叶酸还会增加患癌风险,β-胡萝卜素补太多会使肺癌和胃癌风险上升,过量的维生素 E 可以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尤长宣说,近年来很多保健品、补充剂都宣传有防癌功效,但并没有权威机构证实。健康人群没必要吃补品,更不要迷信这类产品的健康功效,无论维生素或补充剂有无害处,都应在服用前咨询医生。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关注 人民网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